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

莎翁重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贝“预制菜风波”:危机公关溃败与品牌信任重建的深层叩问</b></p><p class="ql-block"><b> 布衣评论家 赵中原</b></p><p class="ql-block"><b> 在社交媒体主导舆论场的今天,餐饮企业的一次微小争议,都可能在短时间内演变为撼动品牌根基的信任危机。近日,西贝餐饮因“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从公众人物的一句消费吐槽,升级为企业形象的全面受损,其背后暴露的不仅是一次偶然的公关失误,更是部分企业在消费者权益认知、危机管理体系及品牌价值观层面的系统性缺陷。这场风波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企业在维护品牌信任时面临的普遍挑战,也为所有市场主体敲响了关于“如何与消费者共生”的警钟。</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风波复盘:从“小争议”到“大危机”的失控链条</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西贝此次危机的爆发,并非源于“使用预制菜”这一行为本身——在餐饮行业标准化发展的背景下,预制菜的合理使用早已成为行业常态,消费者对此并非不能接受。真正将事件推向失控边缘的,是西贝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上的错误选择,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危机升级链条”。</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风波之初,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本质上是消费者对“性价比”与“知情权”的正常诉求。此时的西贝若能秉持开放态度,坦诚回应预制菜的使用范围、品质标准,甚至借此科普行业现状,本可将争议转化为品牌沟通的契机。但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却选择了最具对抗性的应对方式:不仅断然否认“使用预制菜”,宣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更放出“三个一定起诉罗永浩”的强硬言论。这种将消费者反馈等同于“挑衅”的姿态,瞬间将企业置于公众的对立面,也让事件从“产品争议”上升为“企业与消费者的权利对抗”,为后续危机埋下伏笔。</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为扭转舆论颓势,西贝选择以“开放后厨直播”自证清白,这本是重塑信任的关键尝试,却因日常管理的漏洞沦为“自曝家丑”的现场。直播画面中,保质期长达两年的儿童餐有机速冻西兰花、含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且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打破了西贝此前塑造的“新鲜现制”形象;更严重的是,员工用漏勺清理下水道的场景,直接触碰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底线认知。如果说此前的强硬回应是“态度问题”,那么后厨直播暴露的问题则是“管理问题”——前者伤害消费者情感,后者摧毁消费者对品牌的基本信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危机发酵至后期,西贝发布的致歉信本应是“止损”的最后机会,却因一句“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轻率表述,再次引发公众反感。这句看似“委屈”的表达,实则暗含对消费者诉求的轻视:将消费者的质疑定义为“虐待”,本质上是拒绝承认自身问题,也彻底背离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商业伦理。更甚者,贾国龙在行业群中称罗永浩为“网络黑社会”的情绪化言论,进一步激化矛盾,让事件彻底失去调和空间,最终导致西贝营业额断崖式下跌,品牌形象跌至谷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从“否认争议”到“自曝漏洞”,再到“敷衍道歉”,西贝的每一步应对都精准避开了危机公关的核心原则,最终将一场本可化解的“小风波”,酿成了一场关乎品牌生死的“大危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根源剖析:危机背后的三重认知错位</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西贝此次公关溃败,绝非偶然的“操作失误”,而是企业在消费者权益认知、危机管理逻辑及品牌价值观层面存在深层错位的集中体现。这些错位不仅存在于西贝一家企业,更折射出当下部分企业在市场环境变化中的认知滞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对消费者权益的认知错位:忽视“知情权”的时代价值</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在当代消费语境中,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已从“吃得饱”“吃得好”,升级为“吃得明白”“吃得放心”——“知情权”成为消费者与企业建立信任的基础。预制菜本身并非“原罪”,消费者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而是企业对预制菜使用情况的刻意隐瞒。西贝作为主打“现制、新鲜”的餐饮品牌,长期以来在营销中强化“手工制作”“现点现做”的形象,却对预制菜的使用避而不谈,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当争议爆发时,西贝非但没有弥补“信息差”,反而以“强硬否认”的方式掩盖问题,这恰恰击中了消费者的“信任痛点”。在信息透明化的今天,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企业试图通过“捂盖子”掩盖问题的做法早已行不通。西贝的失误在于,未能意识到:在消费主权时代,“坦诚透明”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不是对企业的“束缚”,而是维护品牌信任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对危机管理的逻辑错位:违背“以退为进”的公关本质</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危机公关的核心逻辑,从来不是“战胜消费者”,而是“与消费者达成共识”。国际通用的危机公关“5S原则”(承担责任、真诚沟通、速度第一、系统运行、权威证实),本质上都是围绕“尊重公众、解决问题”展开。但西贝的应对,几乎完全背离了这些原则:</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在“承担责任”上,西贝始终拒绝承认自身问题,将争议归咎于“外部挑衅”;在“真诚沟通”上,用对抗性言论替代理性解释,用情绪化表达替代换位思考;在“速度第一”上,未能在争议发酵初期快速回应,错失舆情引导的“黄金4小时”;在“系统运行”上,缺乏统一的危机应对团队,创始人的个人言论与企业官方回应混乱不一;在“权威证实”上,试图以“自办直播”自证清白,却因缺乏第三方权威机构背书,反而加剧公众质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这种逻辑错位的根源,在于西贝将危机公关视为“平息舆论的工具”,而非“修复信任的过程”。事实上,危机公关的本质是“以退为进”——通过承认问题、解决问题,展现企业的责任感,进而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西贝却选择“以进为退”,试图通过“强硬姿态”压制争议,最终只会让消费者更加反感,让危机不断升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对品牌价值观的定位错位:背离“顾客至上”的底层逻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品牌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也是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认同的核心。西贝长期以来塑造的“良心餐饮”“顾客至上”形象,本是其品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此次危机中,西贝的行为却与这一价值观严重背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从“否认预制菜”到“后厨乱象曝光”,违背了“诚信经营”的承诺;从“起诉消费者”到“致歉信轻慢表述”,违背了“尊重顾客”的理念。这种“言行不一”的背后,是品牌价值观的“空心化”——将“顾客至上”视为营销口号,而非真正融入企业决策、日常管理的底层逻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当品牌价值观沦为“表面文章”,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自然会优先考虑“维护自身利益”,而非“保障消费者权益”。西贝的教训在于:真正的品牌价值,不是靠广告宣传塑造的,而是靠每一次与消费者的互动、每一个经营决策积累的;一旦价值观出现错位,再光鲜的品牌形象,也会在危机中瞬间崩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行业镜鉴:餐饮企业如何走出“信任困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西贝“预制菜风波”并非个例,近年来,餐饮行业因“预制菜”“食品安全”“虚假宣传”引发的信任危机屡见不鲜。这场风波不仅是对西贝的警示,更是对整个餐饮行业的拷问:在消费升级与信息透明的双重背景下,企业如何重建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建立“透明化”的产品信息披露机制</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餐饮企业应主动打破“信息壁垒”,将产品信息披露纳入日常经营体系。例如,可通过门店公示、线上平台标注等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预制菜的使用范围、食材来源、保质期、加工工艺等信息;对于现制菜品,可公开后厨操作流程,甚至邀请消费者参与“后厨体验日”活动。这种“主动透明”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更能展现企业的自信与责任感,从源头减少争议。</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以海底捞为例,其早在多年前就推出“透明厨房”,消费者可通过玻璃隔断直接看到后厨操作;近年来,又针对预制菜使用情况发布专项说明,明确“哪些菜品为预制菜、为何使用预制菜”。这种做法不仅未引发消费者反感,反而因“坦诚”赢得了更多信任。可见,“透明化”不是风险,而是餐饮企业的“信任资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构建“系统化”的危机管理体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危机管理不是“临时应对”,而是“长期准备”。餐饮企业应建立一套涵盖“舆情监测、应急响应、后续修复”的系统化危机管理体系:</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在“舆情监测”环节,利用大数据工具实时监控社交媒体、点评平台、新闻媒体的相关言论,及时发现潜在争议,做到“早发现、早介入”;在“应急响应”环节,成立由高管牵头的危机应对小组,明确分工、统一口径,确保在危机爆发后能快速、有序回应;在“后续修复”环节,建立与消费者的长效沟通机制,例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消费者意见,将危机转化为改进产品、优化服务的契机。</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定期开展危机公关培训,让管理层及员工深刻理解“消费者权益优先”的原则,避免因个人情绪化言论加剧危机。只有将危机管理融入企业日常运营,才能在争议来临时从容应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重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品牌信任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共鸣”。餐饮企业应将“以消费者为中心”从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产品研发上,围绕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口味偏好设计菜品;在服务体验上,关注消费者的细节诉求,例如提供个性化的餐品调整、及时回应投诉建议;在经营决策上,将消费者权益作为重要考量,而非单纯追求利润。</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例如,老乡鸡在面对“闭店风波”时,创始人束从轩通过“手撕员工降薪信”的视频,向消费者承诺“不裁员、不减薪”,展现出对员工与消费者的责任感;在预制菜争议中,又主动公开预制菜供应链,坦诚回应消费者质疑。这种“言行一致”的做法,让老乡鸡在危机中不仅未受损,反而提升了品牌好感度。可见,只有将消费者权益真正融入品牌价值观,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四、结语:信任重建,始于“敬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西贝“预制菜风波”的落幕,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这场危机让我们看清:在当今市场环境中,品牌信任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但崩塌可能只在一瞬;而信任的重建,远比建立更难。</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对于餐饮企业而言,重建信任的第一步,是重拾对消费者的“敬畏之心”——敬畏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敬畏市场规律,敬畏品牌声誉。这种“敬畏”不是被动的“妥协”,而是主动的“共生”:将消费者视为企业发展的“合作伙伴”,而非“对立面”;将每一次争议视为改进的“机会”,而非“威胁”。</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西贝的教训也提醒所有企业: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不是“平息舆论”,而是“避免危机”;品牌管理的核心,不是“修复信任”,而是“不破坏信任”。唯有将“消费者权益”融入企业的血液,将“坦诚透明”作为经营的底色,企业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走出“信任困局”,实现真正的长远发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毕竟,消费者的信任,才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失去它,再大的规模、再响的名气,也终将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