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前的守望与远去的脚步

商院杜志国

<p class="ql-block">昵称:商院杜志国</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6589847</p> <p class="ql-block">每日清晨,小学校园广播准时响起,《弟子规》《三字经》的童声诵读飘荡在空中,校门外却已是另一番景象。道路上挤满了行人与电动车,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行色匆匆的年轻父母,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送学大军。他们或拿书包,或提水壶,边走边对小孩千叮万嘱,仿佛护送的不是上学孩童,而是易碎的珍贵瓷器。</p> <p class="ql-block">校门口坚固的防撞隔离钢管如现代版“楚河汉界”,将内外世界分隔开来。值班老师、家长护岗员和专业保安组成的迎生队伍严阵以待,几道隔离带将电动车和家长挡在其外,形成了一道道安全防线,却也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p> <p class="ql-block">下学前,这支接生大军又早早聚集在校外。相熟的家长围成一群一伙,话题总绕不开孙子外甥;不熟悉的则低头看着手机,消磨等待时光;许多白发老人踮着脚,满脸焦虑地盯着校门,那神情仿佛等待一场重要仪式的开始。当小学生排队走出校门,人群瞬间沸腾,呐喊声此起彼伏。大人们迅即接过书包和用品,簇拥着小孩离开。而离校门稍远的小商贩摊前,很快聚满了要吃要喝的小学生,那片刻的自由,或许是孩子们一天中少有的自主时刻。</p> <p class="ql-block">学生回家后,新一轮“战斗”随即开始。家长首先要查看手机微信中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追逐着小孩算写拼读。很多时候,一个小孩得有一两个家长陪着做作业。本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任务,成了全家总动员的集体工程。</p> <p class="ql-block">这景象常令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开学第一天,背起母亲手缝的小书包,由父亲送至学校,从此便独自上下学。冬日清晨,伸手不见五指,一个人踏着冻土走向学校;夜晚又在漆黑中独自回家。夏天下学后,大人都在地里干活,自己趴在台阶上写完作业,然后拿上箩筐去地里挖野菜。幼小的肩膀,早早挑起了给猪拔草的重担。那时的我们,或许少了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却多了份自主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时代发展了,条件改善了,道路宽了,汽车多了,上下学交通安全确实重要,社会治安也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但这些客观因素,似乎成了过度保护的最好理由。我们在给孩子构筑物理安全屏障的同时,不经意间也禁锢了他们自主成长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这种现象背后,是复杂的社会心态。我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却又不得不“随大流”;我们明白过度保护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却又无法摆脱“别人都这样,我不能不这样”的群体压力。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教育困境?在集体焦虑的裹挟下,理性思考往往让位于从众行为。</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忧心的是,过度的呵护正在无形中剥夺孩子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机会。自理能力的退化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独立人格形成的受阻。当孩子们习惯了事事有人代劳,处处有人呵护,他们如何学会面对人生的不可避免的挫折与挑战?那些唯我独尊的个性,不正是我们过度满足、过度保护的结果吗?</p> <p class="ql-block">校门前的守望,凝聚着长辈们深沉的爱与关怀,这本无可厚非。但爱的方式,是否需要不断反思?保护与放手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每个家长都需要直面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真谛,或许不在于为孩子扫清所有障碍,而在于培养他们跨越障碍的能力;不在于无时无刻的陪伴,而在于给予适当自主空间的同时,传递价值观与判断力。正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 <p class="ql-block">当校门口的守望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我们是否思考过,下一代人将从我们这里继承什么?是无微不至却令人窒息的关爱,还是学会飞翔的勇气与能力?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民族未来性格的社会课题。</p> <p class="ql-block">在传统与现代、保护与放手的张力间,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而那校门前每日上演的接送场景,或许正是这个时代转型期的特殊注脚,记录着我们共同的教育焦虑与成长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