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美文|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和创造年的文化

楠舟杂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楠舟杂志】冯骥才美文|怀着对生活的热爱,享受和创造年的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冯骥才(天津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来源:冯骥才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津大学“空中讲堂”实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座的第二天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人的“小年”(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按农耕时代的传统是“祭灶”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就要进行各种过年的准备。冯骥才先生的讲座,就从“小年”开始讲起。他饶有兴致地历数从小年到除夕,人们扫房子、贴窗花、炖豆腐等等“忙年”的事项,被各地的人们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大年一天天逼近,年的气氛一天天浓郁起来。实际上,从“腊八”那天喝上一口热乎粥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进入过年的节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人祖祖辈辈都过年,但“春节”这个叫法却是一百多年前才有。1912年民国政府推行公历,把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定在公历1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后来改称“春节”。但老百姓还是按照旧历过年,因为几千年来人们对年的记忆太深了。“是什么使我们对年的记忆这么深?是文化。”冯骥才先生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按照大自然万物生命的四季轮回安排生产,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生活也随着四季的节律和生产的规律,日复一日川流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但人们还要在平淡的日常里创造一些高潮——那就是节日。比如每个季节都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历代诗人写过无数诗句,吟咏这些节日,从中能感受节日里充满人们对大自然的敏感和情怀。“在这些节日里,年又有特别的意义”,冯骥才先生说,“四季周而复始,一年轮回往复,年是前一个轮回的结束,又是新一个轮回的开始。站在这个大自然生命的节点上,对着眼前大把的空白的日子,人们充满了希望、梦想、期待,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年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们有哪些年心理?冯骥才先生说,主要是“祈福”和“辟邪”。“福”是一切生活中好的事情与机会,“邪”是一切生活中不好的事情和意外。过年就要在新旧轮回的节点上,送走过去,把“邪”挡住,面对未来,把“福”迎来。这种年心理,大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小到身体康宁、家庭和美,在过年的时候一股脑地出现了。它是分外强烈的、理想的、热情的。它用什么来表达?用文化。这个文化表达就是过年的民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谈到民俗,冯骥才先生解释:“民俗是一个地域及民族共同认同、代代相传的文化方式。从远古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一整套规模庞大、意蕴深切、形式灿烂密集而又完整的风俗事项。”过去中国人过年是从腊八一直过到正月十五,前后四十天左右。冯骥才先生提醒大家注意,这漫长的年实际是以大年三十为节点分成两段:在三十之前,祭灶、扫尘等等“忙年”的事项,都是从外(社会)往里(家庭)忙;除夕吃完年夜饭,转天推开家门从近到远开始拜年,则反过来从里(家庭)忙到外(社会),把家庭聚拢的“精气神”释放到社会去。由此创造出过年时独有的生活节奏。而在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大年三十,就是除夕。而除夕的核心就是年夜饭。除夕之夜,“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个神奇的时刻,此时家庭产生出巨大的磁力,把一家老小凝聚在一起,儿女向父母尽孝,道德和情感又一次得到加强。“回家过年”成了最具乡土情怀和人间情意的一句话。“万一你这时身在异乡,回不去家,除夕夜必定要给父母打个电话拜年,此时你说话的声音都跟平常不一样,那是民族文化的DNA在你身上发作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人们对年的情怀和期许太深,对来年生活的期望太切,为了满足年心理,大量应时的物品全冒了出来,比如春联、福字、年糕、剪纸、年画、花灯、给老人戴的绒花、给孩子的压岁钱等等。冯骥才先生特别提到年画,他曾牵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年画的普查,发现大大小小40个产地,收集到年画数据库里一万多种年画,“恐怕还不到民间年画的百分之一。人们用无数的年画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年画里有大量吉祥图案,既包括寿桃这类的象征图案,又有蝙蝠这类的谐音图案,这些无穷无尽富有才华的创造,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再如春联,冯骥才先生提到敦煌藏经洞里曾发现一副唐代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从那时至今1200多年来出现了不知多少名联佳句。围绕着年产生了无数的创造,而这些创造都来自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冯先生不由得感叹:“我们中国人太会生活了,把一个自然的日子变成文化的日子,使故乡故土故人都升温了。人们用红色表现热烈喜庆,要吃好吃的,要穿新衣服,要用吉祥话语相互祝福,所有人都笑容满面,平常生活里的向往,都在这一天实现。年是一个放大的日子。在年的日子里,现实被理想化,理想又被现实化。年真是中国人一个伟大的创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我们的文化遗产需要被人们深刻认识,唯此才能产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临近讲座结尾的时候,冯骥才先生又从密集的年俗文化创造里,举了一个例子——福字。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那么多向往,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招财进宝、终岁平安、生男育女、丰衣足食……都用一个福字来表达。于是“福”字成了最美好的、意味无穷的汉字,“它就像个灯泡,平日里显得很平常,可一到过年就通上了电,变得光芒四射。没有人能够拒绝福字。”说到福字,冯骥才先生想起很多年前曾与敬一丹一起逛天津的年货市场,发现一种指甲盖大小的小福字。冯先生让敬一丹猜一猜,这种小福字用在哪里?敬一丹说,一定是用在新东西上。她猜对了,是贴在电脑上。用这个例子,冯先生说明一个道理:民俗是老百姓创造的,只要人们过年的心理不变,在不同时代就会与时俱进,不断产生新的创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像天津老百姓在疫情中用幽默化解烦恼,“到处曲苑杂坛”。无论什么时候,碰到什么情况,只要有年的盛情,就能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创造出各种方式,把年过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版权声明】该文版权所有人为冯骥才先生。《楠舟杂志》专栏文章阅读量超过399万人,欢迎海内外媒介与读者整体性分享。凡《楠舟杂志》刊载“原创”作品(含标题),未经本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楠舟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成栋甄选于厦门大学图书馆二楼人文社科馆@编辑、制作《美篇·楠舟杂志》[总第755期]于鹭岛达观阁,2025年9月18日,岁次乙巳兰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楠舟杂志》[总第755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品:楠舟杂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顾问:周建昌(厦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编:芙蓉湖(厦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终审:林博导(厦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责编:柳 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复审:王马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初审:阳 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编:陇 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校对:官家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投稿邮箱:839799240@qq.com</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香港群贤毕至书画院名誉院长、澳门《环球华商报》永远荣誉社长,世界非遗中国剪纸传承人,世界华商精英联合总会荣誉会长兼书画分会会长洪志标教授为国务院参事、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创作的肖像剪纸作品#岁次癸卯桂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洪志标剪纸艺术馆授权发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19年前杨成栋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画家、社会活动家、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先生于京西宾馆参加理论研讨会之际合影,同时,相约傍晚在他的房间座谈,访谈长达90分钟,大约一个月后,访谈录被某省级党报发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杨成栋与文学家们影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一至图十三为海内外13位书画名家题贺《楠舟杂志》十八周年(以题赠时间先后为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楠舟杂志》编辑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厦门大学文化讲堂#厦门大学文化讲堂主管兼主持人周建昌研究员#图为杨成栋作主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自:《楠舟杂志》编辑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图为杨成栋于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图书馆主办的“鹭江讲坛”作专题讲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来源:厦门大学学术讲座报告人杨端庆拍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