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律·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胸怀马列意志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论党名篇影响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纾困临危驱虎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为民谋富蒙冤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冰雪融化春回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朽功勋世代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今朝吾辈当自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忘初心砥砺行。</b></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花明楼,就是这炭子冲,就是那条长长的老田埂。我踩着和当年刘少奇少年时相似的泥土路,仿佛听见了脚步匆匆的回响。红辣椒的火辣味似乎还留在舌尖,那是湖南人骨子里的倔强,也是点燃救国理想的星火。他从田埂走来,带着泥土的气息和乡音的厚重,一步步走向历史的深处,而我们,正沿着他的足迹,轻轻叩问那段滚烫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在铜像广场中央,刘少奇同志巍然矗立。阳光洒在他宽厚的肩头,风衣微微扬起,像是刚从风尘仆仆的征程中归来。他目光沉静,望向远方,那眼神里有思索,也有牵挂。我们站在铜像前,忽然觉得他不是被供奉在高台上的伟人,而是一位归乡的游子,带着一生的跋涉与坚守,静静回望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林间小路蜿蜒向上,石阶被阳光晒得微暖。我们一行人穿着统一的海军衫,像一队穿越时光的旅人,在青松翠柏间缓步前行。头顶树叶沙沙作响,光影斑驳地落在肩头,仿佛历史在低语。这条路不长,却让人走得格外沉静,每一步都像是在靠近一个朴素而伟大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花明楼镇的炭子冲,静卧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是刘少奇的出生地,也是他精神的源头。整个景区如一幅缓缓展开的江南画卷,故居、纪念馆、铜像广场、民俗馆……每一处都诉说着“平凡出身,不凡人生”的故事。我们走进这片土地,不只是参观,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朝圣。那些斑驳的土墙、老屋的木门、田埂上的微风,都在提醒我们:伟大的起点,往往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p> <p class="ql-block"> 牌坊高耸,红灯笼在蓝天下轻轻摇曳,像节日里不灭的祝福。游客们手持雨伞,不是为了遮雨,倒像是举着一面面小小的旗帜,在这庄严又亲切的景区里留下自己的身影。花明楼的牌坊下,人来人往,却无喧嚣,只有一种自然流露的敬意,在空气中静静流淌。</p> <p class="ql-block"> 飞檐翘角的建筑静静伫立,黑柱白墙在蓝天映衬下格外清雅。金色的匾额悬于门楣,字迹庄重,仿佛凝聚了百年的风骨。我们站在屋前,看绿树掩映中的这一角屋檐,忽然明白:这不只是建筑的美,更是一种文化的重量。它不张扬,却让人不敢轻慢。</p> <p class="ql-block"> 铜像广场开阔肃穆,四周青松环抱,像一群沉默的守卫。铜像高7.1米,寓意党的生日与少奇同志的享年,数字背后是沉甸甸的一生。他手持烟卷,风衣飘逸,仿佛刚刚结束一场会议,又准备奔赴下一个战场。我们站在平台前,默默仰望,心中涌起的不只是崇敬,还有一种亲切,他不是遥不可及的领袖,而是曾在这片土地上奔跑、读书、立志的“刘伢子”。</p> <p class="ql-block"> 瞻仰完刘少奇同志铜像,大家纷纷在铜像前合影。我们凯美多旅行团也排好队,穿着统一的海军衫,笑容灿烂,手势飞扬。阳光正好,绿树如屏,那一刻,庄严与欢愉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用镜头定格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份传承的承诺--伟人的精神,不该只留在纪念馆里,也该活在我们的笑容与脚步中。</p> <p class="ql-block"> 走进炭子冲民俗文化展,仿佛穿越回二十世纪初的湖南乡村。茅草屋顶的老屋、织布机的吱呀声、婚嫁用的雕花木箱……每一件展品都带着生活的温度。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刘少奇度过了他的童年,耳濡目染着农人的辛劳与坚韧,也种下了“为天下人谋幸福”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故居静静坐落在青山绿水间,土木结构的老屋,两进两横,共二十一间半房。走进去,仿佛走进了他的少年时光。陈列的旧物不多,却件件有故事:一张木桌,是他读书的地方;一盏油灯,曾照亮他深夜的思索。我们站在门口,看阳光洒在“刘少奇同志故居”的牌匾上,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处故居,更是一颗初心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五位“资深美女”在故居门前合影,蓝条纹上衣,笑容灿烂。她们不是明星,却是最动人的风景--岁月在她们脸上留下痕迹,却没带走热情与敬意。她们站在这里,不只是为了拍照,更像是在向一位老朋友致意:我们记得你,我们敬重你。</p> <p class="ql-block"> 他的卧室简朴得让人心酸。泥墙、木床、一床粗布被褥,窗户上还装着铁栏杆。墙上挂着他的肖像,目光温和而坚定。我们想象他在这里读书、思考、写下第一封家书的样子,忽然明白: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奢华的环境,而是源于内心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纺织房里,一台老式织布机静静立着,木头已磨出油亮的光泽。栏杆上系着红绳,像是某种仪式的印记。我们仿佛看见少年刘少奇曾在这里看母亲织布,听梭子来回的声响,那节奏,或许就是他后来为国奔走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父母的卧室陈设简单,雕花木床上挂着浅色帘子,墙上挂着他们的照片。那是一位普通农妇与一位乡村教师的模样,朴素、庄重。正是这样的家庭,教他读书明理,教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人的背后,往往站着平凡而伟大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刘作衡的卧室保留着旧时风貌,雕花床、老木柜、土墙上的介绍牌,静静讲述着家族的故事。这里没有奢华,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我们站在门口,仿佛听见了那个年代的呼吸--缓慢、踏实、充满希望。</p> <p class="ql-block"> 酒房里,墙上挂着“酒房”标牌,桌上放着铜壶与旧书。微光从铁栅栏的窗户透进来,照在陶罐上,泛着温润的光。这里曾是家人围坐、小酌谈天的地方,也是少年刘少奇听长辈讲古、了解世事的角落。生活的滋味,就在这酒香与话语间悄然酝酿。</p> <p class="ql-block"> 厨房的门框漆黑,灶台圆润,锅具乌亮。竹席天花板下,挂着灯笼与篮子,仿佛随时会升起炊烟。我们站在门口,仿佛闻到了饭菜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也是他后来无论走多远都念念不忘的根。</p> <p class="ql-block"> 吃饭屋空旷简洁,一张黑桌,几把椅子,墙上挂着三语标牌。这里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粗茶淡饭。可正是在这张桌旁,一家人围坐,谈论农事、国事、天下事。少年刘少奇的思想,或许就在这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悄然萌芽。</p> <p class="ql-block"> 磨房角落,一个笼谷机放在石座上,旁边立着长杆。地面水泥斑驳,墙皮剥落。这里曾是稻谷变成大米的地方,也是体力与耐心的较量场。我们凝视良久,忽然明白:革命者的意志,何尝不是在这样的日常磨砺中,一点一点锤炼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在“毛家饭店大餐厅”吃饭。“毛公肉”一上桌,香气扑鼻,大家笑说:“只有伟人在打胜仗时才能加餐。”这话听着玩笑,却也藏着敬意。我们吃着这道“胜利菜”,聊着那段峥嵘岁月,仿佛历史与当下,在这一餐饭中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驱车前往韶山冲。车窗外,湖南的山水缓缓后退,而心中,那段从炭子冲走来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刘少奇从田埂走来,我们从他的故事中走来——这一程,不只是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p> <p class="ql-block"> 2025-09-18 非常感谢栏目主持人和管理员的鼓励支持,及时为我文章加精,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