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于四年前写过“河西走廊上、中、下”三篇,写过的就不再重复,只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新的感受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汽车从瓜州开往敦煌,车行于戈壁,四望尽是砾石与黄沙,交错铺陈,直抵天际。</p><p class="ql-block"> 砾石粗砺,黄沙如金,皆被太阳无情炙烤,发出刺目的光。</p><p class="ql-block"> 地面干裂,裂纹纵横,如老人额上皱纹,又似龟甲纹路,深不可测。</p><p class="ql-block"> 风沙时起,呼啸而过,卷起沙尘,蔽天盖地。</p> <p class="ql-block"> 车身为之震颤,沙粒击打窗玻璃,发出细碎而坚硬的声响。</p><p class="ql-block"> 太阳高悬,热浪自地面升腾,远山在热气中摇曳,如同幻影。</p><p class="ql-block"> 车轮碾过,砾石迸溅,沙尘飞扬。车内之人,汗流浃背,唇干舌燥,唯见窗外一片荒芜,杳无人迹。</p><p class="ql-block"> 天地间,似乎只剩此车,在无尽的戈壁中,孤独前行。</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戈壁大漠之中,突然发现一砖红色的雕塑伏在沙丘之间,宛如一枚刚刚成熟坠地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这婴孩雕塑并非站立,而是蜷卧,仿佛刚从母腹中剥离,还带着子宫的温热记忆。</p><p class="ql-block"> 砖红色的身躯与焦黄的大地形成奇异的共生,像是大地亲自分娩出的孩子,皮肉还粘连着这片土地的颗粒。</p> <p class="ql-block"> 他的脊背圆润饱满,肩胛骨在皮肤下形成柔和的起伏,仿佛呼吸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肉乎乎的手臂松驰地扶在大地上,手指微微蜷曲,指尖还保持着在羊水中的松弛状态。</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那两瓣鼓起的小屁股,从开裆裤里露出来,如同初绽的花苞,饱满得让人想起熟透的蜜桃,上面似乎还留存着母亲掌心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视线沿脊线向上,看见他侧贴的脸庞。脸颊鼓胀,被地心引力轻轻推向沙地,压出一圈可爱的变形。睫毛低垂,在眼睑下方投下细密的阴影,鼻息匀停仿佛正做着甜梦。</p><p class="ql-block"> 嘴角微微上扬,那不是微笑,而是胎儿在子宫内固有的安详表情——那种尚未经历人间悲喜的、原初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这赤子之躯与苍茫戈壁构成惊人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风沙磨砺过的躯体反而更显柔嫩,烈日炙烤过的肌肤反而更显温润。</p><p class="ql-block"> 他像是从地壳深处诞生的精灵,以最原始的赤裸坦然面对苍穹,每一寸血肉都在诉说生命的奇迹:即便在最荒芜的土地上,生命依然能以最完美的姿态降临。</p> <p class="ql-block"> 天地间唯有风沙声作他的摇篮曲,亿万颗沙粒都是他的襁褓。</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孕育过无数生命又埋葬过无数文明的土地上,这个酣睡的婴孩成了最动人的悖论——既是初生的宣言,也是永恒的寓言。</p> <p class="ql-block"> 相信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个“沙漠巨婴”所震撼,被这种反差美学所折服。</p><p class="ql-block"> 越是贫瘠的土地,越能孕育出惊心动魄的美!</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瓜州戈壁雕塑艺术长廊”上最摄人心魄的作品《大地之子》。</p><p class="ql-block"> “瓜州戈壁雕塑艺术长廊”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城东南方向14——21公里处的戈壁滩上,艺术长廊沿瓜州县城东南方向的戈壁分布,绵延约15公里,主要雕塑群集中在270县道两侧。</p> <p class="ql-block"> “瓜州戈壁雕塑艺术长廊”包括《大地之子》、《无界》、《汉武雄风》、《戈壁方舟》、《风语者》、《跨越祁连》等雕塑。</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构成了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雕塑家董书兵为首的“荒野艺术计划”的核心叙事。</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在戈壁、沙漠、“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公共艺术实践的“荒野艺术”。</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们的野心,可能比戈壁滩还大。他们不满足于做几个网红打卡点,而是把整个荒原当成策展空间。《大地之子》与三危山的轮廓线呼应,《无界》的钢管矩阵与汉代烽燧遗址对望,就连《跨越祁连》的七彩配色,都暗合了张掖丹霞的地质色谱。</p><p class="ql-block"> 这种尺度的艺术介入,简直是在和祁连山玩空间对位法。</p><p class="ql-block"> 他们直接把大地变成了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无数游客驱车奔赴戈壁,与这些沙海中的宏伟雕塑合影留念,相关影片广泛流传在社媒平台上,荒野不再偏僻,沙漠也不再杳无人迹。</p><p class="ql-block"> 在自然与文明、传统与当代、人与土地的对话中,这些作品开辟了一个可抵达、可参与、可多维解读的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 沿着这条艺术长廊继续前行,40公里外的《无界》绝对能治好你的“建筑审美疲劳”。</p> <p class="ql-block"> 纯白色钢管构筑的楼阁群在烈日下泛着冷光,远看像海市蜃楼,近看又仿佛穿越到盛唐虚幻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 董书兵教授这次玩得更野——把榆林窟第25窟的唐代经变画直接3D化,用6210根钢管搭出21米高的“空中佛国”。</p> <p class="ql-block"> 当一道光穿过钢管矩阵,地面上突然铺开菱格纹的光斑,恍惚间仿佛看见敦煌壁画里的飞天从钢管缝隙里飘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哪是雕塑啊,分明是架在戈壁上的时光机。</p> <p class="ql-block"> 确实,钢的冷硬与唐代线条的圆融在这里疯狂对撞,白天是未来感爆棚的科幻场景,入夜后星空从镂空处漏下来,又成了移动版的敦煌星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白色楼阁与时空折叠的“空中佛国”。</span></p> <p class="ql-block"> 董书兵的另一作品《风语者》,这座占地30米见方的宏伟雕塑,宛如大地之上的巨型竖琴,傲然屹立于天地间,唱诵着自然力量的壮阔。</p><p class="ql-block"> 128组钢管随风摇曳,发出悦耳旋律,悠扬地飘荡在广袤的天地间,在这里,艺术与自然达成一次次完美的唱和。</p><p class="ql-block"> 《风语者》以地域气候为灵感,以钢管为构件,在风力作用下相互碰撞发出声响,将声音的维度融入雕塑的表现空间,拓宽了雕塑的表现范围。</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不仅展现了董书兵对自然的深刻洞察,更体现了他对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积极探索。</p> <p class="ql-block"> 转过某个沙丘,《汉武雄风》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雕塑以雄浑磅礴的气势,塑造出西汉第七位皇帝刘彻策马扬鞭、昂首西望的威武形象,尽显大汉王朝的威严与霸气。</p> <p class="ql-block"> 雕塑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数字技术创建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最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雕塑总高15米。</p> <p class="ql-block"> 12.5米高的帝王胸像用红砂岩拼接而成,每块石料的缝隙都被特意保留,远看像副被风沙侵蚀的铠甲。</p><p class="ql-block"> 青年雕塑家张万兴这次用了狠招——面部特写只有眉眼清晰,下半张脸却融进粗砺的岩石肌理。</p><p class="ql-block"> 这种“未完成感”太绝了,既像从历史迷雾中浮现的残像,又像正在被风沙吞噬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雕塑内部藏着200多个传感器。</p><p class="ql-block"> 当八级大风刮过,藏在汉武帝“发冠”里的合金簧片会发出类似埙的呜咽声。</p><p class="ql-block"> 如若站在雕像脚下,听着风声裹着低频震动从头顶压下来,真有种被历史凝视的错觉。</p><p class="ql-block"> 或许这就是瓜州的魔力吧,连当代艺术装置都自带千年包浆。</p> <p class="ql-block"> 雕塑矗立在广袤无垠的戈壁之上,背景是苍茫天际,与雄浑的大漠风光融为一体,不仅展现了宏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统江山、胸怀万里的豪迈气概,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真真切切领略到千年之前的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 在《跨越祁连》面前,所有人都会秒变成一个追风少年。</p><p class="ql-block"> 9米高的卡通男孩踩着七彩祥云腾空而起,牛仔裤的褶皱被风扯成流动的曲线,光亮的脑袋蕴藏着无尽的奇思妙想,高高的鼻梁似乎能够顶着一座山阔步前行,一双夸张的大脚踩在大山脚上,翘起的大拇指像是调皮地朝着你挤眉弄眼。</p> <p class="ql-block"> 青年雕塑家张万兴用高饱和色块轰炸戈壁的灰黄主调,明黄色外套在无人机视角下活像面招摇的旗帜。</p><p class="ql-block"> 这雕塑选址藏着大讲究,它正对着祁连山最险峻的隘口,汉代张骞的马队、玄奘的驼铃都曾从这道峡谷穿过,霍去病、班超的大军也曾跨越这里。</p><p class="ql-block"> 如今少年凌空跃起的弧线,恰好与山脊线构成完美切线。</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青春版的丝路狂想曲,跨山少年与祁连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开拓精神在现代重新活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戈壁方舟》,这艘用生锈钢板焊成的“船”半埋在沙堆里,甲板上密密麻麻种着红柳和骆驼刺。</p><p class="ql-block"> 艺术家王伟的脑洞开得够大——船头指向干涸的疏勒河古河道,船尾却开着鲜花温室。</p><p class="ql-block"> 白天看是末日废土风,晚上太阳能灯带亮起,又变成一叶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方舟神话与戈壁重生——在末日废土种一座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共雕塑有多重功能和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纪念碑式的,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国越战纪念碑,带有国家或集体意志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也可以是城市地标式的,如自由女神像、埃菲尔铁塔,看到这些雕塑就能想起这个城市塔,看到这些雕塑就能想起这个城市。</p> <p class="ql-block"> 还可以是民俗性或地方性的,如北京王府井街道表现拉洋车、剃头等作品,让人们通过作品回忆起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这些雕塑都在不同层面上构建着公共记忆。</p><p class="ql-block"> 酒泉“瓜州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的作品《汉武大帝》、《无界》,都是以具象方式传达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荒野艺术”的展示空间不仅是由“架上”走向公共空间的转向,也不仅是作品体量上的突破,从根本上说,它标志着在艺术观念与方法论上的一次重要转型。</p> <p class="ql-block"> 它强调公共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结合,以田野实践为核心,注重在地材料、环境条件和场域特性的综合运用,引导艺术家在创作中完成对空间的把握。</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们需要使用本地的石材、废料、砂砾,因地制宜地调整构想,将“有限”的创作条件转化为“无限”可能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们面临的不仅是荒野的自然条件,还有施工、运输、技术等层面的现实条件限制。</p><p class="ql-block"> 这使他们反思材料的可持续性、作品的在地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一些作品直接利用废弃石材进行切割与重组,一些则通过最简练的方式嵌入地貌之中,使作品在未来的风蚀、光影和时间流逝中持续生成意义。</p> <p class="ql-block"> 艺术作品的尺寸、空间位置等都是创作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但是“荒野艺术”中的作品都以没有边际的荒凉的戈壁作为创作空间,在这种广阔空间中,艺术家必须依赖自身感知来界定尺度。</p><p class="ql-block"> 大与小是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标准。在创作中,艺术家们通过在场域中反复步行、丈量,以确定每件作品的相对位置和独立空间。</p> <p class="ql-block"> 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也是对作品与空间关系的重新建构。</p><p class="ql-block"> 同时,将来人们游览时,从一件作品走到另一件作品,可以直接体验到戈壁的广阔与时间的延展,延长在这里滞留的时间,这对文旅融合也有潜在价值。</p> <p class="ql-block"> “艺术源于生活,创造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也反映了荒野艺术创作中的导向精神——并非对现实生活复制或直接再现,而是以创作赋予人类文化、人类精神、时代精神新的诠释与生成方式。</p> <p class="ql-block"> 离这群雕塑越来越远了,但一座座栩栩栩如生的作品却镌刻在大脑中,像电影般一一再现。</p><p class="ql-block"> 大地之子安祥的甜梦;汉武大帝的箭眉怒眼;跨山少年挤眉弄眼的脚指;钢管矩阵的光斑;还有方舟里倔强生长的骆驼刺,所有这些元素在祁连山的风中搅拌成新的边疆叙事。</p> <p class="ql-block"> 或许再过千年,当我们的文明也变成沙粒,这些雕塑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敦煌壁画,向后世讲述人类曾在荒原上播种过的浪漫与疯狂。</p><p class="ql-block"> 沙漏里的永恒瞬间!</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第一墩,又称天下第一墩、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p> <p class="ql-block"> 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p> <p class="ql-block"> 长城第一墩,作为明代长城西端的重要墩台,不仅地理位置险要,且自然景致壮观,融合了长城文化与丝绸之路风情,是观光探险、怀古游历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长城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p> <p class="ql-block">极目南眺,山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更觉清新如画。</p><p class="ql-block">正所谓“余收远岫和云湿,风度疏林带舞飘”。</p> <p class="ql-block"> 景区面积约3.5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包括长城第一墩、综合服务区、讨赖河滑索、讨赖客栈、天险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万多华里的明代长城线上,墩台无数,密如繁星。</p> <p class="ql-block"> 而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起中华长城“龙”的首尾,成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那么长城第一墩就是这座丰碑崛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座墩台残高约10米,其底部呈不规则正方形,底宽14米,内部仍呈正方形,长宽均为6米。</p> <p class="ql-block"> 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0~20厘米。</p> <p class="ql-block"> “长城第一墩”碑文由已故的西路军将领魏传统题写,字迹飘逸洒脱,清秀隽永。</p> <p class="ql-block"> 悬臂长城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境内,距离甘肃省嘉峪关市区约11公里,距嘉峪关关城7公里。</p> <p class="ql-block"> 地处黑山石关峡口北侧,与关城、长城第一墩构成完整防御体系。</p> <p class="ql-block"> 它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悬壁长城是中国明长城西端的重要段落,建于1540年。</p> <p class="ql-block"> 城墙悬挂于倾斜45度的150米高黑山山脊,形成"长城倒挂,铁壁悬空"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长城沿山脊蜿蜒,形似凌空倒挂的长臂,又如一条蜿蜒舞动的巨龙盘旋在陡峭的山脊上,可以想象,雪后银装素裹时更显恢弘。</p> <p class="ql-block"> 其险峻与沧桑感,正是“万里长城万里关,迭障黑山暗壁悬”的最佳诠释。</p> <p class="ql-block"> 同时也精准概括城墙悬挂山脊、封锁石关峡口的军事威慑力。</p> <p class="ql-block"> 它与天际线交织的瞬间,诠释大西北的壮阔,突显时空交织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铁壁锁峡吞日月,</p><p class="ql-block"> 悬城戍边镇山河。”</p> <p class="ql-block">“攀绝壁如蛟龙探海,</p><p class="ql-block"> 踏坦途似猛虎巡山。”</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较紧,我们未来得及登上长城,走在长城脚下,都感觉到了它的雄浑与壮阔,摄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 若说人间有一处关于美的意外定义,那定是张掖七彩丹霞。</p> <p class="ql-block"> 亿万年的时光在此凝结成斑斓的褶皱,红如赤焰,黄似金箔,紫若晚霞,仿佛天地间一场永不褪色的梦。</p> <p class="ql-block"> 这梦</p><p class="ql-block">便是丹霞的魂魄所在</p> <p class="ql-block"> 晨雾初开时,七彩云海台便是《山海经》的具象。</p> <p class="ql-block"> 群峰俯首,万佛朝拜。</p><p class="ql-block"> 山色随光影流转,时而白若凝脂,时而橙如琥珀。</p> <p class="ql-block"> 阳光在岩壁上爬行的轨迹清晰可辨:卯时冷釉,辰转暖棕,至午时竟泛起葡萄酒般的醉红。</p> <p class="ql-block"> 千山万壑骤然沸腾——紫红的砂岩如熔桨流动,灰绿的页岩似青铜淬火,而那道横贯山脊的黄金分割线,恰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火痕。</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上,风穿过千年石堡的呜咽——侏罗纪的沙粒,正从岩缝中簌簌坠落。</p> <p class="ql-block"> 这是自然对信仰最原始的诠释——无庙宇,却处处是道场;无香火,却满目皆虔诚。</p> <p class="ql-block"> 所有关于柔美的想象都在七彩仙缘台凝结成梦。</p> <p class="ql-block"> 山峦如裙裾般舒展,圆润的曲线勾勒出大地美人沉睡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 砂岩层叠,橙黄交错,似仙女遗落人间的霓裳。</p> <p class="ql-block"> 岩层泛出绸缎般的光泽,让人在指尖将触未触时幡然惊醒:这原是亿万年沉积的矿脉,温柔表象下隐藏着地质运动的暴烈记忆。</p> <p class="ql-block">七彩仙台宛如海市蜃楼。</p> <p class="ql-block"> 当晨雾与阳光交织,那些波浪纹岩层便活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石榴红的丘顶是淬火的陨石,而蜿蜒其间的山峦,正用银线将散落的宝石串联成项链——极致的美,从来无需修饰,只需一场坦荡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 丝绸古道的气息在七彩锦绣台尤为浓烈。</p> <p class="ql-block"> 转身踏入,山体如孔雀开屏,红黄白三色丝带缠绕成蜿蜒的绸缎,又如展开的《千里江山图》。</p> <p class="ql-block"> 流水雕刻的沟壑是岁月留下的皱纹,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祁连山断裂带的轰鸣与叹息。</p> <p class="ql-block"> 霞光为她披上一层轻纱,恍惚间竟分不清是山化作了仙,还是仙融入了山。</p> <p class="ql-block"> 伫立其间,仿佛能清晰触摸到白垩纪湖盆干涸的裂纹——最壮阔的锦绣,终究逃不过被风沙拆解成经纬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远观卧虎峡,那只斑斓猛虎永远保持着蓄势待发的姿态,毛色与山岩浑然一体,就连影子也被夕阳牢牢钉在岩壁上。</p> <p class="ql-block"> 在此守望千万年,看尽沧海成尘,它却始终保持着扑跃的姿势。</p> <p class="ql-block"> 这虎非虎,是大地对力量的隐喻:最凌厉的棱角,终将被时光打磨成温柔的弧线。</p> <p class="ql-block"> 近察土林谷,赤壁千仞如天宫倾塌的残垣,风蚀的沟壑里回荡着白垩纪的梵音。</p> <p class="ql-block"> 穿行土林迷宫时,忽然从裂隙里闪过七彩磷光——那是远古石英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 它们的存在,像极了山水画里的飞白,以缺憾成全整体的圆满。</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坚硬与柔软达成和解——岩石以崩裂的姿态诠释永恒,流沙用消散的背影书写不朽。</p> <p class="ql-block"> 佛国秘境深处,一粒砂砾便是整个宇宙的偈语。</p> <p class="ql-block"> 美到极致处,竟让人心生疑虑:究竟是丹霞映红了云霞,还是云霞点燃了丹霞?</p> <p class="ql-block"> 美到绝妙处,竟让人心生惶恐:这究竟是造物主的恩赐,还是时光最后的回眸返照?</p><p class="ql-block"> 而此刻的绚烂与心动,恰似生命最炽烈的告白——存在过,便不惧湮灭。</p> <p class="ql-block"> 离去时,阳光正将群山染成赭红,似乎瞬间,便还原成原始胶片。</p><p class="ql-block"> 隐隐听见岩层深处的窃窃私语:这里最动人的并非色彩本身,而是大地将伤痕转化为瑰丽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 邂逅丹霞,渐悟渐醒: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瞬间的迭代层积;所谓色彩,也只是铁与钙的氧化还原。</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何其有幸,在这亿万年的叙事里,窥得一页关于美的无限定义。</p> <p class="ql-block"> 匆匆一瞥,将这亿万光阴,读作一场存在与消逝的梦境,直至永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