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爱与关系》第九讲“善意揣测实践篇”围绕“事实与评价”、“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善意动机的觉察”三大核心主题,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语言、行为与动机之间的深层联系,学会在纷繁现象中穿透表象,抵达他人行为背后的善意原点。这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情感能力与心灵修养。</p> <p class="ql-block">首先,徐老师讲了如何区分事实性语言与评价性语言。事实性语言描述客观发生的事件,比如“女儿每天晚上七点前吃完晚饭”;而评价性语言则往往夹杂主观判断,例如“女儿追求完美”或“这部电影很经典”。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内在的观点当作外在事实,从而引发误解甚至冲突。明确这一界限,是有效沟通与深度理解的第一步。在日常互动中,有意识地将“评价”还原为“事实”,能帮助我们跳出预设,更接近对方的真实意图。</p> <p class="ql-block">其次,外在世界是可观察、可验证的中性事件;而内在世界则充斥着情感、动机、价值观等主观内容,常常被我们不假思索地当作“结论”输出。例如,当我们抱怨孩子“总是纠缠”,实则是将自身内在的疲惫或焦虑外化成了对孩子的负面标签,却可能忽略其行为背后隐藏的善意动机,也许是渴望关注、寻求认可,甚至只是在笨拙地表达爱。</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外在表现或许令人不适,但其背后的出发点往往是正向的。我们容易被外在的“恶”,比如对方的负面情绪、非常规行为所阻碍,而忽视了其内在的“善”,即真正的动机与需求。若我们仅停留在行为层面的批评与指责,便错失了理解与共情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善意揣测不是一蹴而就的技术,而是一种需要持续训练的觉察力。它要求我们在事上磨、在关系中修。当我们面对冲突或陌生情绪,比如愤怒、焦虑、冷漠时,可以尝试先假设对方存在善的动机,给予彼此更多解释与理解的空间。即使不能立刻做到,也允许自己“后知后觉”。每一次事后的醒悟,都是朝向“先知先觉”迈出的重要一步。</p> <p class="ql-block">穿透行为表象,看见善意动机,意味着我们不再被一时的情绪或片面的评价所困,而是能够以更宽广的视角理解对方、接纳关系中的不完美。当我们学会用善意的眼光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我们便不仅在沟通上更加高效,更在情感上更加自由。愿我们都能在纷扰之中保持觉察,在评判之前选择善意,在关系之中活出爱的本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