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宜沉传

军魂9999

<p class="ql-block">  刘宜沉,字致远,号静生,民国七年戊午四月初四日寅时(公元1918年5月13日)生于湖南浏阳大瑶埠黄竹园。浏阳地处湘东,罗霄山脉环抱其间,浏阳河九曲蜿蜒,山水秀美非常。此地民风刚毅豪迈,自清代以来便是闻名遐迩的花炮之乡,更孕育了谭嗣同、唐才常等仁人志士,素有"敢为人先"之风气。刘氏世代居此,恪守耕读传家之训。宜沉之父刘性赤,字明德,早年留学日本习医,归国后任国民革命军野战医院上校院长,医术精湛,尤擅外伤救治;母黄氏,乃浏阳桥下仁山公之女,出身书香门第,通晓诗书,善工笔画。故宜沉自幼既受传统文化熏陶,又得见新兴实业之利,更承医者仁心之教。</p> <p class="ql-block">  宜沉少时聪颖过人,四岁能诵《声律启蒙》,七岁入新式学堂,习算学、格致诸科。尝于浏阳文庙见"道贯古今"匾额,慨然有立志圣贤之思。1926年北伐军过境浏阳,宜沉亲见革命军人之英姿,聆听"打倒列强除军阀"之壮歌,遂立志报国。193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明德中学,在校期间博览群书,尤精史地,尝作《湖湘地理考略》获师长赞誉。时值国难日亟,宜沉亲历"一二·九"运动浪潮,曾与同学组织"洙泗学社",以"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为旨,探讨救国之道。1937年抗战爆发,宜沉毅然投笔从戎,徒步六百余里赴武汉报考黄埔军校,沿途作《从军行》组诗以明志。</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春,宜沉以第十九名成绩录取黄埔军校第十四期步兵科。在校期间刻苦训练,凌晨即起操练,深夜犹研兵法,战术、测绘成绩尤佳,深得教育长赏识。1939年毕业时,因通晓英、日双语,分配至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开始其特殊工作生涯。尝翻译日本《陆军作战纲要》,为我方知己知彼提供重要参考。</p> <p class="ql-block">  1941年香港沦陷前,宜沉奉命潜入港岛,以创办"致远贸易公司"为掩护,组建情报网络。曾冒死营救被困文化名人许地山、梅兰芳等离港,夜间驾小艇穿越日军巡逻线,终护送至安全地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宜沉巧妙利用葡萄牙籍商人身份,继续留守搜集日军情报。1943年乔装成码头工,混入九龙货仓区,成功获取日军南海舰艇部署图,由东江纵队密送重庆,获颁云麾勋章。其间作《香江谍影录》详记经历,今藏湖南省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宜沉留守香港负责接收工作,妥善处理多起日侨遣返事宜。1949年后奉命继续潜伏,任国民党特勤处港澳组上校副组长。然宜沉身处特殊岗位,始终心怀民族大义,曾多次暗中保护过往爱国民主人士,并将重要情报密送大陆。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宜沉及时传递暗杀阴谋,助代表团化险为夷。周恩来总理曾通过秘密渠道致谢,誉其为"看不见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1960年代,宜沉表面经营南北行生意,实则潜心研究地方文史。与学者饶宗颐、画家赵少昂过从甚密,合编《岭南文物考》,考证香港历史遗迹百余处。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宜沉主动联络新华社香港分社,提供大量历史档案,包括香港抗战史料、英日政府往来文书等珍贵文献。改革开放后,更积极为家乡引进外资,助浏阳花炮打入国际市场,1986年促成德国沃尔夫公司首投200万美元建厂。宜沉尝言:"吾虽身居香江,心始终系于南川河畔。"</p> <p class="ql-block">  宜沉晚年隐居跑马地,每日临帖练字,尤精隶书,得《礼器碑》神韵。香港艺术馆曾收藏其《前出师表》隶书长卷。1993年捐出毕生积蓄200万港元设立"致远教育基金",资助湘港贫困学子,至今已惠及学子千余人。尝书王昌龄"明月何曾是两乡"诗句悬于厅堂,寄托思乡之情。每至重阳,必登高北望,赋诗怀乡。</p> <p class="ql-block">  1995年重阳节,宜沉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享年七十有七。遵遗愿归葬故里天螺晒靥形,墓园依山面水,可眺南川河回环。青石墓碑刻自题诗:"少小离家老未还,香江南川梦魂间。天螺晒靥埋忠骨,明月清风伴我还。"墓旁植红梅数株,象征其高洁品格。每年清明,皆有受助学子远来祭扫。</p> <p class="ql-block">  赞曰:观宜沉一生,身处特殊历史节点而葆赤子之心,肩负特殊使命不失民族大义。早年投笔从戎显书生报国之志,中年潜伏敌后见智者勇者之姿,晚年促进交流有仁者长者之风。于乱世则隐忍潜伏护忠良,于盛世则架桥引路促相通。其身处漩涡而明大义,久居异乡而怀故土,诚乃黄埔精神之真正传人。今南川河畔春风拂柳,香江两岸明月依旧,犹见先生风范长存。世人当铭记:乱世需忠良守义,盛世要赤子架桥,此乃宜沉一生之写照也。</p> <p class="ql-block">(本文据宜沉日记、黄埔军校档案及湖南省档案馆藏《湘籍抗战志士名录》等史料整理校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