<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每至枣香漫溢的时节,看着枝头沉甸甸的枣子,总让人想起了杜甫的这两句诗而心生暖意。这原本是杜甫咏桃的诗句,对我来说却与他《又呈吴郎》中关于枣树的故事紧紧相连。那则发生在公元 767 年秋天的往事,不仅是杜甫个人境遇的片段,更是他冲破封建礼教阶层束缚、追寻 “礼” 之真谛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彼时,寓居夔州的杜甫从瀼西迁往东屯,将瀼西的草堂让于给一位吴姓友人居住。草堂前那棵枝繁叶茂的枣树,本是邻里间无声的慰藉,可吴某入住后,为防他人偷枣,竟在屋前筑起了篱笆墙。杜甫听闻此事,并未因友人之举合乎 “私有财产” 的世俗认知而沉默,反而提笔写下《又呈吴郎》,委婉却坚定地劝解:“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诗中字字句句,皆是对贫苦老妇人的体谅 —— 若非生活被逼至绝境,谁会放下尊严去捡拾他人门前的枣子?那道冰冷的篱笆,挡住的何止是几颗枣子,更是底层百姓在乱世中求生的微光。而杜甫紧接着写下“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更藏着对自身无力改变现实的愧疚。他听闻老妇人哭诉官府催缴赋税的苦楚,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身为读书人却无法匡扶社稷、解救黎民,只能陪着老妇人一同落泪。这份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对自身的严厉自责,恰似两把钥匙,打开了读懂杜甫精神世界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出身,本应让他站在封建礼教阶级的上层。他的家族历代为官堪称显赫,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既能领兵作战建功立业,又精通儒家经史子集,位列 “文庙” 与 “武庙”,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母系一族更是唐朝顶级豪门 “崔姓”,与李唐皇室亦有血脉渊源。在那个等级森严、恪守封建礼教的社会,这样的出身足以让他享受特权,以 “上层者” 的姿态俯视底层百姓。可杜甫从未将自己置于这样的 “优越感” 中,相反,他始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着当时被扭曲的 “礼”,执着地追寻 “礼” 最初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追溯 “礼” 的源头,西周初期周公创制 “周礼”,其核心原则便是 “权责对等”。在周公的构想中,那些手握权柄、掌握知识的人,权力越大、学识越深,肩负的责任就越重。这种责任并非高高在上的统治,而是切实保障底层人民的生计,为百姓创造安稳的生活环境。就像西周推行的 “采诗官” 制度,让官员深入民间采集诗歌,以此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的需求,进而调整政策、改善民生。这便是 “礼” 最初的温度,它以权责为纽带,连接起上层统治者与底层民众,维系着社会的公平与和谐。</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东周至春秋时期,礼制逐渐废弛,“百家争鸣” 的浪潮中,儒家虽对 “周礼” 进行解读与细化,试图传承其精神内核,但到了汉武帝时期,“礼” 的本质被悄然扭曲。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推行的 “礼” 不断强化等级秩序与民众的服从性,却渐渐虚化了上层者应承担的责任。原本以权责对等为核心的 “礼”,沦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底层百姓的疾苦被忽视,人性的光辉被掩盖。</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杜甫犹如一盏明灯,他虽出身儒家礼教阶级上层,却没有被 “三纲五常” 的封建礼教所迷惑,更没有沉溺于阶层带来的特权。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看清了当时 “礼” 的虚伪与扭曲,执着地追寻 “礼” 最初的本意 —— 权责对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杜甫眼中,有权者必须履行保障民生的责任,有知识的读书人更要以天下为己任,为解救百姓于水火而奔走。他的诗歌,便是这种追求最真挚的表达。《三吏》、《三别》中,他直面安史之乱后百姓的悲惨遭遇,“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字字泣血,控诉着官吏的残暴,也饱含着对百姓的怜悯;《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道尽国家破碎、民生凋敝的凄凉,展现出他心系家国与百姓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杜甫对真 “礼” 的追寻,本质上是对人性光辉的坚守。他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对等级的严苛划分,而是始终将 “人” 放在核心位置。他希望底层人民能衣食无忧,不必为了生存而放下尊严;他期盼社会能回归淳朴的风俗,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份体谅与温暖。这种对 “人性” 的重视,让他超越了自身的阶层局限,成为连接上层礼教与底层民生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更为可贵的是,杜甫始终践行着 “知行合一” 的准则。他不仅在诗歌中抒发对民生的关切、对真 “礼” 的追求,更在生活中身体力行。除了为老妇人向吴郎求情,他在困顿时,即便自己食不果腹,也常常接济身边的贫苦百姓。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权责对等” 的真谛 —— 即便自己无权无势,作为有知识的读书人,也要尽己所能为百姓谋福祉。这种 “知行合一” 的伟大品质,让他的精神愈发厚重,也让他所追寻的真 “礼” 更具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杜甫的一生,是冲破封建礼教桎梏的一生,是追寻 “礼” 之真谛的一生。他出身高贵,却始终心系底层;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却不被扭曲的礼教束缚。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礼” 不是冰冷的等级制度,而是充满温度的权责担当;“人性” 不是被压制的欲望,而是需要被呵护的尊严与幸福。时至今日,杜甫的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芒,提醒着人们应坚守权责对等的原则,重视民生、呵护人性,让 “礼” 回归最初的美好,让社会充满温暖与正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余汉辰;</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7日写于安徽阜阳颍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