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柏虽枯 生机永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海余庆高对河西文庙唐柏的守护与传承小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通海县河西文庙的南侧,至今屹立着一棵穿越千年时光的唐柏。它植于贞观年间,历经1300余年风霜,见证过杞麓湖的渔舟系缆,聆听过明清文人的吟咏赞颂,更以缺角建筑的奇特格局,彰显着古人“让屋护树”的生态智慧。2023年,这株被誉为“活化石”的古树在完成自然生命周期后枯亡,但它的生命故事并未终结——由它落粒生长的幼苗早已蔚然成荫,以参天之姿延续着千年文脉,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接力。</p><p class="ql-block">九月下旬,记者来到河西文庙,在河西镇负责文化工作的余庆高带记者观看了唐柏和他亲手移植的新一代柏树,它们已长成参天之树。他说:“唐柏历经千年岁月变迁,见证了无数风雨,是古镇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它的生命轨迹,从葱郁到枯萎,再到以新的形式延续,谱写了一曲关于生命传承与历史记忆的动人乐章。”</p><p class="ql-block">千年岁月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河西文庙的唐柏,属名贵榛柏树种,据民国《续河西县志》记载,此柏树种于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元代建立文庙前,它就已是当地闻名的古柏。相传古代杞麓湖水位高时,渔人常系舟于这棵柏树上,其树干粗壮,根围4.5米,高10米余,虬枝婆娑,夭矫如龙,“灵根拔地饶大力,逆披其干欲撑天”,生动描绘出它的雄姿。</p><p class="ql-block">自明清以来,就有众多赞美唐柏的诗篇流传,明朝天顺年间举人王仪的《宫城古柏》便是其中代表,“古色年深世不移,遗踪惟见岁寒姿。参天黛色经千载,卧壑苍髯傲四时”,字里行间满是对唐柏的敬仰与赞叹。它不仅是一棵古树,更承载着通海人民的情感与记忆,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河西文庙从别处迁来重建,清朝光绪年间(1890年)又大规模扩建,古人为保护这棵唐柏,特意修建南庑和西庑的一角,让它得以在文庙中继续生长,见证着文庙的兴衰与古镇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唐柏的枯萎与留存</p><p class="ql-block">然而,岁月无情,2023年,这棵历经千年风雨的唐柏,在林业部门的鉴定下,宣告死亡。消息传来,当地百姓无不惋惜,这棵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古柏,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p><p class="ql-block">但唐柏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由于河西文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柏作为文庙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能随意砍伐。为防止它倒下造成安全隐患,人们用钢绳将其固定,让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继续“站立”在文庙之中。</p><p class="ql-block">余庆高,一位在河西文化站工作了31年、即将退休的工作人员,对唐柏有着深厚的感情。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为保护唐柏,人们砌了一个花坛将其围住;2009年下半年,又对花坛等设施进行了修缮,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这棵古树。虽然唐柏已死,但它作为千年历史的见证,依然被保留下来,供后人凭吊、感悟。</p><p class="ql-block">唐柏的幼苗长成参天树</p><p class="ql-block">唐柏虽然枯萎了,但它的生命却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唐柏在1994年落粒后长出的幼苗,经刚刚工作不久的余庆高移植培育,如今已在文庙内长成了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这些由唐柏种子萌发而来的树木,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翠绿,远远望去,如同一把把巨伞,为文庙增添了生机与绿意。它们与古老的唐柏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传承与不息。</p><p class="ql-block">余庆高回忆,20世纪90年代他刚参加工作时,就将唐柏掉落的种子培育成苗,移栽到文庙内,一共栽了4棵。如今30多年过去,这些树最高的已超过10米,直径约40公分,其中一棵虽因遭水涝死亡,但现存的3棵都生长得十分旺盛。有游客曾说这些树有百多年树龄,余庆高笑着纠正,说这些都是他亲手栽种的,只有30多年的历史。这场美丽的误会,恰恰印证了唐柏基因的强大生命力。新树与古柏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老树虽枯犹立,新木已擎苍天,共同构成“生长一千年,站立一千年,倒后不朽一千年”的生态奇观。</p><p class="ql-block">据余庆高介绍,唐柏属扁柏树,柏树有圆、扁之分,扁柏的叶子香气更浓,以前常被用来制作香疙瘩、香面。现在,这些由唐柏幼苗长成的树,不仅延续了唐柏的生命脉络,还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当地利用柏树制作香料的传统,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p><p class="ql-block">古树与仙人掌的共生奇观</p><p class="ql-block">在唐柏的枝干上,还寄生着一株仙人掌,这也成为了文庙内的一道奇特景观。据介绍,这株仙人掌是鸟儿吞食其果实后,种子随粪便带到唐柏树上生长出来的。虽然人们已经清理过三次,但由于根部留存,它仍会继续萌发。</p><p class="ql-block">目前这株仙人掌直径约30多公分,树龄可能有上百年。不过,唐柏的死亡与仙人掌无关,属于自然衰老。当地人认为这株仙人掌有保佑风水的作用,对它也十分爱护。</p><p class="ql-block">这一仙人掌寄生在古树上的现象,不仅为文庙增添了几分趣味性,也从侧面反映出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顽强。即使是在古老的柏树上,依然能有新的生命扎根、生长,展现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活力。</p><p class="ql-block">保护古树,传承历史</p><p class="ql-block">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河西镇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古树名木的保护,通过多种方式加大保护力度,河西文庙的唐柏及其幼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唐柏虽然枯萎了,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通过那些茁壮成长的幼苗,以及当地人们的口口相传,得以继续流传下去。这些由唐柏幼苗长成的参天大树,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延续,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它们将继续陪伴着河西文庙,见证古镇未来的发展与变迁。</p><p class="ql-block">站在河西文庙内,看着那棵枯萎却仍被钢绳固定着的唐柏,再看看旁边那些生机勃勃的幼苗长成的大树,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奇妙与历史的厚重。唐柏的故事,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也是一部微型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即使生命终将走向终结,但只要有传承,有延续,历史就不会被遗忘,文化就会永远流传。</p><p class="ql-block">如今漫步文庙,可见钢缆护卫的古柏如青铜雕塑般肃穆庄严,而其侧畔的新树已亭亭如盖。树影斑驳间,仿佛能听见明代诗人吟唱:“君不见,阙里楷树历风霜,孤孑日值至人光。”这光明穿越千年,依然照耀着今人守护文脉、传承文明的征程。唐柏不死,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永恒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7日星期三于雨亭精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