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善化寺

杨时彦

大同古城,一座被时光温柔包裹的千年城池,而在古城中心,藏着一座“活”了千年的古建筑——善化寺。<div>时值夏末,暑气稍敛,我同家人往大同善化寺去。这寺庙坐落于城南,虽不及云冈、华严二寺声名显赫,却也自有一番气象。</div> 寺前的五龙壁 善化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辽金寺院<br>它不只是大同古建之精华,更是辽金留传至今的瑰宝。<br><div>善化寺的名字由明英宗于1445年赐予,寓意“广结善缘,普施教化”,强调通过佛法引导众生弃恶从善,如《探秘大同善化寺》所述“佛法如流水,能够净化万物”</div><div>善化寺俗称南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域。寺庙创建于唐代,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 (1122 年 ) 其建筑大半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 年 )至金皇统三年(1143 年)寺僧圆满大师主持重修,历时15年告竣。明正统十年 (1445 年)改称今名善化寺。寺院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布局仍保留唐代风格。主要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左右为东西朵殿,前端两侧为阁楼式建筑普贤阁和文殊阁,三圣殿前两侧有东西配殿。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雄伟壮观。寺内西侧为一座独具中国传统园林特色的花园。善化寺以其历史悠久,保存辽金时期建筑多而闻名于中外。</div> 入门便见天王殿,四大金刚分列两旁,怒目圆睁,筋肉虬结,仿佛要将世间一切邪祟尽数捏碎。那塑像的匠人想必是费了心思的,连衣褶的纹路都极尽细腻,使人望之而生畏。<div>四大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其形象在善化寺天王殿内以明代雕塑呈现,高度达7米,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div><div>四大天王按“风调雨顺”的顺序排列,分别对应南方、东方、西方、北方方位</div> 增长天王,位于天王殿南侧,手持宝剑,代表“风”,守护南赡部洲。其形象为青色,象征烦恼的斩断。 广目天王,位于天王殿西侧,手持蛇或龙,象征“顺”,守护西牛贺洲。其形象通常为红色,被称为“人间监控官” 持国天王,位于天王殿东侧,手持琵琶,象征“调”,负责守护东胜神洲。其形象为白色,常被描述为慈悲为怀。 多闻天王,位于天王殿北侧,手持宝塔或伞,代表“雨”,守护北俱卢洲。其形象为绿色,常与财富、丰收相关联。 穿过天王殿,是三圣殿。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居中者是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胁侍左右。这种组合源于《华严经》,体现了佛教中“理”与“行”的融合。<div>佛像金身虽已斑驳,但低眉垂目的慈悲相却不曾减损分毫。</div> 大雄宝殿为善化寺核心建筑,始建于辽中后期(约11世纪),金天会六年至皇统三年(1128-1143年)重修,保留了辽代柱额、梁架、斗栱等原构。 大殿坐落在3.3米高的砖砌台基上,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庑殿顶,出檐深远,斗拱形制被梁思成誉为“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 大雄宝殿内的塑像以“自然逼真、个性突出”著称,壁画色彩柔和且构图精妙,被评价为“具有极高艺术和文物价值”。 殿内五方佛并坐,宝相庄严。壁画已然褪色,但依稀可辨飞天姿态,衣带当风,翩然欲仙。我仰头细看,不觉颈项酸麻,忽然想到这些画工当年作画时,不知要仰首几何,恐怕颈项之酸麻更倍于我罢。 采用减柱法,仅用8根木柱支撑殿顶,当心间设辽代斗八藻井,其余为彻上露明造,梁架结构一览无余。<br>平棋和斗八藻井。<br> 大吉祥天女(又称吉祥天女)是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内的重要佛教造像,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著称善化寺的金代大吉祥功德天像以端庄慈悲的立姿著称,眉目低垂、脸庞圆润,双眸微睁似含泪光,被梁思成评价为“世间难觅的佳作”, 被古建爱好者称为“金代最美彩塑”。 院内偶有僧人走过,袈裟拂过石阶,却不闻脚步声。他们目不斜视,似乎早已习惯了游人的来来往往。<div><br></div><div>出寺时,日已西斜。回首望见寺额“善化”二字,不禁思忖:这“善化”之意,究竟是善化众生,还是众生善化于此?恐怕兼而有之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