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明文物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当文物遇上文学”文物散文工程系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春梅她们,戴了金梁冠儿</p><p class="ql-block">《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五回,春梅出场只一句“戴了金梁冠儿,金钗梳,凤钿”,便将昔日丫鬟蜕变为守备正室的排场,描得入木三分。那金梁冠,是金丝编就、起了冠梁的䯼髻,唯有官宦正室配得上的顶级礼冠;金钗梳横贯冠顶,压着鬓发显端庄;凤钿錾刻凤纹、坠着珠串,嵌在冠前正中。三样饰物堆起珠翠,彻底洗去她过往的卑微,与当年吴月娘笑她“那讨珠冠来”的场景,形成刺目的对照。这顶金冠于她,是身份逆袭的勋章,却也成了新身份的枷锁——往后言行举止皆需配得上这金丝缠绕的体面,再无从前作为丫鬟时的半分自在。</p><p class="ql-block">这般金丝发冠,在明代并非孤例。《醒世姻缘传》里,童七媳妇戴“金线七梁髻”,童奶奶顶“金线五梁冠子”,婆媳俩借金冠撑起门庭的显赫,金冠的梁数仿佛成了家族地位的标尺,她们戴着它出席宴席、拜会亲友,每一缕金丝都在诉说着对家族声望的维护。严嵩倒台时,抄家清单上赫然列着“金丝发罩二十三件”,权贵囤积的贪婪,着实令人咋舌。这些金丝缠绕的饰物,从来不止是头饰,更是身份与财富的显性符号,将明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细细编织进每一缕金丝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金梁冠,也是锡博的“头面”</p><p class="ql-block">无锡博物院的特展厅中,便静静躺着一件明金丝发罩,国家一级文物的身份,让它自带沉甸甸的分量。高8.5厘米,底径8.2厘米,重86克,94.6%纯度的黄金被拉成0.15至0.2毫米的细丝——比发丝更纤细的金丝,经千度高温熔炼,再以“一笔绕”“活环套接”等江南细金工艺,手工织出六边形蜂巢网孔。每平方厘米12个焊点,细密得肉眼难辨,却撑得起金属的坚韧,这般精工,让冷硬的黄金有了轻纱般的柔美感,清雅里藏着挥之不去的贵气,堪称明代金银首饰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这般手艺,绝非寻常匠人能驾驭。细金工艺讲究“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熔金、拔丝、掐丝、焊缀、鎏金,每一步都藏着功夫。出土文物里的掐丝、编织技法,都是这门工艺的寻常表现,可金丝发罩对精度的苛求,让它成了明代手工业水平的活见证。工匠的巧思与耐心,全熔铸在网孔之间,才让金属焕发出柔软的光泽。</p><p class="ql-block">明代女子戴金丝发罩,从不是孤零零一件。她们会在发罩上插分心、挑心、花钿、金银簪,凑成一整套“头面”,搭配吉服,作为重大节庆的“正装”。礼制的规矩、审美的巧思,都藏在这套装束里,将女性的端庄与妩媚揉得恰到好处。官宦正室的头面,宝石珠串讲究规整对称,透着世家大族的严谨;富商之妻的头面,偏爱镶嵌硕大的南红、翡翠,彰显财力的富足;就连青楼名妓,也会斥重金定制金丝发罩,缀上细碎的珍珠,借金饰的璀璨掩盖身份的尴尬,期盼着能借此攀附权贵,改变命运。如今在无锡博物院,观众还能透过电子屏互动游戏,亲手搭配“头面”组件,摸一摸当年明代女子的精致与讲究,却难真切体会到她们戴着这些金饰时,各自的欢喜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为什么是在正德与万历?</p><p class="ql-block">为何金丝发罩偏在正德、万历年间盛行?答案藏在晚明江南的“资本主义萌芽”里——这顶0.2毫米金丝织就的网,本就是最惹眼的时代符号。熔金、拔丝、掐丝、焊缀、鎏金五道工序,催生出苏州、无锡的专业作坊,“百工”受雇于此,工资按件计银;金料、宝石、珍珠,靠松江布银、徽商信贷、海上白银链完成跨区域调配;严嵩家的二十三顶金丝发罩,印证着权贵的囤货欲,即便市场价高达三四两黄金,依旧供不应求。奢侈消费、雇佣劳动、商品货币关系同步扩张,女性头顶的炫目金网,成了早期商品经济最纤细、也最闪亮的物质证据。</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江南,运河沿线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市镇,成了金丝䯼髻的流行地。社会风气渐开,商人地位上升,金银作坊扎堆,让这般奢侈品不再专属于皇室,慢慢流入官员妻母、富商大贾,甚至青楼名妓手中。可即便如此,金丝发罩仍是“人人想戴、极少人戴得起”的顶级时尚。一顶纯金丝罩耗金80至120克,抵得上三至五两黄金,能换40至60石米,够中产之家过一整年。江南明墓群出土的发罩里,80%是铜丝或银丝,金丝的不足5%,可见它始终是少数人的炫耀资本。版画、戏曲、春宫图里反复出现的金冠,成了整个时代的“梦中情冠”,对大多数女性而言,却只是触不可及的身份幻想。寻常民女只能用荆钗布裙度日,偶见富家女子头戴金饰走过,唯有驻足遥望,那金光闪闪的发罩,是她们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再看这顶金丝发罩,金灿灿的辉煌之下,藏着沉甸甸的思考。它映照着明代的社会分层,把经济分化凝固在黄金的奢华里;是工艺的巅峰,也是欲望的象征;是身份的彰显,也是束缚的隐喻。官宦正室因它巩固地位,富商之妻借它炫耀财富,青楼名妓靠它寻求机遇,不同阶层的女性,都被这顶金冠裹挟着,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当我们在博物馆里凝视它时,看见的不只是古代工匠的巧思,更是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还有那些被金丝轻轻网住的,女性的命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为江苏散文作家;江苏省委宣传部报刊文学奖散文一等奖获得者(同时获奖者:汪曾祺、朱苏进、杨苡、艾煊、忆明珠、叶庆瑞、夏坚勇);高校历史学教授;我国司法“文物鉴定”资质机构江苏格社艺术品鉴定评估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江苏省文物保护学学会创会副会长。由我国老一辈著名散文家刘白羽题写书名的《苏中船家》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南京大学学报》《东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省社科院《学海》《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李氏南唐国史论稿》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i><u>💖“当文物遇上文学”评论员点评:</u></i></b></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以“金丝发罩”为核心线索,采用“文学意象—文物实证—历史语境”的三段式结构,将微观器物与宏观时代、个体命运深度勾连,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读懂明代社会的独特窗口,是一篇兼具考据严谨性与人文温度的文化散文。</p><p class="ql-block">文章最鲜明的优势,在于结构与内容的高度契合。三个小标题层层递进,形成清晰的逻辑链:首段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的文学描写切入,赋予金丝发罩“身份符号”的人文底色,尤其通过春梅“勋章与枷锁”的辩证解读,让器物初显命运隐喻;中段聚焦无锡博物院的实物,以精准数据(0.15至0.2毫米金丝、每平方厘米12个焊点)展现工艺巅峰,同时延伸至“头面”文化,通过官宦、富商、名妓的头面差异,具象化阶层分野;末段深挖正德、万历年间盛行的根源,将金丝发罩与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扩张相绑定,完成从“物”到“时代”的升华。这种结构让叙事既有文学的生动性,又有文物的实证性,更有历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其次,文章对“女性命运”的解读极具层次感。作者未将女性笼统归类,而是细分出官宦正室、富商之妻、青楼名妓、寻常民女四类群体,分别对应金丝发罩“规矩载体”“财富象征”“机遇筹码”“遥不可及的幻梦”四种意义。这种分类解读,让“被金丝网住的命运”不再是抽象抒情,而是通过“春梅失却自在”“名妓借金饰攀附”“民女驻足遥望”等具体场景,化为可感知的个体困境,使人文关怀落到实处。</p><p class="ql-block">语言上,文章兼具“细”与“重”的特质。描写文物时,“轻纱般的柔美感”“细碎的珍珠”等表述细腻灵动;剖析时代时,“早期商品经济最纤细的物质证据”“经济分化凝固在黄金的奢华里”等表达又富含思辨重量,刚柔并济的风格让文本既有审美张力,又不失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 散文以金丝发罩为钥,成功解锁了明代工艺、经济、社会与女性命运的多维图景,堪称文化散文创作的典范。</p> 文物散文:明代女子金丝发冠 用散文为文物名品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