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叙事散文三则

匠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深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在我家的对面,那是一条普通的小巷,在普通小巷的深处,有一户普通的人家。那户普通的人家,有一位普通的女孩,生着一副普通的摸样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她是我的梦,一个温馨而又遙远的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还是一个青葱少年,心中涌动着一股朦胧的情愫。我不懂得花季雨季,但是那种莫名的感觉,常常令我浮想联翩。记得那是一个暮春的早晨,枣花儿在暖风里默默地绽放。 枣花很小,淡淡的绿黄色,小米粒似得。枣花儿从枝头坠落的时候,直直地冲向地面,似乎就有几分悲壮。我独自徘徊在巷子里,听着枣花儿落地的声音,看着风起时一阵密集的枣花从天而降,撞在地面的浮土上,密密麻麻、厚厚一层让人不忍踏步。蓦然间,我听见身后传来沙沙的脚步声,不禁下意识地回头张望。只见一位女孩轻盈地走来,脚步声很轻很轻。当她与我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仿佛嗅到了一种陌生的味道,我不知道是枣花的甜甜的香气还是女孩散发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刹那间,我被她深深吸引,于是情不自禁地注视着她的背影,一直随到那个安静的小巷口。她好似无意地回眸一瞥,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睛,骤然涤荡了我的心灵。我忍不住诘问自己,偷偷看一个陌生的女孩儿,总该是件不好的事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隔几天,我还在为自己的行为自责。可是,我的两条腿,竟然不肯听从脑袋的使喚。鬼使神差一般,悄促促地来到那个小巷口,做贼似地探头张望。小巷很深,是因为巷道弯曲,不能一眼望到尽头。小巷很静,是因为好半天好半天,也看不见一个人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躲在小巷口,正当我踟蹰不前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橡胶鞋底和石板路摩擦的踢跶声。我慌忙跑过马路,藏在一棵鬼柳树后朝巷口窥探。只见一位父亲模样的男人,急匆匆的走出巷口。随着一声银铃般的叫喚声,男人收住了脚步。这时,她出现了,不知跟男人说了几句什么,又把一个包递给他,便见男人漫不经心地拍了一下她的头,踽踽地远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很羡慕那个男人,是谁给了他无尚的权力,可以随意拍一拍那个女孩的头,却又那样不经意。倘若換作是我,肯定会像亲近天使一样的虔诚膜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她临进巷口的时候,又是回眸一瞥。然而这一次,显然不是上一回那样的无心。她发现了我,甚至看到了我脸上露出的忸怩神情。我感到很尴尬,也很狼狈,便头也不回地撒丫子跑了。这一跑,就是很久很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天的后面是夏天、秋天,然后是冬天。长长的冬天,是一个寒冷而寂寞的季节。蜷跼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往往会做春天的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日傍黑,天上飘着雪花,纷纷扬扬地撒满了每个角落。屋顶、树间和街道,白茫茫的浑然一个银色世界。想起刚刚做过的梦,她在窗外敲着玻璃,嘴里喷着一团雾气,好像在问我为什么不去小巷。于是,我将自己严严实实地裹了起来,踏着皑皑的白雪,朝那条小巷走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花还在漫天飞舞,小巷里积着厚厚的雪。我在巷口伫立良久,多么盼望响起橡胶鞋底和石板路摩擦的踢跶声,还有那银铃般的呼喚声。想到此处,我禁不住哂然而笑。这么大冷天的晚上,你叫她的父亲去往哪里?那女孩又怎么会追出来,讨一个本不稀罕的抚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我来了,总不能就这么样的回去。于是乎,我给自己找了一个走进小巷的理由,万一那逼真的梦境,是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我岂不是辜负了那一番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小巷,心头滋生着一股暖融融的感觉。似乎很甜,又有些苦涩。走着走着,我不禁感到了茫然。小巷里的所有窗口,闪烁着温馨而神秘的灯光。但是一家家的大门,却全都紧闭着。究竟哪一个窗口,才是闪着属于她的灯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无所谓希望,也便无所谓失望。我本来就没有奢望能与她在小巷邂逅,那么无功而返又有何妨。如果在冥冥之中她能有所感应,就会认出巷道的雪地上,哪一行是我留下的脚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我家搬到了很远的地方。再后来,命运把我带到了更远更远的地方。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那条深深的小巷,还有那个令人心动的女孩,总是在梦中时常浮现。当我再回到小巷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二十几个春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暮春的早晨,满地淡黄色的枣花儿让我陶醉。我独自漫步在旧时的街头,寻觅着往日的记忆。我似乎又听见身后响起沙沙的脚步声,蓦然回首,只见一位青涩女孩轻盈地走来。当她发现一个我在盯着她看,两颊微微泛起了红晕,匆匆地与我擦肩而过。我知道,那不是她,但却嗅到了当年的诱人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那天夜里,我又梦见她在窗外敲着玻璃,好像在问我为什么这么久不去小巷。我猛地惊醒了,痴迷地凝视泛着月光的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旧日的街头,我何尝没有去寻找过那条深深的小巷?然而,随着家乡时过境迁的变化,小巷已经永远永远地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陌生的、不曾相识的地方。但是那条普通的小巷,还有那个普通的女孩,却一直留在我温馨而又遙远的梦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O二四年五月三十日写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上海姨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上海姨娘去世的那天,街边的那棵鬼柳树叶黄了。以前很多年里上海姨娘都会在鬼柳树叶儿泛黄后,端坐在窗子前,呆呆凝望那一树挂满的串串小果实。对了,我晓得这果实还叫小饺子,就是上海姨娘告诉我的,那次她正在窗前的写字台前写看书,脸上是少有的欢喜羞涩。母亲常对我说有些回忆总归是幸福的,哪怕后来艰辛万苦,但那些曾经的瞬息,美丽且无可比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喜欢去上海姨娘家,原因只有一个。她家二楼门前有一排长长的走廊,站在走廊上可以望见整条马路。小时候的我去走廊上张望自然不是为了看雨天的滴水成线,也不会去瞧那一抹秋色,只是为了路上偶尔驰过的汽车,匆匆行走的人群。很多很多年前国庆节的晚上会放焰火,大人们带着小孩,前拥后挤,比肩接踵地一起到新街口广场,那儿离放焰火的地方近,看的清楚。原本我想跟着去看的,可是母亲总是不允许,所以上海姨娘家就是最好的看焰火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看街上的新奇,在走廊还可以望见远处紫金山下的城墙。围绕南京城的老城墙,我曾经跟着邻居的小孩们爬过几次,从中山门的城门头一直走到玄武门的城墙根。其实城墙上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除了野花小草,还有茂密的叫不出名的灌木,最多的还是各种各样的小虫子。这帮小孩好像是来抓蟋蟀的,翘高了屁股趴在草丛和乱砖前,细长的竹筒插在裤子后袋里,活像一只只在旷野里寻的食小麻雀。初秋的蟋蟀叫声响亮,坐在城墙的砖块上,伴随着凉风虫鸣四起。玩着玩着就高兴过了头,结果不是把衬衣弄脏就是把磕鸡头(音:kejitou,膝盖的意思)跌破。母亲发狠,再爬城墙打断狗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喜欢去上海姨娘家,是因为她家那只红木的玻璃书柜。那里放了好多本家里没有的书籍杂志,《良友》、《玲珑》、《南洋画报》、《小朋友》什么的,记忆最深刻的是彩色的《良友》,杂志是繁体字的,里面有好多漂亮的美人照。我废寝忘食地坐在窗前角落看完一本又一本,然后幻想那个离我们不远不近的年代,陷入无限的遐想中。我把书柜里上的书翻了个遍,最后问上海姨娘,阿有了?上海姨娘笑着摸着我的头,告诉我一个残酷的事实,就这些了,因为破四旧时大多给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书柜的角角拉(音:guoguola,角落的意思)放着一本影集,里面全是上海姨娘年轻时的黑白照片。只见她独自一人站在老上海的各个景物前,高高窕窕的,穿的很素净,颈项很白很白,其中好些张是穿着电影里女特务穿的衣裳,特别好看。回到家,母亲告诉我说这叫旗袍,解放前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都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影集的最后一页,有半张被撕开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个男人头发乌黑,脸色红润,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他的眉宇之间有一股浓浓的傲气。我问上海姨娘,这是谁呀?上海姨娘抬起头看了一眼照片,柔和的眼神里透出一丝阴郁,没有回答我。良久,轻声对我说,你不认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与上海姨娘是几十年的老姊妹,以前在一个弄堂里住,一个是住洋房的大小姐,一个是住亭子间的包身工。母亲也见过那个男人,他脸如冠玉,目似辰星,在街边银杏树叶金黄背景下,宛若画中君子。我不晓得上海姨娘是不是被男人那一刻的仪态迷失了心智,但是我看到几十年后上海姨娘的眼神,忽然明白那不是初恋迷失恰是真心爱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以后,上海姨娘和母亲都迁居到南京城,巧的是,她们又住在一条街上。男人不常来上海姨娘家,有时候一个月来两天,有时候是几个月,有时候是一年不见人影。母亲常到上海姨娘家串门,她一边叹息一边对上海姨娘讲,三十年也就弹指一挥,青丝变暮雪,只有你傻傻的还在等待。上海姨娘轻笑,因为我觉得有盼望啊,一个人活着有盼望的东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母亲又讲,当初你就不该看那些鸳鸯蝴蝶的东西。上海姨娘不屑道,我才不看那鬼扯的故事,阿拉欢喜实实在在的人啊。母亲也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近中秋了,那个飘在外面的男人思念上海姨娘做的秋味芡实羹了。芡实这名字挺拗口的,也不见唯美,更不形象,以前江南的秀才倒是起过好些文雅的名称,比如燕喙、鸿头,老南京人喊它鸡头米,足实形象。这长在城南的水塘里的东西,三月生叶,一如荷叶田田,六月开花,宛如紫莲点点,八月以后,结实如栗球,球中包裹累累珠玑,仿佛白玉石榴一般。美丽的的词汇用再多,也无法了却剥芡实这桩苦差事。南京城外的洼田水塘遍地,所以产芡实的也遍地,只是好吃的就在城南外南湖中。上海姨娘会在男人回来后的一早,赶去南湖的农家,看他们采摘下来,然后背回家里,先去外皮清洗成粒,端了把竹靠背,戴上黄铜的指甲,一粒一粒地剥。等男人日上三竿起来,清水一滚,盛在羊脂的小碗里,一柄银调羹,一个白玉托盘。男人一勺入口,眉眼舒展,嘴角上扬,那状态到有几分旧时少爷的摸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刚入秋不久,阳澄湖的清水大闸蟹也没丰满,南京本地人一般讲“九月团脐十月尖”,大概的意思农历九月雌蟹的蟹黄红了十月雄蟹膏脂浓了,八月吃蟹多半还是要再加工一下的。以前螃蟹不是精贵之物,南京附近产蟹的地方又多,与阳澄湖相仿的,还有高淳的十月雄,洪泽湖的紫须蟹,溱湖的断蟹。上海姨娘家一般很少上整蟹的,因为即便是拿了蟹八件这样的工具,台面上的举动依旧很不体面,更不要说拿手掰着入口。还有一个理由,所谓螃蟹上桌百味淡,桌上人各自啃食大闸蟹,多半再不会敷衍聊天,所以只会上雪花蟹斗,清炒蟹粉,蟹粉豆腐之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人吃了一调羹的雪花蟹斗,对上海姨娘讲,其实没外人还是可以上整蟹的,说真不用这样大费周章的,然后端起粉彩的小酒盅和上海姨娘对饮。上海阿姨眼睛里满是幸福的笑意,那西北风刮了,我们再吃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西北风刮了很久后,那个人还是没有回来。窗前那盆白菊花已枯败成泥,那个人依旧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一个暮秋的傍晚,邮局送信的送来一张包裹单。上海姨娘带着老花镜眯缝着眼,读着上面的寄件人,疑惑地问我,小狗子啊,这人我不认识,他怎么给我寄东西呢?从香港寄来的包裹很轻,拆开之后里面只有一张黑胶唱片,几十张花笺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把写给伊的回信收成一本小册子,取名《秋天的歌》,在那片落叶中我想营造一处小楼,推开窗子的瞬间歌声便随风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O二四年六月一日写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母亲和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只要和邻居小孩打架,他们就对我说:“你是捡来的孩子,从垃圾桶里捡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话深深地伤害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真以为自己是捡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心里满是苦楚,想着长大以后,如何逃离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只身去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我只是把这一切藏在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看出我的心思,说:“傻孩子,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很顽劣,不懂事。父亲恨铁不成钢,对我特别失望。母亲像个消防队员,忙着平息我父亲的怒气,下来又劝我不要记恨父亲。父亲性格刚直,我执拗倔强,母亲夹在中间其实很为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中学的那几年,我是过敏体质,整夜哮喘咳嗽很难入睡,蜷缩在床上。这时,母亲一直坐在我的床边,抚着我的后背说:“别怕,妈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高中毕业后去云南当兵了。记得,当时我们是步行到公交车站的,母亲一直将我所有的行李背在肩上,把我送到江北火车站。一列焖灌车要将我拽向一个未知的远方,眼泪将落未落的我坐在车厢里面第一次意识到我将要离开母亲和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冷风拂面的寂静的凌晨,天上稀疏的星渐渐隐去;简陋斑驳的站台上,只有零星的几个身影在晃动;远处的房屋沉重而峥嵘,如鬼魅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晨晖下的母亲向我挥手,她的身影就定格在那里,渺小而孤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只要提到离别,我的眼前就会出现这个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离母亲越来越远,从最初的不舍、想家,到后来的接受现实,人渐渐变得麻木了,少有主动联系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倒是不识字她,让我家邻居经常给我写信。她在信里写的最多是:多吃饭、冷了添加衣服、下连队放电影的路上注意安全……,絮絮叨叨,一遍又一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员以后,我成家立业,过年过节都会带着媳妇儿子一起回到母亲身边,和她好好呆上一段时间。每次见她,我都有一番感慨,她牵着我,无论多么艰难也不会放手。而我,不论山多高水多长都会回到她的身边。我们母子一场,她看着我长大,看着我走远,回头时发现她忽然老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她原本有神的双眼失去光泽,满头白发,看着曾经精力充沛的她变得那么苍老憔悴,看着原本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她忽然那么怯懦无助,看着走过人生苦旅的她如今被一场病痛折磨得只能长时间卧床,起来走一走都是奢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真的很残酷,可以不顾及情感,可以把时光捏碎揉烂,可以把人的身体彻底击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冬至前的一个早晨,母亲见我没吃早饭,吃力地起床,到厨房给我下挂面,我却不耐烦地对她说:“你起来干嘛,我不吃一顿又不会死。”听罢,母亲只是黯然神伤的回到房间又躺到床上,我才惊醒母亲真的变成了身心俱脆弱的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我架了一个钢丝床,睡在她的大床旁边。身体虚弱的母亲夜里很难入睡,常常惊厥。我靠着她,抚摸她的额头:“妈,别怕,我在这儿”。一如她当年对我一样。母亲游离的眼睛看看我,又放心闭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腊月初三那天难得天晴,气温回升些许。中午时分,阳光很好,天空中,偶有飞鸟滑过。路边的鬼柳树虽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向上,高昂着头,伫立在寒冷的北风中,树树无字,树树有声。我和姐姐一起推着母亲,在鬼柳树下的街上散步,不知怎么说起小时候的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母亲,我真是捡来的孩子吗?母亲看着我,神情恍惚。姐姐也问道:在哪里捡的,怎么捡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把目光从我身上挪开,望向别处,好象是要找一个熟悉的地方,那可能是她故事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说,那一年她到中山门外孝陵卫的山岗上,给人打羊草。我刚刚会说话时,被人遗弃在山坡上的那片草丛里,母亲正好经过。我看到了她,边哭边喊“妈妈”。那声“妈妈”,把母亲的脚步牵了过来,她拨开半人深的草稞,迅速地跑向我,心痛地叫道“我的儿啊”,双手抱起我,就那么把我抱回了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姐姐打趣道:“啊呀!这么多年居然没有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说:“养家了,不会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母亲说的“养家了”,是养亲了的意思。人,有了亲情,就不会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却怔住了,话越来越少的母亲居然口齿伶俐地编出这么一则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让我的眼角湿润起来。母亲缓过神来,赶紧说:“你是我亲生的,别走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虚拟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我们原本没有关系,素不相识。我在那里,她正好经过,不早不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想,如果真有“前世今生”之说,那可能是我们前世相识的画面。虽然凄楚,却很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O二四年六月四日写于南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二O二五年九月十七日编辑于南京</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