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文豪】温暖的中医 中医合道,生生不息

冯哥说供热

<p class="ql-block">温暖的中医 中医合道,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拥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地不言而有大美,四时不议自有明法。中医者,独得天地之道,合于阴阳之理,故能生生不息,绵延千载。</p><p class="ql-block"> 清晨推窗,见桂枝蘸露,随风轻颤,仿佛天地正在低语一味活色生香的药方。《本草经》有云“桂通百脉”,这一枝一叶间,何尝不蕴藏着宇宙的奥秘?中医之道,就藏在这草木的呼吸之间,藏在四时更迭的韵律之中。</p><p class="ql-block"> 忆昔日老中医诊脉,三指轻按,闭目凝神,仿佛在聆听天地与血脉的私语。“医者意也,”他常说,“要听得见山河的脉搏。”如今方才明白,他诊的不是病,是天地人之间那根看不见的弦。</p><p class="ql-block"> 今人常以“科学”相质,却不知中医本就是一门活的学问。它的实验室不在琉璃器皿中,而在春风夏雨间,在秋收冬藏里。一位老药工曾指着黄芩对我说:“向阳生的黄亮轻扬,能清上焦之火;背阴长的色沉质重,善解下焦之热。天地一早都安排好了。”</p><p class="ql-block"> 现代医学善解形骸之困,中医长通天地之气。我曾见一位外科专家,手术刀下救人性命,下班后却寻老中医扎针。“刀解一时之困,针通长久之安,”他捻着银针笑道,“这都是治病,何必分彼此?”</p><p class="ql-block"> 今日都市长街,中医馆与咖啡馆比邻而开。年轻人端着智能手机啜饮养生茶,老教授在实验室用分子生物学解读经方,却不忘叮嘱学生“要顺应四时”。这种古今相融的景象,恰似春雨润物,无声却有力。</p><p class="ql-block"> 最是产房一幕令人动容:新生命啼哭初试,助产士以朱砂轻点婴儿眉心。这一抹红,连起了千年医脉,完成了古老智慧与崭新生命的第一次对话。原来传承不在书本里,而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流转中。</p><p class="ql-block"> 中医不在博物馆里,它在晨起的姜茶里,在夏日的绿豆汤中,在秋日的雪梨羹里,在冬夜的当归羊肉锅里。它活在四季流转间,活在寻常日子里,活在中国人对生命的体贴与懂得里。</p><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见老者庭中打太极,起手转身间,仿佛与万物同呼吸。忽然懂得《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真意——最高明的医道,不过是让人回归最本真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医合于天地之道,故能生生不息。它如长江大河,从远古流淌至今,不断汇入新的溪流,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方向。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长河中的一滴水,既是传承者,也是践行者,以生命印证着这条医道的永恒活力。</p><p class="ql-block"> 千年医脉,从未断绝。它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春风中的新芽,夏雨后的荷香,秋月下的桂影,冬日里的暖阳。它随着二十四节气流转,伴着万物生长收藏,在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心中,永远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张拥军,退役空军中校,作家、诗人,国医名师。幼承庭学,长期潜研不辍,跟进施救,同时撰写了数百篇中医研究文章。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晚晴报及多家媒体多次报道,并入驻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曾受邀在人民大会堂、国家会议中心、中国航天城及全国各地做过数百场健康讲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