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次去印度一定带上我,我自费,可以吗?”一位成都朋友对马太说,心情非常迫切。“好的,你去的理由是?”马太问道。“首先,我也想出席一下你们那个达摩养生论坛;其次我想试试能否找到郑和的遗址;最重要的,我想去参观泰戈尔故居。”</p><p class="ql-block">朋友哥俩都是成功人士,哥哥是画家,他本人是雕塑家,但在商业运作方面弟弟明显优于哥哥。马太曾告诉过朋友关于郑和下西洋死在了印度喀拉拉邦之事。</p><p class="ql-block">“泰戈尔故居所在地加尔各答和喀拉拉邦一南一北,相聚很远,必须去吗?”马太问道。</p><p class="ql-block">“是的,想当年在大凉山插队时,我意志消沉、生活无望,是泰戈尔的诗给了我活下去的力量和信念。”朋友一边回首往事,一边语重心长地说。</p><p class="ql-block">“好的,我也喜欢泰戈尔,尤其是他的那句至理名言:“印中两国虽仅一山之隔,但两国人民之间心的距离却非常遥远。”</p> <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间,他俩结伴而行踏上了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土地。在喀拉拉邦的第三大城市科泽科德Kozhikode市(郑和逝世之地),在印度达摩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戈比博士协助下,康养论坛闭幕之后,随即召开了郑和遗址论证会。</p><p class="ql-block">在论证会上,专家们查到了关于郑和当年在喀拉拉邦建立基地、以及于1433年63岁时在古里去世的文献记载。经过论证研究,文献中的古里恰恰就是今天的科泽科德市,即印度达摩传统文化研究会所在地。但令人遗憾的是,时间过于久远,郑和在当地生活和工作的遗址最终也没有被找到。</p> <p class="ql-block">椰子林、橘子树和香蕉树遍布喀拉拉邦,在返回宾馆的路上,朋友说:“这地方的气候酷似咱们的海南岛,郑和还真会选地方。”听了之后,戈比博士说道:“喀拉拉邦地处印度半岛西南端,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之间,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黄金航线节点。”朋友继续说道:“马太兄弟,这次论证会收获很大,帮我对戈比博士说声谢谢噢。如果有一天找到遗址,我愿意赞助建纪念馆。”针对马太的翻译,戈比博士回答:“我和马太是很好的朋友,也愿意和你成为朋友。慢慢来吧,邦政府和市政府很重视这次论证会,我们会继续寻找郑和留下的痕迹。一有消息,马上通知你们。”</p> <p class="ql-block">戈比博士说:“赶紧去看望泰戈尔吧,我已经为你们预订了明天去新德里的机票。德里大学的默罕迪博士将接待你们,为你们做旅行安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朋友是马太二姐夫的弟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凭其铜雕作品《千钧一发》敲开了奥林匹克博物馆的大门并被萨马兰奇接见。1987年,马太和二姐夫还专程从英国伦敦跑去瑞士洛桑,在奥林匹克总部的展柜前,盯着那尊铜雕看了许久——金属的坚硬里蕴藏着朋友强大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印度首都新德里之后,两人被安排住在德里大学的教工宿舍。德里大学政治系主任默罕迪教授是马太的博导,第二天一早就派了车:“去加尔各答的路远,至少需要三个小时,找个地方吃午饭,下午参观泰戈尔故居。”</p><p class="ql-block">汽车停在加尔各答市乔拉桑戈地区的一座四合院前,时针正好指向下午两点。这就是泰戈尔(1861-1941)的故居,两层小楼上爬满了浅绿的藤蔓,门口的泰戈尔纪念碑前,蹲着一条棕毛野狗,尾巴轻轻地扫着地面,给大师故居增添了大自然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门票50卢比一张。”马太接过售票员递来的票,转头提醒朋友,“上楼要脱鞋,还不能拍照,只能在院里拍外景。”朋友没应声,目光早被楼里的导游路线图勾住了。顺着指示牌走,泰戈尔的痕迹扑面而来:泛黄的文学手稿,旧藤椅的扶手上有经年摩挲的包浆,墙上挂着家人的美术作品,色彩里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三个陈列区——美国区、日本区,还有最让两人驻足的中国区。中国区的玻璃柜里,一张张黑白照片格外醒目:1924年泰戈尔访华时,和胡适、林徽因、徐志摩站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生如夏花般绚烂,死若秋叶般静美。”朋友忽然低声吟出这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总说自己是泰戈尔的忠实“弟子”,此时此刻,他好像终于摸到了大师的衣角。</p><p class="ql-block">马太这时正站在另一处展柜前,目光落在一本摊开的《飞鸟集》上。书页间的一行英文,此刻一看,心头一暖:“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I have had my flight.”(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高兴飞越了那里。)</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后,他俩专门去了故居管理处,见到了主任,一位雅利安血统的老者,个子不高,戴一副金丝眼镜。马太将朋友的话一字一句译过去:“我是中国的雕塑家,一直受泰戈尔先生的诗启发。如果故居不嫌弃,我想无偿捐献一尊泰戈尔先生的铜雕,建议陈列在中国馆内。” 镜片后面的眼睛一亮,主任连声说“当然可以,非常感谢”,握着朋友的手不肯放。</p><p class="ql-block">最近,马太收到了朋友的短信:“铜雕快完工了,你帮着联系下交接的事吧。咱们可是要留下痕迹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