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与《万象本色》展览

罗丰年

<p class="ql-block">【前言一】</p><p class="ql-block">郑胜天</p><p class="ql-block">“上海摩登”(2004年)联合策展人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总策划</p><p class="ql-block">2004年,Jo-Anne Birnie Danzker、林荫庭(Ken Lum)和我共同策划的展览“上海摩登”在德国慕尼黑开幕。市长乌德(Christian Ude)在前言中回忆他访问上海时亲身体验到这座大都市的文化景观和非凡活力。他说:“这里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程度,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难以看到。”上世纪上海在东西交流互动之中走向现代的故事令国外的观众心醉神迷。二十年之后,我们很高兴看到全新的“上海现代”在它的故乡呈现,展览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度的回顾与梳理,来讲述这个城市现代化多彩多姿的漫长历程。李欧梵教授以前就写过:“毕竟,英文Modern(法文Moderne)是在上海有了它的第一个译音。……因此在一般中国人的日常想象中,上海和“现代”很自然就是一回事。”现代是上海永不停歇的脚步。人们在上海才读懂了现代。</p> <p class="ql-block">【前言二】</p><p class="ql-block">许江</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油画学会会长</p><p class="ql-block">上海是一座现代之城。我们这样说的理由之一,是上海并不漫长的开埠建城的生动历史,是它作为近代中国国</p><p class="ql-block">际性港口和商业之城所呈现出来的领先宇内的诸多现代性。文化的现代性恰是上海现代的核心表现。</p><p class="ql-block">“Modern”一词源于西方,最早在上海被译成“摩登”,大概是语言在翻译与转释方面的生动而多义的最佳例证。“摩”,具有特殊的质感;“登”,引领向上。“摩登”一词一经诞生,就已经超出了“现代”的一般涵义,以其歧生的时尚涵义,深深地扎入上海城市的底层,与一个或若干年代的生活拌和在一起,演化为这座现代之城的国际公民的普遍心态,演化为这座城市所特有的趋高、趋动、趋新的品性。大概没有一个词比“摩登”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着这座城市的精神表情。正由于此,“摩登”一词之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承载着这座城市精神的鲜明特性:富于激情和幻想,充满创造和生机,不拘一方而擅于融变,仰慕风潮而引领时尚,巧于计算而又敢于孤注一掷。“摩登”这一顺理成章的歧生而生动的转释,乘着现代生活和风潮,独占所有入时的风光,在引领潮头的高位上熠熠闪光。这种不仅在于词语本身,而且在于社会生活之整体的歧生和转释,使得“摩登”甚至成了这座城市的一个辉煌年代的代名词,一座创生纪录的语词丰碑。</p><p class="ql-block">这种“摩登”的文艺创作及其蔓生的思潮,正是这种“上海现代”的突出症候。它几乎贯穿了上海二十世纪的各个年代,勾划着这座现代之城的片片江风云霓、处处城廓光羽。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年艺术家俞晓夫曾经画过一幅颇具挑战意味的历史画《我轻轻地叩门》,画幅上的吴昌硕等海派书画名家肃然望向画外。是什么在敲门?正是一种不期而至的来自茫茫海上的现代性。</p><p class="ql-block">正是这种现代性,以自我传奇的方式,在出版、刊物、文学、绘画、戏剧、音舞等领域,伴随工人先锋和革命烽火的醒觉,让文艺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庙堂走向街市,催生了以新兴木刻为代表的红色烂漫。继而在新中国年代,集成蓬蓬勃勃的年连宣的大众文化的高潮。也正是这种现代性,以不断向上的流动力量,结合城市建造和商贸发展的内生活力,推进着包含建筑、设计、产品、服饰、家具及电影等在内的遍及城市美学、生活美学的摩登日常,并将这种摩登催化为外滩的奇观、生动的奇观、街市的奇观,催化为城市化的基本品质的体认和备受仰慕的蔚然成风的力量。又正是这种现代性,以独特的国际视野和本埠关怀,融通而成艺术上层层出新的海上新潮。从现实关怀的写实油画到民族特色的中西融合;从现代转型中的中国画到内省批判的新观念艺术;从新兴的摄影到城市吟啸的音舞艺术;从上海双年展的城市精神演炼到上海世博会的移动剧场,方刀飘撇,色墨纵横,芭蕾飞旋,交响匐鸣,上海现代显现出变化不居的时代的独特关怀和语言的孕生力量,锤炼着趋新、趋高、趋于新锐的艺术灵魂和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梳理这份城市历史的馈赠,缅怀曾经活跃海上的代代精英的艺术独创,廓清这种现代性的力量及其品质,既是“上海现代”展览组织与策划的要义,也是这个展给予上海百年发展及其博大精神的真诚回赠。</p> <p class="ql-block">  【前言三】 </p><p class="ql-block"> 策展人:项苙苹</p><p class="ql-block"> 2004-2005年间,上海与慕尼黑两市合作举办了“上海摩登”展并巡展,上海风情惊艳欧洲;时隔20年,展览以全新的“上海现代”落地故里,呈现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曾经的“摩登”,是上海对西方现代性的初步接纳与时尚演绎;今天的“现代”则涵盖了更广阔的文化嬗变与人民本位的实践,是先锋性文化探索向全民性转化的成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与更新。</p><p class="ql-block">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历史哲学论纲》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现代性,都是一道微弱的曙光,在时代的深夜中闪烁。”而鲍德里亚(Jean Baudillard)则洞察到:现代性从不是完整的图景,而是不断被自身拆解与重组的“幻影”,是一面在流动中不断重塑的镜子。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液态现代性”概念更让我们看到:当代社会己不再是坚固的结构,而是流动、未定型、充满生成力的状态。上海,正是这样一座始终在流动与生长中创造自身现代性的城市。</p><p class="ql-block">“上海现代”展览以1843年以来上海的文化嬗变为经纬,从“红色烂漫——从精英觉醒到大众共鸣的先锋性开拓”、“摩都日常——从市井烟火到全球叙事的混杂性共生”、“海上新潮——从文人墨戏到当代语汇的流动性实验”三大板块切入,通过木刻、宣传画、建筑、设计、油画、国画、摄影、电影、漫画、音乐等多元媒介,解析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基因和人民创造历史的文明密码。展览以各类文艺作品、历史文献与城市记忆的交织,回溯上海如何在精英与大众、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碰撞中,重塑中华文化的现代性表达,思考中国叙事的世界意义。</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前沿阵地,上海的现代化历经三个阶段的历史蜕变:被动接纳阶段、主动探索阶段、自主创新阶段。每一阶段都烙印着时代精英的觉醒、艺术形式的革新与社会观念的裂变,任一文艺门类都交织着极精微的审美格调和可触摸的市井气息。本次展览让我们得以重新发现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脉络,感知中华文化如何在流动的世界秩序中生长衍化;并让我们相信:仍有一种更具人性、智慧与诗意的文明可能。上海现代,是以先锋性破局、以混杂性融通、以流动性重写的探索之旅,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创新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是求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路先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