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郑章中学厕所给我们的思考

行云流水

<p class="ql-block">于最不洁之处,见证最纯净的心灵;从最细微之地,窥见最宏大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郑章中学东操场的厕所,曾经是师生们绕道而行的角落。那里地面污渍斑斑,空气中弥漫着难以名状的气味,墙壁上沾着深色污迹,隔板门上的划痕和文字仿佛在诉说着无人关怀的悲哀。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尽管人人使用却无人愿意驻足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然而,九月的一个周二下午,这场静默的革命开始了。初三郭建辉主任没有发表长篇大论的动员,只是默默拿起清洁工具,率先走进那片被忽视的空间。他的行动就是最有力的号召——十几个学生紧随其后,带着刷子、拖把、水桶和一种不确定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工作是艰难无比的。多年的污垢顽固地附着在地面砖缝中,不锈钢设施上覆盖着厚厚的水渍,隔板上的涂鸦仿佛在嘲笑他们的努力。孩子们最初有些犹豫,不知从何下手,甚至有些掩鼻的反射动作。郭主任没有责备,只是示范如何将清洁剂均匀喷洒,如何用刷子顺着纹理刷洗,如何用刮水器将污水推向地漏。</p> <p class="ql-block">  渐渐地,一种奇妙的转变发生了。随着第一块瓷砖恢复洁白,随着第一个洗手台闪出光泽,学生们的态度从被动接受任务变为主动寻求挑战。他们开始分工合作,有人负责预处理污渍,有人负责刷洗,有人负责清水过净,有人负责擦干。效率在默契中提升,质量在竞争中提高。</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无声的细节:墩布被洗净后整齐挂放在墙上,如艺术品般排列;垃圾桶被彻底清洁,不再有残留异味;甚至最不起眼的角落也一尘不染,仿佛每个平方厘米都得到了平等的关注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  甬路上,校园两旁的绿化带也正经历着蜕变。班主任张娜老师正带领学生们清理垃圾。他们没有满足于表面可见的杂物,而是细致地拨开冬青枝叶,捡出隐藏在深处的塑料袋和包装纸。他们的手指沾满泥土,额头渗出汗珠,却没有抱怨,只有发现又一处“隐藏敌人”时的兴奋。</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走廊,值日生们正在擦拭窗台和绿植叶片。他们不只是拂去表面灰尘,而是将每片叶子轻轻托起,仔细擦拭正反面,甚至用软毛刷清理叶脉间的微尘。那些植物仿佛也在回应这份关爱,在阳光下舒展着变得更加鲜亮的绿叶。</p> <p class="ql-block">  教室里的变化同样令人惊叹。每个教室后方都有一盆高大的绿植,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学习空间。在王占伟老师的教室里,北墙上布满了孩子们的活动留影,记录着他们的成长轨迹。黑板报精心设计,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艺术感,营造着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当夕阳西斜,工作的成果渐渐显现。那曾经不堪入目的厕所现在地砖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墙砖被擦拭得能照见人影,洗手台干干净净,靓丽如玉。蹲位地面没有任何污渍,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空气中不再是刺鼻的异味,而是淡淡的清洁剂香气。</p><p class="ql-block"> 绿化带里原来垃圾遍地,碎纸飞扬,但现在只剩下绿植冬青,地面没有了垃圾,没有了塑料袋,干干净净。甚至掉落的银杏果也看不见了,简直是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教学楼一楼大厅地面永远都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楼廊北的窗台上的绿植永远都是那么精神抖擞,绿意盎然。教室里孩子们在午休,根本不需要老师操心,静若无人,这是自动化管理的直接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变化,不仅仅在于环境的清洁,更在于心灵的净化。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珍惜,懂得了尊重,理解了付出的价值。他们现在会更加自觉地维护这份清洁,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寸光亮都凝结着汗水和用心。</p> <p class="ql-block">  这场厕所革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环境整治的范畴。它成为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一次心灵的洗礼,一个集体精神的锻造过程。在那最不被看好的空间里,郑章中学的师生们展现了最令人敬佩的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  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塑造品格;不仅在于建设宏大的理念,更在于关怀细微的实践。郑章中学师生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净化始于最被忽视的角落,最高的尊严来自最卑微的服务。这场厕所革命告诉我们,当我们能够以敬畏之心对待最平凡的空间,我们方能以庄严之心对待最崇高的事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