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1

国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红色记忆17</font></b></h1><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坐落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城南庄村。1972年,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教育激励后人,阜平县委、县政府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毛主席居住工作过的地方建起了城南庄革命纪念馆,1974年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在城南庄革命纪念馆的基础上改陈扩建,更名为“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br><div><br></div> <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薄一波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OO五年八月</div></h1>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广场上有六座大型雕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求恩</b></h1> 作者:王克庆教授<div>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室</div> 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外国友人中杰出的代表。他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医疗队来华,1938年夏,到晋察冀边区参加抗日医疗工作,做出卓越贡献。他在前线抢救伤员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12日逝世。<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狼牙山五壮士</b></h1> 作者:刘焕章教授<br>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室 1941年秋,日寇进攻晋察冀边区,两千余敌围攻驻守狼牙山的八路军。为掩护群众撤退和主力转移,两个班的战士英勇抗击,诱敌进山,歼敌百余。在绝顶棋盘陀五位八路军战士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枪弹尽竭,宁死不屈,跳下悬崖,体现出八路军勇猛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地雷大王李勇</b></h1> 作者:戴广文教授,南京市雕塑工作室<div>李梦玲教授,江苏省美术馆</div>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民兵自制地雷,抗击日寇,有效地杀伤敌人。阜平民兵李勇及其领导的游击组,制造多种地雷,埋设在大道小路、河流、树林,使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伤亡惨重。经验传开,形成边区抗日民众的地雷战运动,李勇成为晋察冀边区著名的爆炸英雄。<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聂荣臻与美穗子</b></h1> 作者:张得蒂教授<div>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室</div> 1940年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对盘踞华北的日寇进行了以破袭战为重点的“百团大战”。在井陉的战斗中,我以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救起两名日本小姑娘。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将日本遗孤带回抚养,精心照料,后送还日军,并附信申明中国人民抗御外侵、谋求和平的正义精神。<br><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色新闻战士</b></h1> 作者:李守仁教授<div>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室</div> 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的《抗敌报》创刊[后改名《晋察冀日报》]。1942年5月《晋察冀画报》创刊。在艰苦战争环境中,新闻战士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编辑出版了2854期报纸,画报画刊110期,几百万册的马列毛泽东著作,创造了“游击办报”的奇迹;为宣传组织群众团结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邓拓、沙飞是其中的杰出代表。<br><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子弟兵母亲戎冠秀</b></h1> 作者:张德华教授<div>中央美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室</div> 男子杀敌保家乡,妇女拥军生产后方。抗日战争中晋察冀边区的妇救会组织妇女担架队,护理伤员,制作军队被服,在后方撑起半边天。戎冠秀是平山县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在边区群英大会上被授予“拥军模范”和“子弟兵母亲”的光荣称号。<br><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font></b></h1>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言</b></h1> <div><br></div> 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位于华北北部,包含以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地为中心的晋、察、冀、绥、热、辽等广大地区。<div><br>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聂荣臻率部创建了以五台、阜平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揭开了华北抗战的新篇章,构筑了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建立了对日反攻和进军东北的“前进阵地”,创造了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丰富经验,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br><div><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晋察冀边区行政区划图</h1> <div><br></div>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展览共分成五个展厅</h1> <h1>第一展厅:建立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br>第二展厅:坚持敌后游击战争<br>第三展厅:构筑抗战坚强堡垒<br>第四展厅:建设模范边区<br>第五展厅:夺取抗战胜利<br></h1><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揭开全民族抗战的帷幕</h1> <div><br></div>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沿着平汉、津浦、平绥铁路疯狂推进,华北大部沦陷。与此同时,日军在上海制造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华中。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悲壮的华北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迟滞与拖住了日军的侵华步伐,粉碎了日本法西斯“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路军出师抗战</h1> <div><br></div> 1937年8月,在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随即从陕西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9月,八路军第115师首战平型关,取得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信心。<br><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型关伏击战</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晋东北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歼敌1000余人。</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平型关战斗最激烈的地点——乔沟</h3><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h1> <div><br></div> 晋察冀边区地处恒山、五台山和燕山山脉的连接地带,控制着日军入侵华北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聂荣臻率八路军第115师一部依托五台山创建了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初步形成。同时,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挺进平西、冀东,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创晋察冀</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聂荣臻</h1> <div><br></div> 左:1937年10月,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在阜平成立(11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赵振声(李葆华)任书记。图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旧址。<div><br></div><div>右:聂荣臻,</div><div>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是晋察冀边区的重要领导人,为边区的创建、坚持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晋察冀军区序列(1937年月)</h1> <div><br></div> 1937年8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八路军在陕西三原誓师<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洛川会议旧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7年9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副师长聂荣臻(第二人)</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率部向华北放后挺进。</span></p></h3>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7年11月18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晋察翼军区机关移驻阜平</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聂荣臻率部向阜平进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地处冀西穷乡僻壤的阜平,1925年建党,1931年建立北方第一个苏维埃县政权一阜平苏维埃县政府。晋察冀边区成立后,以其建党建政早,群众基础好,战略位置重要而成为晋察冀边区的首府。素有“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之誉,也被广大曾经战斗在这里的将士视为可亲可敬的“第二故乡”。<br> <div><br></div> <div><br></div> 彭真,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全面指导晋察冀边区的各项工作,对边区的巩固、发展作出重要贡献。<br>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晋察冀省委、晋察冀军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序列</h1> <div><br></div>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晋察冀地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召开,成立晋察翼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这是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全体代表合影</div><div><br></div> 1938年5月,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吕正操(中间站立者)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活动在大清河沿岸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路军第三纵队</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辟冀中</h1> <div><br></div> 左:中共中央派红军团长孟庆山到冀中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河北游击军,统一领导党在翼中的各抗日武装。图为孟庆山(左一)与其他人的合影。<br><br>右:1938年4月,冀中行政主任公署在安平成立,李耕涛为主任(后吕正操兼任主任)。图为冀中第一次行政会议闭幕典礼。<br><div><br></div><div><br></div> 1938年4月,中共翼中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安平召开,选举产生了冀中省委领导机构(8月改为冀中区党委),黄敬任书记。<br>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挺进冀热察</h1>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冀中区党委、冀中军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冀中政治主任公署序列</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8年5月)</h1>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冀热察区党委、冀热察挺进军</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冀热察军政委员会序列</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39年2月)</h1> <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路军晋察冀第六支队</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宛平县西斋堂里</h1> <div><br></div> <h1>1938年5月,八路军第120师宋时轮支队由雁北东进平西,与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第4纵队挺进冀东</div><div><br></div> <div><br></div> 1938年7月,在八路军第4纵队配合下,中共翼热边特委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翼东抗日大暴动,为开辟翼东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基础。<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参加暴动的部分战士合影。</h3><div><br></div> 1939年2月,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和翼热察军政委员会在平西成立,萧克任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萧克在研究作战部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1939年2月,中共河北省委改组为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马辉之(右一)任书记。<br> <div><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愿我的作品</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给去过的朋友,带来美好回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想去的朋友,能够有所帮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没去的朋友,随我旅游一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谢谢观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国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9月 摄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9月 制作</div><br><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