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衷心感谢每一位书友的到来,是你们为读书会注入了活力与智慧。刚才,王欣学长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中式教育滋养下心理学老师的智慧沉淀;张雅妮学长妙语连珠,尽显才女风范;樊宏越学长则带我们领略了“少得多惑”的宝贵智慧。接下来,我将围绕“少得多惑的抱一智慧”,结合自身经历与学习感悟,和大家分享对中式教育智慧的理解,以及如何以这份智慧推动读书会建设与个人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从“体思维”读懂“少得多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共读提到的“体思维”,是理解“少得多惑”的关键。翻开《孔子教学法》第12页第3段,《说文解字》将“学”解读为“觉悟也”,古人认为学习的核心是培养“觉力”与“悟力”—— 悟力作为心的思维力,涵盖点思维、线思维、面思维、体思维等多个层次,而“体思维”正是“少得多惑”智慧的具象体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明辨思维层次,破解“多惑”之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点思维非黑即白、简单直接、非对即错,属于0维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线思维是一维智慧,好比上课需紧扣学习目标展开教学,整个过程思维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我的课例《做更好的自己》贯穿闫老师所说的“目标一条线”,便是典型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思维属于二维智慧,在 “线” 的基础上拓展宽度,比如阴阳思维所体现的大格局。而体思维在面思维上增加了“高度”,它要求我们跳出细节纠结,以整体视角统筹事务——这正是“少得多惑”的核心:不被次要信息分散精力,优先抓住关键,才能避免混乱与迷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反思实践得失,明晰“抱一”缘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周,我们成功举办了首次读书会,我需统筹“写主持词”与“做 PPT”两项核心任务。周五已提前写好主持词,周六一早准备制作PPT时,听说豆包能智能生成,便将主持词输入尝试。没想到,豆包先对内容进行了修改润色。它的文字实在精妙,我忍不住反复调整,结果耗费了一个多小时,导致 PPT 制作仓促,最后不仅迟到,还忘带最终版主持词,万幸靠原始主持词才顺利救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件事让我深刻反思:做事必须分清主次,优先处理紧急且重要的事务,再安排其他事项;必须目标清晰,遵循“紧急且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的优先级顺序,始终保持专注,不被临时出现的事物分散精力。若当时用“抱一”思维统筹,就该明确“制作 PPT 保障读书会顺利开展”是紧急且重要的事。唯有践行“少得多惑的抱一智慧”,保持专心专注,才能让生活与学习井然有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我把当天要做的事务都列在手机便签上,早上专心洗衣服、中午专注做饭、下午全心陪孩子,一切果然有条不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以“少得多惑”贯穿成长</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少则得,多则惑,抱一为天下式”,这句箴言不仅是思维方法,更能融入做事、生活、教育的每一个场景,成为检验成长的标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做事:以“专注”锚定方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践行“少得多惑”的契机。以前听课,我只关注老师讲了什么知识;自从担任孔子教学法班班长,在林胜利老师、杜玲玲老师等良师的指导下,我的思维发生了较大转变。起初面对工作毫无头绪,常陷入焦躁慌乱,但随着班级分工逐步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8日,在“泾水领读者”听书现场,我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聚焦“主持人是怎么说的”“嘉宾是怎么讲的”,甚至设想自己该如何设计讲解思路。这种转变,让我在学习中收获了更切实的能力提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生活:用“抱一”平衡关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得多惑”的智慧,也让我在家庭关系中学会了“聚焦核心”。以前我脾气急躁、做事强势,学习时忽略孩子与家务,和爱人争执时非要争个对错,甚至用“女人是用来哄的”逼迫对方让步。接触中式教育后,我变得柔软了许多。开学初和爱人因琐事争执后,我用“体思维”看待矛盾: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核心是“有修养”,“给孩子树榜样”,而非纠结一时输赢;用“宙思维”(加入时间维度)看待冲突:把夫妻间的琐事放在“携手一生”的长河里,便显得微不足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用“抱一”智慧聚焦“家庭和睦”的核心,学会了以柔克刚,面对家人情绪不再针锋相对。我渐渐懂得,妥协不是软弱,而是用智慧包容的方式传递对家人的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教育:靠“聚焦”简化教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少得多惑”更是破解教学复杂难题的关键。我用孔子教学法的“直解思维”设计开学第一课,不再追求“多知识点灌输”,而是聚焦“学生成长”,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自主探索、生成知识,真正实现了“让教育变简单、让学习变轻松、让过程变有效”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刘素文老师所说,孔子教学法的精髓藏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备课不是堆砌素材,而是“抱一”(聚焦教学目标),围绕核心设计环节,才能让教学更高效。这也印证了“少得多惑”:探索教学设计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少一些无关设计,多一些对“学生成长”的聚焦,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以“少得多惑”共建读书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保障读书会有序开展,让“少得多惑”的智慧落地,我们从“明确分工、聚焦职责”出发,搭建了清晰的组织架构,实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避免因职责模糊导致的“多则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班委导师:统筹全局把方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b>我们自发成立班委,由6位参加过郑州线下培训班的成员担任班委,我担任班长统筹全局;赵晶任副班长兼组织委员,协助落实具体事务;杨金慧负责学习事务,保障内容质量;王欣任纪律委员,兼顾秩序与书友需求;王英管理生活事宜,解决后勤问题;王莹负责宣传,传递读书会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我们特别邀请优雅智慧的樊宏越老师担任班主任,为读书会提供高屋建瓴的指引。若大家同意这一安排,欢迎举手表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志愿分工:各司其职促顺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考中式教育平台晨读管理模式,我们将志愿者分为“学习组织”与“后勤服务”两大类,每类岗位聚焦单一职责,避免“一人多职”导致的精力分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学习组织:内容落地求精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持人负责现场引导,备用主持人(由下一期主持人担任)提前对接、随时补位;领读员每人负责固定段落,确保共读连贯;分享者限时4-5分钟,聚焦“中式教育整体感受+本周智慧生活应用”,避免内容发散;引领点评员由学有成效的学长担任,聚焦“指明方向”,不做冗余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后勤服务:保障会务求周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务员提前10分钟到场,对接场地、调试设备;主持人制做PPT,备用主持人负责播控;迎宾员接待来宾、安排座位;签到员引导签到;纪律员提醒会场秩序;计时员(一般由备用主持人担任)把控分享时间;录像和照相采取自愿报名。活动结束后,大家需将发言整理成文字发到学习群,会议记录员可借助腾讯会议室文字转写功能辅助记录——每个岗位“抱一”履职,共同保障读书会有序开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针对部分书友 “想分享中式教育却担心系统学习耗时” 的顾虑,我们也用“少得多惑”的思路给出建议:不必追求“全面分享”,可优先聚焦“孔子教学法”向语文老师推荐。如上期王巧利老师分享的精彩课程设计,我转发给身边两位语文老师后,他们饶有兴趣——这正是“少得多获”:聚焦一个点分享,反而能让智慧更精准地传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四、以“抱一”之心,赴成长之约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则得,多则惑,抱一为天下式”,这句智慧箴言,既是我们理解中式教育的钥匙,也是我们做事、生活、共建读书会的准则。它提醒我们:学习切忌贪多求全,唯有专注深耕,将每一个知识点学深悟透,才能在专精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无论是做事、生活还是教育,专注与坚持始终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唯有锚定核心,才能避免迷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抱一”的智慧,在中式教育的探索中、在读书会的共建中,少一份困惑,多一份收获,在专注与笃行里,遇见更好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