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日伏案备课,一位年约四十的女教师推门而入,神色焦急,欲寻校长。校长不在,她便径直来到教导处,恰逢教导主任刚刚外出,我便询问起缘由。女老师的告诉我她原任教一年级,所带班级班风优良、成绩优异,家长与教师之间关系融洽。然而,升入二年级后,因从其他学校转入及插班学生较多,学校不得不打乱原有班级结构,重新分班。开学仅数日,几位家长便因教师教学管理稍严,便在家长群中煽动情绪,言语激烈。其中一名学生屡次未交作业,教师多次催促,家长却反向校长告状,称教师“逼迫作业”导致孩子情绪崩溃。无奈之下,教师只得不再强求作业,家长却又投诉教师不批改作业。“你都不交作业,我批什么?你说孩子崩溃,我既要顾家又要管班,还要给校长做交代,我都快崩溃了!”说到激动处,她竟伏案痛哭。教导主任与副主任只得耐心安抚,她说要么让她重新从一年级带起,要么将原班学生还给她,总之不想再面对这样不讲理的家长。最终,在主任的劝慰下,她才擦干眼泪,匆匆赶去继续上课。</p> <p class="ql-block">目睹这一幕,我对家校矛盾不得不进行再次思考。矛盾的根源,往往并非不可调和,而是沟通的缺失,加之社会对教师的误解,使得一些家长在遇到问题时,不问缘由,直接上访、投诉,而学校与教育部门为求息事宁人,往往偏向家长一方,将责任归咎于教师。</p><p class="ql-block">李希贵校长在《学生第二》中曾言:“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都不成问题时,他自然就会把所有精力放在学生身上。”他提出,教育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幸福感”,打破“学生永远第一”的惯性思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而如何处理这些矛盾,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与沟通能力。一个善于控制情绪、具备教育智慧的教师,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之道。</p> <p class="ql-block">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一位女同事的经历。她曾担任班主任,因两名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两位家长互不相让,最终矛盾升级。其中一位家长(原为教师,后转行了)带着孩子到办公室提出无理赔偿要求,被她果断拒绝后,竟当场撒泼,对教师进行人身攻击与言语羞辱。百口莫辩之下,女同事情绪失控,拿起板凳作势欲击,幸被同事及时劝阻。之后,她更让退休的公公到校闹事,给学校施压,致使领导见其公公便绕道而行。事情虽最终妥善解决,但却给教师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我也曾听闻一位80后女班主任,为处理学生牙齿被撞断一事彻夜难眠,体重下降;也曾目睹一位女教师在校门口被家长辱骂指责,委屈落泪。这些教师,都曾在崩溃的边缘挣扎,却在擦干眼泪后,依旧站上讲台,继续传道授业。</p><p class="ql-block">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小事,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传道授业,还需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守护者、调解员、心理疏导者……他们身兼数职,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p><p class="ql-block">所以,请善待每一位教师,做一个明理、明智的家长。试想,一个被你逼至崩溃边缘的教师,你又怎能奢望她继续以热忱与爱心,去教育好你的孩子?讨得了一时的便宜,却失去了孩子最佳的教育时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