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 再访五台山

初心

<p class="ql-block">据《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巍巍五台,层峦叠嶂,自古便是天地灵气所钟之地。其名源于五峰之巅平坦如台,宛若神工垒土而成,屹立于晋北苍茫大地之上,映照出山西壮美山川的一抹灵光,令人神往久矣。</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属太行山系北端,横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与定襄县,周回五百余里,由连绵群峰汇聚而成。五座主峰峰顶平坦如台,气象恢宏,因而得名“五台”。又因高寒清冽,盛夏无暑,清风拂面,草木含烟,素有“清凉山”之美誉,宛如人间净土,令人心驰神往,恍若步入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素称“金五台”,为文殊菩萨应化道场,智慧之光普照千载。自古帝王崇奉,高僧云集,信众如流,香火绵延不绝,成为中华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亦是山西大地上一颗璀璨的宗教明珠,辉映着三晋大地的深邃文脉。</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处青庙黄庙并存、汉传藏传交融的佛教圣地,现存宗教活动场所八十六处,敕建寺院星罗棋布,历代帝王亲临礼敬。显通寺钟声悠远,塔院寺白塔擎天,菩萨顶金瓦生辉,南山寺层楼叠翠,黛螺顶云阶千转,广济寺禅意深邃,万佛阁香火鼎盛,处处彰显佛国圣境的庄严与辉煌,仿佛梵音缭绕,不绝于耳。</p> <p class="ql-block">顺治皇帝归山词</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拜访五台山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次是全家出行,我们兄弟姐妹和几个晚辈陪父母朝拜了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五爷庙、显通寺、殊像寺、菩萨顶、黛螺顶、龙泉寺等寺庙。这些寺庙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意义成为朝圣核心。‌‌</p> <p class="ql-block">东台顶,亦名望海峰,海拔2796米,峰顶平阔,建有望海寺,始建于隋,重修于元,坐西朝东,正殿供奉聪明文殊。夏秋之际,野花烂漫,芳草萋萋;冬春之时,雪覆峰岭,银装素裹。山中有罗延洞,寒气逼人,盛夏结冰,日光映照,云雾升腾,恍若仙境。台东北林木葱茏,气候高寒,盛夏仍需披裘而行。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曾赋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登临其上,但见朝霞破晓,云海翻腾,天地为之动容,顿觉尘心尽洗,万象澄明。</p> <p class="ql-block">北台顶,亦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乃华北屋脊,亦为保存最完整的夷平面地质奇观。峰顶广圆如毯,亚高山草甸铺展千里,金露梅、垂头蒲公英、银盘花点缀其间。石海纵横,冻融地貌奇绝,更有“天池”一泓,碧波潋滟,名曰“热融湖塘”,宛如天镜照彻尘心。峰顶灵应寺始建于北魏,明代重修,殿内供奉无垢文殊,静默守护这片冰雪圣境。立于绝顶,俯瞰群山匍匐,顿觉万象澄明,天地不过一念之间。</p> <p class="ql-block">中台顶,亦名翠岩峰,海拔2890米,五台之中最为宽阔平坦者,故又称“平顶山”。峰顶冰缘岩柱林立,石海奔流,冻融草丘如毯,四季风雪相伴,年均雾日近二百,八月飞雪,寒气彻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5℃。然其间溪瀑潺潺,太华池、干露泉、玉华池、三珠泉清冽甘甜,滋养山灵水秀。峰头奇石苍岩共生,古木幽泉相映,灵迹胜景三十二处,尽显自然之妙。山顶演教寺始建于隋,重修于唐明,传为文殊讲经之所,正殿为石窑结构,内供孺童文殊,梵音仿佛犹在耳畔,回响千年不息。</p> <p class="ql-block">西台顶,亦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顶平如砥,方圆千米,十七处灵迹散布其间。魏文人马迹石上印痕似人马足迹,神秘莫测;八功德水清冽甘美,传说可涤烦忧;二圣对谭石静默相对,似述千古禅机。牛心石矗立山间,绿片岩质地,灰蓝夹赤,形如牛心,令人称奇。秘魔岩幽深,龙洞隐现,萨埵崖场诉说着修行者的坚忍。法雷寺始建于隋,重修于唐,殿内供奉狮子吼文殊,梵呗声声,回荡山谷,余音不绝,如入禅定之境。</p> <p class="ql-block">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势峻秀,烟光凝翠,细草杂花遍布千峦,宛如锦绣铺展,故得美名。元代诗人元好问曾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春来山花烂漫,秋至层林尽染,登临其境,恍入画中,步步生莲,心亦随之清净,尘虑尽消。</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现存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碧山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5处:圆照寺、殊像寺、金阁寺、南山寺、龙泉寺;县级文保单位33处。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者11处,涵盖显通、塔院、菩萨顶、罗睺、殊像、碧山、金阁、广宗、广仁、黛螺顶与观音洞,皆为佛门重地,香火绵延,法脉不断,见证着山西佛教文化的深厚积淀。</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位于五台县佛光新村,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历史悠久、文物珍稀,被誉为“亚洲佛光”。寺内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为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木构建筑,仅次于南禅寺正殿。殿宇巍峨,七间阔大,唐代风骨犹存。寺中另有文殊殿为金代遗构,余者多为明清所建,共百余间。尤以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四绝著称,梁思成先生曾誉其大殿为“中国第一国宝”,实乃中华建筑史上的瑰宝,亦是山西古建之冠冕。</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位于台怀镇北侧,为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之寺院,亦为中国最早佛教寺院之一,与洛阳白马寺齐名。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扩建,唐更“大华严寺”,明太祖赐额“大显通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修,占地八万余平方米,殿宇四百余间。中轴七重殿宇依次排列: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藏经殿。无量殿高21米,全砖砌成,无梁无柱,外雕斗拱花卉,内刻藻井悬空,形若宝盖,匠心独运。殿内《华严经》字塔以白绫书写,六十余万字蝇头小楷,工整秀丽,熠熠生辉。铜殿三间见方,雕铸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金光闪耀,万佛环绕,庄严无比,尽显佛国气象。</p> <p class="ql-block">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十万斤铸成。殿平面见方,外观两层,实为一室,四角立柱,柱础如鼓。上层四面各六扇门,下层八扇,四壁铸满小佛万尊,金光璀璨,照人眼目。中央供奉三尺高铜佛,肃穆庄严,万佛拱卫,宛如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新坊村,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p> <p class="ql-block">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康熙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又称五龙王殿、万佛阁,位于五台县台怀镇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曾为塔院寺属庙。清代重建,改为黄庙,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布局图</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的空间格局是由文殊殿、五爷殿、万佛阁、僧舍、戏台组成。整体坐北向南,共有殿堂6间、崇楼3间、僧舍20间、戏台1座、佛塔2座、明碑3通。</p> <p class="ql-block">寺内供奉的五爷就是传说中的广济龙王菩萨,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寄托着人们祈愿农作物丰收、不发生灾害、家人健康、事事顺遂的美好心愿。</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为五龙王唱戏而建。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请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南禅寺始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现存殿宇6座,包含唐代大佛殿、明清龙王殿等不同时期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面宽11.62米、进深9.9米,采用单檐歇山顶设计,檐下斗拱用材硕大,四周檐柱微向内倾,形成深远的出檐结构,梁架采用叉手承托脊檩的早期营造法式。</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现存17尊唐代彩塑,包含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菩萨及护法天王等塑像,造型丰润流畅,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风格相似。佛坛四周嵌有唐代砖雕,寺内另存唐代石塔及石狮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意义。唐武宗会昌灭佛,只有南禅寺逃脱了这次劫难,幸运地独存于五台山,因而也就成了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这座古刹小巧玲珑,其中的大雄宝殿,据梁上的墨迹记载,修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保存着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夜晚的南禅寺在璀璨的灯光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写字崖</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该景观具有"水洗益清、日晒不褪、揭层显字"的特殊现象,被当地视为兼具佛教文化与地质研究价值的自然奇观。</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五台山有众多的佛塔宝刹。建筑使用材料,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铁塔、铜塔、银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建筑形制有车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性质有佛塔与墓塔之分。佛塔中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时代上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个时期均有,最迟的是近年来为五台山圆寂高僧建的舍利塔;规模上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仅0.05米,精巧玲珑。在全国现存佛塔中,圆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释迦文佛舍利宝塔,显通寺的组合式铜塔以及《华严经》字塔,均属珍品。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罕见。</p><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佛像,在使用材料与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泥塑(含悬塑与模拓),金属铸造(有铁、铜、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烧瓷,拓纱,刺绣,画像(含壁画、轴画、经卷插图树叶画)。最早的佛像为南北朝时期遗物,键陀罗艺术手法明显。最多的佛像为泥塑,自唐到现,连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沿革体系。最罕见的是明代著名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叶上彩绘的十八罗汉图,共12幅,单数绘单,双数绘双,工笔重彩,共成一册。五台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艺有别,时代手法各异,整个作品嫣红姹紫,斑驳陆离,将五台山充实成一座罕见的佛像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五台山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板、碑、碣、幢、匾、牌、联、诗、文等等,数量浩繁。其中不少属于国家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五台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鲜有的古建筑群、罕见的佛教造像群、独特的佛教音乐,被誉为“文殊信仰中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积淀了非常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注: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