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字词语法到写作制作 编著 李武恒

我武惟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章 汉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字是汉语言的细胞,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是组成一切词,句,章的最基础单位。认识和掌握汉字的基本形态、读音和含义,以及来龙去脉,是一切语文语法学习和运用的开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起源与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说,她是中华文明长河的璀璨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起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生产生活催生了文字。汉字起源于古老原始的社会形态,人们为适应劳动和实践需求,开动脑筋,勤勇摸索,践行了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图画记事、仓颉造字等不同方法,以记录生产生活状态。这些活动看似简单,却贴合实际,并不断被实践检验推进,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少量到大量,有效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字的萌芽,为文字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语言推动文字起源。人类首先是创造了语言,然而,语言无法满足远距离、长时限的交流需求。例如,部落之间的贸易往来、经验传承等,都需要一种可以长久保存和传播的记录方式。为突破这一限制,人们逐渐产生了把语言记录下来的渴望,文字便应运而生。当然,先期的文字一定是简单的,甚至是拙劣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文字曙光的伟大放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概念具象化拓展文字。同样是在生产实钱活动中,人们需要记录播种时间、收获数量;在畜牧养殖里,要记录牲畜数量和繁殖情况。有些实践经验,还需要传递给后代。同时,随着社会分工和群体组织的不断出现,如庞大的宗教事务等大量各类活动的开展,都促进了文字的发展壮大。文字对语言中的概念不断作出对应的视觉符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汉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殷墟甲骨文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晚期,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其象形程度较高,许多字如同简单的图画,如“日”像太阳,“月”似月亮。笔画细瘦,写法不固定,同一个字可能有多种写法。内容主要记录占卜结果,涉及祭祀、战争、农业、气象等诸多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金文:庄重的钟鼎之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文,也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时期,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在当时是重要的礼器和实用器具,上面的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画更加粗壮、丰满,结构更为规整、稳定。由于青铜器铸造工艺复杂,金文书写更为郑重,字数相对较多,记录祭祀、赏赐、征伐等重大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篆书:规范与简化的演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创,也称为籀文。它在金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结构更复杂,线条更规整,具有一定装饰性。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字体,由丞相李斯等人对大篆进行简化、整理而成。其笔画粗细均匀,结构对称,形体整齐,对统一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隶书:汉字发展的转折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隶书起源于战国晚期,秦朝开始流行,汉代达到鼎盛。它由篆书演变而来,将篆书圆转的线条改为方折,简化了笔画,书写更加简便快捷。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打破了古代汉字的象形传统,基本确定了汉字的笔画和结构,使汉字朝着符号化方向发展。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秦隶保留了一些篆书特点,汉隶则更加成熟规范,具有蚕头燕尾的典型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5、楷书:规范实用的标准字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通行至今。其笔画规整,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用性。笔画形态丰富,点、横、竖、撇、捺等都有明确写法和要求。楷书的出现使汉字书写更加标准化,便于学习和使用,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标准字体,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印刷出版等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6、草书:艺术化的书写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保留隶书笔法,笔画有连缀但字字独立;今草连笔更多,书写流畅;狂草则放纵不羁,笔画连绵,形态变化丰富,艺术欣赏价值高,但识别难度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行书:实用与美观的结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大约出现在东汉晚期。它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流畅,书写速度快且易于辨认,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书信、便签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字从起源到演变,历经数千年,每一个阶段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字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字的字形即汉字的形状结构,它是汉字的外在表现形式。从古老的甲骨文开始,汉字字形就不断发展演变,历经各阶段发展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包括横、竖、撇、捺、点、提、折、钩等基本笔画。不同笔画的组合和顺序决定了汉字的基本形态。例如“人”字由一撇一捺两笔组成;“天”字由一横、一横、一撇、一捺四笔组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偏旁部首:偏旁是合体字中常见的组成部分,部首则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许多汉字通过偏旁部首来表意或表音。比如“河、湖、海”都有“氵”(三点水)偏旁,这表明它们的意义都与水相关;“请、清、情”都有“青”这个声旁,读音相近,而不同的偏旁“讠”“氵”“忄”又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 结构:汉字的结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独体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等。如“日、月”是独体结构;“星”是上下结构;“做”是左中右结构;“国”是全包围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字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字音指汉字的读音,它是人们交流和学习汉字的重要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拼音系统:现代汉字采用汉语拼音来标注读音。汉语拼音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如“b、p、m、f”等;韵母是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a、o、e、i、u、ü”等;声调则分为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用来表示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但声调不同,读音和意义也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多音字:汉语中有很多多音字,即一个字有多个读音,不同的读音往往对应不同的意义。比如“行”,读“xíng”时,有行走、行动的意思,如“行走”“行动”;读“háng”时,可表示行列、行业,如“银行”“行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字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字义是汉字所代表的意义,它是汉字的核心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本义:本义是指汉字最初所表示的意义。例如“日”的本义就是太阳,“月”的本义是月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引申义: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比喻等方式派生出来的意义。如“节”的本义是竹节,后来引申为关节、季节、节日等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 比喻义: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例如“包袱”本义是包衣服的布或用布包起来的包儿,比喻义是指精神上的负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④ 假借义:假借义是指文字中,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当一个词没有专门的文字来表示时,就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比如“其”字,本义是“簸箕”,后来被假借为语气词,承担了表示语气的意义,而这个语气词的意义就是“其”的假借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汉字的书写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笔画顺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字的书写有严格的笔画顺序规则,正确的笔画顺序有助于书写的流畅和美观,也便于记忆字形。一般规则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先横后竖,如“十”,先写横,再写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先撇后捺,如“人”,先写撇,再写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 从上到下,如“草”,先写上面的“艹”,再写下面的“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④ 从左到右,如“明”,先写左边的“日”,再写右边的“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⑤ 先外后内再封口,如“国”,先写外面的“囗”,再写里面的“玉”,最后封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字体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规范的字体,常用三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楷书:楷书是最常用的规范字体,要求笔画工整、结构严谨。在书写楷书时,要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起笔和收笔的形态,以及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和布局。例如,写“永”字时,点要写得短小精悍,横折钩的折角要写得挺拔有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书写速度相对较快,笔画之间有一定的连笔和呼应。但行书也有一定的规范,不能随意乱写。例如,“春”字的行书写法,撇和捺可以适当连笔,但仍要保持字形的基本轮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 草书:草书的笔画简化、连笔较多,书写速度更快,但草书的规范更为严格,有特定的草书写法和符号。如果不按照规范书写,就会让人难以辨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书写格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格纸书写:在方格纸中书写汉字时,要将字写在方格的中心位置,大小适中,保持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均匀。例如,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使字的重心平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段落书写:在段落书写中,要注意首行缩进两个字符,段落之间要有适当的间距。同时,要保持整段文字的整齐和美观,避免出现字迹潦草、歪歪扭扭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汉字的构造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象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象形是一种最古老的汉字构造方法,它是用描绘事物形状的方法来创造汉字。象形字的字形与所表示的事物的外形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实物象形:直接描绘事物的形状。例如“日”字,甲骨文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像太阳的形状;“月”字,甲骨文像一弯月牙的形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特征象形: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绘。如“牛”字,甲骨文突出了牛的牛角的特征;“羊”字,突出了羊的羊角的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指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纯符号指事:用纯粹的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概念。例如“一、二、三”,用横线的数量来表示数目;“上、下”,甲骨文用一长横表示基准,上面加一短横表示“上”,下面加一短横表示“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象形加符号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符号。如“本”字,在“木”(树)的下面加一横,表示树根;“末”字,在“木”的上面加一横,表示树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会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通过它们的意义组合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体会意: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字组成。例如“林”,由两个“木”组成,表示树木很多,形成了树林;“从”,由两个“人”组成,表示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有跟随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异体会意:由不同的字组成。如“休”,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明”,由“日”和“月”组成,表示明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形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形声是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的造字方法。形声字是汉字中数量最多的一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左形右声:形旁在左,声旁在右。例如“河、湖、松、柏”,“氵”和“木”是形旁,表示意义与水和树木有关,“可、胡、公、白”是声旁,表示读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右形左声:形旁在右,声旁在左。如“功、领、战”,“力、页、戈”是形旁,“工、令、占”是声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 上形下声:形旁在上,声旁在下。例如“花、草、雾”,“艹”和“雨”是形旁,“化、早、务”是声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④下形上声:形旁在下,声旁在上。如“想、忘、烈”,“心、灬”是形旁,“相、亡、列”是声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⑤ 外形内声:形旁在外,声旁在内。如“圆、固、衷”,“囗、衣”是形旁,“员、古、中”是声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⑥ 内形外声:形旁在内,声旁在外。如“闻、闷、辫”,“耳、心、纟”是形旁,“门、门、辡”是声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汉字及汉语言在世界语种中的独特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历史文化层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悠久的历史传承。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数千年不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其演变过程清晰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例如,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古老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都早已失传。汉语言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古代文献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丰富的文化承载。汉字和汉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和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例如,“家”字上面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表示猪,在古代,人们把猪养在家里,有猪就意味着家的存在,体现了当时的农业社会生活特点。汉语言中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更是文化的浓缩,如“卧薪尝胆”“守株待兔”等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故事和哲理。这些文化元素通过汉字和汉语言得以传承和传播,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语言结构层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独特的表意体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字是表意文字,与世界上大多数表音文字不同。表音文字主要通过字母来记录语音,而汉字则是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方式来表达意义。前面讲过,如,“日”“月”“山”“水”等象形字,直接描绘了事物的形状;“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是会意字的典型代表。这种表意体系使汉字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表意功能,即使不认识某个汉字的读音,也能通过字形大致了解其意义。汉字的表意性还使得汉语在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思想时更加精准和细腻,能够创造出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意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灵活的语法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语言的语法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如名词没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没有时态、语态的变化。汉语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例如,“我吃饭”和“饭吃我”,由于词序的不同,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我和你”“我的书”中的“和”“的”就是虚词,起到连接和修饰的作用。这种灵活的语法特点使得汉语在表达上更加自由和多样,这为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国际影响力层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在周边国家的传播与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字和汉语言对周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汉字传入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成为这些国家记录语言和文化的重要工具。日本的文字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汉字,这些汉字在日语中不仅表示读音,还具有一定的意义。韩国在历史上也长期使用汉字,虽然现在韩文成为了主要的书写文字,但汉字在一些正式场合和文化领域仍然被广泛使用。越南在过去也曾使用汉字,后来才逐渐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越南语,但汉字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于越南的历史、文学、宗教等方面。汉语言的文化和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在周边国家广泛传播,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字和汉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成为世界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语言之一。许多国家的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设立,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汉语在国际商务、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都开始重视汉语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汉字和汉语言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正逐渐走向世界,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做出更大贡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