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州三川县丞御用刻工卫灵鹤

鄜州彧珺

<h3><br><br> <br>  鄜州的唐代荣光,并非仅存于史籍的模糊记述中,而是被一方方冰冷的青石永久镌刻。隶属其辖下三川县的县丞卫灵鹤,便是开元年间(713-741)执掌刻刀的“匠人宗师”,这位藏身于县府僚属中的艺术家,以刀锋为媒介,将盛唐的书法意趣与时代气象,凿刻成跨越千年的艺术遗存。<br>  <br>  卫灵鹤的刻石技艺,堪称唐代“书刻合一”理念的完美实践。他尤擅融合篆隶神韵,刻出的篆书线条如古松盘曲,刚劲中藏婉转;隶书笔画似断还连,规整里见灵动,每一笔起落都精准复刻书写者的笔墨节奏,字体排布疏密得宜、横平竖直,既葆有金石的沉厚质感,又不失笔墨的鲜活意趣,将唐代石刻“庄重不失灵动,规范蕴含气韵”的典型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石刻即史证”的时代,他凭借这般技艺,常年跻身高等级墓志的制作序列,成为名流显贵托付身后名的“御用刻工”。<br>  <br></h3> <h3>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刻成的《王玄德墓志盖》,是卫灵鹤篆隶功底的早期见证。现存于陕西蒲城县博物馆的这方志盖,其上“大(唐)故王府君墓志铭”九字古文,笔画粗细匀整,转折处圆融无棱角,既延续了篆书的古朴庄重,又暗含隶书的方正体态,刀痕深浅一致,没有丝毫滞涩之感,仿佛不是刻凿而成,而是用笔墨直接写于石上。</h3> <h3>  次年完成的《金仙长公主墓志》,更将其技艺推向新高度——作为皇家公主的墓志,他不仅要题写志盖篆书,更要检校整体镌刻。最后落款为梁州都督府户曹参军直集贤院卫灵鹤奉,教捡校镌勒并题篆额。志盖上“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十二字,字字饱满如珠,笔画间距丝毫不差,尽显皇家器物的威严规整;四刹雕刻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鳞爪分明、姿态灵动,龙角的尖锐、虎毛的蓬松、朱雀羽翼的层叠、玄武甲片的规整,都通过刀痕的深浅变化精准呈现,刚硬的石头在他笔下生出了灵动之气。<br>  </h3> <h3><br>  而真正让卫灵鹤名留青史的,当属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镌刻的《张说墓志》,青石材质,盖篆书“唐赠太师燕文贞张公墓志”12字,墓志全称《唐故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并序》,1999年秋在河南洛阳伊川县万安山南麓袁庄村出土时,便以“文、书、刻三绝”震惊学界,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志石高80.8厘米,宽80.4厘米,厚16.5厘米。方正厚重如一方小桌,32行隶书志文,满行33字,志文共936字。密密麻麻却排布得井然有序,没有一字歪斜、一笔错乱。 <br></h3> <h3>  这方墓志的“三绝”之名,离不开卫灵鹤的点睛之笔。撰文者是开元名相张九龄,其文辞典雅醇厚,从张说永昌元年(689年)策论夺魁,到历经四朝三度拜相,再到改革典章助力“开元之治”,将这位“燕许大手笔”的生平与功绩写得荡气回肠;书丹者则是盛唐隶书大家梁升卿——这位东汉书法家梁鹄的后人,以八分书闻名天下,其书法被唐人吕总形容为“惊波往来,巨石前却”,落笔如惊涛拍岸,收笔似巨石沉稳。墓志上的隶书正是其风格的绝佳体现:点画如刀切般工稳,横画起笔藏锋、收笔出锋,竖画挺拔如松,结构上密下疏,似危楼高悬却稳如泰山,透着超然拔俗的气度。<br>  </h3> <h3><br>  卫灵鹤的刻刀,恰好捕捉到了这份笔墨神韵。他刻写的横画,既能再现“蚕头燕尾”的隶书特征,又让刀痕的硬朗中和了笔墨的柔润;镌刻的转折处,精准区分了圆转与方折,将梁升卿书法中“惊波”的灵动与“巨石”的沉厚完美转化为石刻语言。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志文中近千个文字,每一笔的深浅、每一字的大小都保持一致,即便是细微的牵丝映带,也被刀痕清晰勾勒,仿佛能透过石头,看到梁升卿挥毫时的运笔轨迹,更能读懂张九龄撰文时的郑重神情。<br>  <br></h3> <h3>  这方墓志所承载的,远不止艺术价值。墓主人张说作为推动“开元之治”的核心人物,其生平是盛唐由兴至盛的缩影——杜甫笔下“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图景,正因张说这般“发明典章”的贤臣而得以落地。卫灵鹤用刻刀将这份历史细节凿刻于石上,让冰冷的文物成为了可触摸的“盛唐记忆”。那落款鄜州三川县丞卫灵鹤刻字,闪耀着永恒的光辉。<br>  <br>  从皇家公主的墓志四神,到名相碑铭的千言隶书,卫灵鹤以一位县丞的平凡身份,用一把刻刀在盛唐艺术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作品,既是鄜州在唐代辉煌的实物佐证,更是中国石刻艺术“以刀传韵、以石载史”的生动样本,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透过刀痕墨迹,窥见那个盛世的风雅与荣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