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首首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诗均出自雪域之王、最美情郎—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之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央嘉措(1683—1706年),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第六世达赖喇嘛,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他出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自幼被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1697年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他的一生充满矛盾:白天作为宗教领袖端庄念经,夜晚则化身为风流诗人追求自由爱情。1705年被康熙废黜,1706年在押解途中圆寂,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年,我在喜马拉雅平台上完整听完传记文学——《仓央嘉措》,对他短暂、悲凉、曲折的一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深深喜欢上他浪漫而富哲理的诗。因为他曾在布达拉宫生活10年,也产生了探索布达拉宫的强烈愿望。但当我们走进布达拉宫后,导游并未对仓央嘉措有赞美之言,即使我主动问起,也就淡淡地说人们把他神化了,反而多次提到“伟大的五世达赖喇嘛”。不管怎样,我还是初心不改,一如既往地敬仰仓央嘉措,敬重他不慕权势的品格,欣赏他追求爱情的纯真,更喜欢他富有浪漫哲理的诗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央嘉措的诗语言直白,情感深邃,他通过布达拉宫和雪域等意象强化身份冲突。“端居布拉达宫时,仓央嘉措称上师;夜醉酒楼美女侧,衲本人间一浪子”被译为“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该诗直抒胸臆,以对比手法展现了他的双重身份——宗教领袖的公开形象与世俗生活的玲珑之心,表达其在宗教戒律与世俗情感间的挣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仓央嘉措看来,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比不上家人的陪伴与爱情的守望。于是,在布达拉宫的冷清的日子里,这位被誉为世间最美的情郎用自己曼妙的笔与玲珑的心将世间的爱情描绘的凄美动人。他短短的一生,创作了60多首情诗,其中《问佛》《那一世》《十戒诗》《不负如来不负卿》等朴实生动最为经典,被译作20多种文字,成为跨越民族、时空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央嘉措的《问佛》将个人情感和佛法哲理融为一体,通过佛与人的对话,揭示了人生的苦难、爱情与生命的真谛,反应了他超脱世俗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生命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体会不到快乐。 <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人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怕不能把握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别问是劫是缘。问佛:如何才能如您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把世间万物分为十界,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么深刻啊!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遗憾,但正是这些遗憾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人生有无奈和错过,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人和事。仓央嘉措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自由和洒脱,让我们对生命和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门说一个人悟道有三个阶段:勘破、放下、自在。的确,一个人必须要放下,才能得到自在。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心若自在,体必自然。万法皆生,皆系缘份;缘起即灭,缘生已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一世》是仓央嘉措的经典名篇,描写了一段凄美的爱情,而在佛家弟子眼里,诗人此处所日夜思念的那个“情人”,其实指的是佛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只为闻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仓央嘉措的内心里,一直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姑娘在自己的内心里,魂牵梦绕。可是由于自己的身份已经不再是当初的那个自由男郎,而是要在青灯与古佛间一遍遍诵读经文的活佛达赖。在那个清规戒律森严密布的时代,无疑是触犯了大忌。然而抛开他的达赖的身份不讲,在人世间还有几人能够写出如此清丽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布达拉宫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仓央嘉措不得不使自己有一定的自律心,《十戒诗》就是其自律约束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情诗以朴素的文字、理性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压抑的心情,将爱情的痛苦、凄美和无奈呈现了出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span>明相互爱恋,但强迫自己放弃对方,那种一刀两断的痛,恰是一种坚如磐石的爱。<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达了相爱的人那种复杂的心理变化,给人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央嘉措的文采,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让人无法忘记的生命浪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央嘉措的结局在历史记载中存在多种说法。官方记载与主流观点认为,仓央嘉措被押解途中圆寂。根据《清史稿》及藏传佛教官方文献记载,仓央嘉措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被废黜后,在清军押解进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附近,终年23岁。此说法的依据包括清代官方档案和西藏地方史料,但未明确记载具体死因。蒙古阿拉善地区流传其假死后隐姓埋名隐居避世,以游方僧身份活到64岁,该说法多见于地方志和口述传统,但缺乏实证。 <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间传说多具文学演绎色彩。</span>藏传佛教部分教派文献称其因违背戒律而自愿结束生命,系宗教牺牲,但此说法与格鲁派正统记载矛盾。学术界研究认为:西藏统治者桑结嘉措与和硕特汗王拉藏汗的权力斗争,导致仓央嘉措成为政治牺牲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能是被拉藏汗或清廷秘密处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仓央嘉措的故事被后人经久传诵,</span>他的诗歌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跨越文化界限的经典,他的形象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西藏文化符号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