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建党百年,延安故事</p> <p class="ql-block"> 怀念我崇敬的兄长冯文德</p> <p class="ql-block"> 冯文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当时中央农业部要留他,但他考虑再三,因为50年代的延安地区还很贫穷落后,他有责任回去为延安人民服务!</p><p class="ql-block"> 冯文德28岁那年就任延安地委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陕西第一个联産承包责任制第一人。1982年就任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任延安地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德就是文德】 </p><p class="ql-block"> 1978年春,冯文德同志调任富县县委书记时任即日起,就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农村改革。文德认为过去的30年搞得“一大二公”,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因此,他大胆地、坚定不移地在富县一些农村进行包産到户、分田到户的改革试点。他的这种做法,在当时来讲,是十分可怕的。有人写信骂他:“共产党把你培养了三十年,你竟敢不要集体化了⋯⋯,还有人点名道姓:“冯文德,富县的大方向错了⋯⋯”记得1978年3月中旬《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署名张浩的来信并加了编者按语,对农业生产责任制提出非议,当时正值作业组处于紧张的春耕生产大忙的时候,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了一场混乱。有人趁机对分组责任制形式横加指责和粗暴干涉,认为同中央精神不符,提出要解散作业组,重新退回到集体统一经营的“大锅饭”时代。对于刚刚尝到种地甜头、解决温饱的农民来说,无不忧心忡忡,心有余悸。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冯文德书记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他坚持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区分正确与错误的界限。“真理就要坚持,实践证明正确的路线就一定要l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县委书记冯文德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及时给从事改革的同志说:“只要农民满意就不要怕 !挨批评坐牢有我,我是书记嘛,是我决定的。”他组织县、乡、村各级干部,重新学习中央文件精神中提到的有关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规定,还请基层干部做现身说法,介绍分组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经过讨论,县、乡、村干部统一了认识,坚定了信心,並在此基础上,冯文徳亲自主持制定了《关于稳定和巩固作业组的8条意见》。富县从1978年50个大队,137个生产队搞联产到组,到1979年初很快发展到全县有213个大队,528个生产队建立了包工、包产到组生产责任制,分别占到全县大队、生产队总数的98%和96%,除2000多个粮食生产作业组外,还在林牧副业和多种经营上建立了16个畜牧专业大队(41个生产队)、699个专业组、118个专业户、927个专业工。这样一搞,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形势很快出现了喜人的变化。成为全省第一个搞农业联产承包制的县。</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冯文德的想法和做法是对的。就杏子现而言,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产量高出近一倍,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教育了时任延安报社社长刘言,使他由反对转换成赞同……于是动笔写了《起飞吧 !冨县》,六千多字的长篇通讯报道。</p><p class="ql-block"> 稿件完成了,但送审三个月没人敢签发,这是预料之中的事,因为省、地领导多次点名批评冯文德,富县的大方向错了⋯⋯。刘言社长和地委书记翻了脸,说:“把稿件给我,我料你也不敢签字,即就是你签字同意发表,省报和延安新闻单位也没人敢发。”当天下午,刘言将稿件寄给中央电视台农村部主任方舒和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李森桂专员。万万没想到的是,电台收到稿件送审后,认为这是一篇思想非常解放,事迹生动又具有说服力的好典型。1979年12月8日中国广播电视报第77期,在一版头条预先全文刊发。李森桂专员的爱人,延安地区工业局副局长杜芳兰看到这则消息后,立即给刘言打电话,她激动的说:“刘言,你这下解放了,今天的中国广播电视报在一版头条预告向全国播发了你写的《起飞吧!富县》”。因为她知道冯文德和刘言受压的情况,也深知这篇通讯报道的播发对富县的改革影响重大!将这一消息在同一时间也告诉了冯文德。1979年12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当天,富县广播站早上五点半,中午十一点半,晚上七点半,一天三次向全县作了转播,并录制了录音带。省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也做了突出报道。省台农业部主任郭万成指示:此稿件确实很好,要连播三次,一周后再重播三次。</p><p class="ql-block"> 从此,富县彻底翻身了!省、地领导再也没人随便批评和指责冯文徳了。随即,延安报于当年12月28日一版头条,才大胆地全文刊登了这篇报道,这是冯文德一生最开心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像书记的书记】</p><p class="ql-block"> 1978年春,从县城通往洛河下游的一条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石砭路上,行走着三个干部模样的人,一位年纪较大,两个年轻人,那位长者约40来岁,柱着一根栒子棍,身着一身褪色的深蓝色中山装,他就是刚到任不久的县委书记冯文德。他这次专门带领两位工作人员弃车简装,跋山涉水。对富县农村、农业、农民进行实际调查研究的。他用40天时间,到城关公社(现富城镇)、洛河公社(现洛乡)、吉子现公社(现吉子现乡)、羊泉公社(现羊泉乡)和张村驿公社(现张村驿乡)的村庄农户家里访贫问苦。冯书记每到一处,不是到田间地头,就是深入家庭院落了解民情,问寒问暖。冯文德俭朴的装束,朴实的对话,让基层干部和群众感到,他是他们中的一员,并不像一位县委书记,从而落下了一个“不像书记的书记”的美称。</p><p class="ql-block"> 40个日日夜夜,冯书记就是这样带领调查组,徒步数百公里,涉足30多个村庄,访问千余人,收集资料百余份,使县委一行人看到了农村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同时也找到了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实践出真知,群众首创“分组作业、联产计酬”,极大调动了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增产增收的事实,为县委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打开了思路。1978年后季招开了有关会议,统一了认识,组织力量,发动群众,大力推行农村联产承包制,在全县率先掀起了改革热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p><p class="ql-block"> 一个县委书记,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可谓是一县之长的“县太爷”、“父母官”。不要说同群众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就是见一面,说句话也是很难的。然而,冯文德书记却不然,他常常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为群众谋利益的,要把事情办到群众心上,就是要把老百姓当作父兄和朋友,贴近他们,熟悉他们,了解他们,才能服务于他们。” </p><p class="ql-block"> 与他一行的工作人员说,记得有一天,我们和冯书记到洛河公社一村庄检查工作,社队干部把饭派到一家光景过得较好的农户。当我们进院子时,男女主人各拖着一个孩子,热情的让我们进屋上坑,然后用自制的木盘端来了油、盐、辣椒和一碟小菜。女主人随手将案板上的白面条下到前锅里,加把火,不一会面条熟了,她捞出几碗面,又从后锅里将鸡汤稍子浇在面上,双手端上来让我们吃,就在我们端起碗准备吃时,两个小孩盯着面条呢喃着,“我也要吃面⋯⋯”这时男主人狠狠的把两个孩子拉到后窑掌,拿了两块红薯塞给孩子。看到如此情景,冯书记端着面走到孩子面前,把碗递给小一点的孩子,说:“我爱吃南瓜红薯,咱俩换着吃好吗?”看到眼前的情况,谁还再能吃下去呢?我俩也放下碗,拿起红薯吃了起来……事后我们才知道,这户人家为给我们管饭,是特地借的面粉。这还算村里光景好的,而有些人家连这也不够吃。</p><p class="ql-block"> 红薯与面条,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一碗面算不了什么,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可在冯书记的心里,他联想到的是党的宗旨和国家干部的职责。正如冯文德在这份材料里写到:“1978年,我们到一些社队进行调查研究,使之更清楚地看到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和问题,人民生活极其困难的情景。我们是解放已40年的老革命根据地,农民不但没有富裕起来,连吃饭、花钱都成了问题!这说明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这证明过去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上,人民公社经营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误,必须进行大胆改革,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来满足人民吃饭、花钱的问题。这个才是我们共产党人第一职责和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中装着群众的疾苦】</p><p class="ql-block"> 从洛河川到吉子塬,要爬一面大坡,已是初冬,天气有些寒冷,前面不远处几位老乡赶着毛驴驮着水。于是冯书记紧走几步赶上,看似啦活,其实是了解民情。一边啦着话,一边顺着老乡指点来到村里,冯书记提出要到农户家看看,队干部领到一户人家,主人端来水让我们洗洗,冯书记没洗,也没说什么,就同老乡啦起了家常⋯⋯过了一会儿,队干部又领到另一户劳力少,家庭贫寒的农民家里,主人同样端来水让洗洗,冯书记看到这种情况,一边摆手,一边说:“我这个人,脸洗的多了,肉皮会发痛,今天洗过了,就不洗了,咱们还是啦啦话吧⋯⋯”就这样,冯书记问这问那,一直啦到天黑。回到队部,随行的工作人员问书记,怎么脸洗多了还会疼 ?他笑着说:“不是,你们没看到这塬上水缺,群众吃用的水,都是从那么远那么深的沟里人担驴驮的弄上来,多不容易,我们怎能浪费水呢?”</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贫瘠的年代,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极差,既无机械,又无电,吃用水之难是可想而知的。这些事又激起了冯书记改造山河,解决群众用水难的雄心壮志。冯书记在四级干部会议上讲:“农业要较快发展,农村要有个较大变化,必须下功夫改变生产基本条件,我们要因地制宜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要积极打基井,兴办高抽工程,发展灌溉,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建设稳产高产田。一个党员干部.心中要时时刻刻装着群众的疾苦,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摆脱这种疾若。”在冯书记带领下,一个兴修农田,发展水利建设的高潮在富县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党员干部的胆识】</p><p class="ql-block"> 张村驿公社有个边远的小山村,村里工匠手艺人多,农副业产品搞得不错,群众生活也过得较好。为了总结他们的经验,向全县推广。冯书记决定在这里开个现场座谈会,交流经验。谁也没料到,会场冷冷清清,没人说话,会后一了解才清楚,是原来在执行“左”的路线时候,把群众从事种药、采药等等,都统统称为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有的挨过批,有的受到惩罚,那还敢讲什么做法 ?什么经验?</p><p class="ql-block"> 情况吃透后,冯书记开头第一句话就这样讲:“天高皇帝远嘛!你们过去从本地条件出发,搞农副业,搞多种经营是对的,是没有错误的。现党和政府就是要大家解放思想,发挥集体和群众在生产经营上的自主权,多打粮食,多挣钱。”</p><p class="ql-block"> 冯书记这一席暖心的话,顿时会场活跃起来,有说养猪养牛的,有说烧砖烧瓦的⋯⋯群众的积极性,使冯书记久久不能入睡,他再一次点亮煤油灯,熬夜写材料,一个《尊重和保障社员个人生产经营自主权的观点决策》产生了。正如冯文德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社员是人民公社的主人!过去我们在经济上任意侵犯农民个人利益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坚决纠正⋯⋯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产和生活资料,永远归个人所有,社员个人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从事各种家庭副业,其收入归个人所有,任何人不得阻碍⋯⋯”县委在冯书记讲话的指引下,就发展种树、种草、饲养畜禽、开展农副业生产以及多种经营等做出了一系列决定,一个群众热情高涨全面发展经济的新时代很快出现在全县城乡。</p><p class="ql-block"> 时间虽然过去了43年,但每当我想起这段往事,都会心潮澎拜的!文德是一个性情倔强但堪事通达的人,又是一位看似随意而很有党性的同志。以他的才能、胆识、格局、资历、人望,他是早该担负起更重要的领导职务的,但最终他只是从地委副职的岗位下来调任政协联络组长的。</p><p class="ql-block"> 文德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六年⋯⋯但恍惚之间,似乎只有一种飘飘渺渺的意识:“又一个好人走了,一个秉性耿直为党和人民躹躬尽瘁,为革命奋斗一生的坎坷经历,对党忠诚的栋梁之材永远离开了⋯⋯”但是无论如何我都无法接受这个残忍、过分意外的事实⋯⋯因为他毕竟才六十来岁,不是说好人寿长么……文德走时曾留下话:“走后一定火化,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文德走时很坦然⋯⋯此时,我又想起他在医院里对我说的话:“是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好人、坏人,善人、恶人,终归都是要走的,但只不过好人的离去,留给生者的是深刻的痛惜和无尽的追思,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无尽的思念!永远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