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路上消失的寺庙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长庆路所在的社区,始建于1952年,1966年改名为燎原社区居民委员会,1979年,恢复为长庆路社区居民委员会,1993年并入人民东路社区居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2004年2月,人民东路社区居民委员会更名为长庆路社区居民委员会。</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按照《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变更梁溪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锡政复〔2021〕60号),长庆路社区划归新的北大街街道管理,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但有许多老无锡都不知道,这条路上曾经有过这三亇寺庙:</p> <p class="ql-block">如长庆路80号,曾有一座寺庙——酒仙殿,则始建于乾隆年间,供奉着吕洞宾、杜康、玄坛三神。其殿内布局精巧,亭台楼阁与假山曲池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 “长庆路甜酒酿”这一特色品牌应运而生,并因其独特风味而远近闻名,成为品味无锡传统文化时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p><p class="ql-block">东门长庆路上的酒仙殿,建于乾隆年间的酒仙殿供奉吕洞宾、杜康、玄坛三神,当初此殿颇有规模,园中花木扶疏楼台参差,还有假山曲池等。酒仙殿的一大特色是楹联极多,试举几联在此:</p><p class="ql-block">  把酒共谈心,近市幽棲傍东郭;</p><p class="ql-block">  凭阑一纵目,遥山爽气挹西神。</p><p class="ql-block">  此联以酒友欢畅之心观察着周围的情境,描述了酒仙殿所处的位置。近处的城阙和远处的山峦皆历历在目,开阔的意境衬托得酒仙殿越发幽静。</p><p class="ql-block">  酒国有长春,三醉楼头记否亲吹玉笛;</p><p class="ql-block">  仙家多好梦,一炊黍许何妨再续黄粱。</p><p class="ql-block">  此楹联颇具仙风道骨,但在超脱之中却也透露出对人生虚无的感慨之意。</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楹联中,人们还能欣赏到“小集嘉宾四座咏觞无俗韵;闲来佳处一楼风月佐清谈”的婉约,也可领略“一饮三百杯,喝月倒行霄汉碧;只身数千里,临风长啸海山苍”的豪放,更可体会到“一剑扫残氛远胜中山千日醉;三杯通大道愿邀上界片时闲”的壮阔想象力。此园被日军焚毁,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建成为无锡传染病医院。</p> <p class="ql-block">延寿司殿位于无锡市长庆路74号,该庙会曾是当地重要的祭祀场所,现具体位置已难以考证。 ‌</p><p class="ql-block">延寿司殿又称“南斗星君庙”或“斗宫”,历史上用于祭祀南斗星君(道教中的神灵),在无锡东门外长庆路74号曾有相关祭祀活动。 ‌据说,住在天界的南斗宫中,他身边有六颗星星相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福运。每当夜深人静时,南斗星君会俯瞰人间,观察人们的善</p><p class="ql-block">恶行为,并根据人们的功德给予相应的福报或惩罚。</p><p class="ql-block">所以,每逢重要节日或生日时,人们会来到延寿司殿,向南斗星君献上供品,祈求他赐予自己长寿和幸福。南斗星君的故事,在无锡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长庆路上建有无锡清真寺,这是由南京穆斯林富商蒋翰臣之子蒋星阶捐资,委托无锡当地穆斯林朱玉亭购地兴建,于1919年建造,1921年竣工,原址位于长庆路近挑水弄口,自此无锡始有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曾被伪警占据,经乡老交涉归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修葺,“文革”期间被占作它用。1982年政府再次拨款全面整修。全寺占地面积为1.2亩,建筑总面积375平方米,礼拜堂为中国古典式砖木结构,面积87.6平方米。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1999年易地重建于解放南路与学前街的交叉口东南角,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宗教建筑,掩映在解放环路的绿化带中。</p> <p class="ql-block">长庆路附近,还有亇宁绍会馆。这亇会馆位于南仓门(后併入长庆路,陶子榆就是创办者之一。体育外交家何振梁的父亲何梦莲也曾经担任过宁绍同乡会名誉会长一职。1927 年4 月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大屠杀。这场血腥的“4.12 政变”波及无锡,13 日,无锡党组织追悼上海蒙难烈士的紧急会议,就是在南仓门的宁绍会馆召开的。</p><p class="ql-block">当时,无锡南仓门的一处老房子里有所无锡私立宁绍小学。“父亲是宁绍小学的最大校董,开办小学的初衷是方便工厂里的工人以及贫困同乡家庭的子女有学可上。学校主要招收绍兴同乡的孩子,学额未满的情况下,也会招收一些无锡当地的孩子。我记得学校大约有十来位老师。”陶锡荣的启蒙教育也是从宁绍小学开始的,“当时学校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每班大约三十多个孩子,教国文、数学、常识等课,四年级已经开始有英文课。”</p><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宁绍小学与许多学校一样曾经停课。抗战胜利后,宁绍小学复校的同时,创办了宁绍中学(后改为东新路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