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上感应篇彙编白话精简本.卷一</p><p class="ql-block">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p><p class="ql-block">【解释】太上老君说:“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们自己所感召来的。”</p><p class="ql-block">【分析】太上,此指周朝圣人老子,又称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諡号“聃”。太上是对至尊的称呼,这种以称讚上天来树立教化的功能,乃是揭示人们,要以谨慎的态度来面对。《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这是在告诉人们,造作善恶之因,必得祸福的果,是取“有感必应,随感随应”之意,来彰显天道善于回应的道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全篇的总纲领,是太上老君垂训的大要。讲到圣贤的存心,不是为了祈福避祸才断恶修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凡是积善必定福荫子孙,积恶必定祸延子孙,这本来就不会有所差错。自召就是自己招来,自作自受。天地并没有私心,吉凶祸福是自己所招引的。然而人的念头未动时,心地是清淨的,如同虚空一般,哪有善恶之别!只因念头刚动,心所向的若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的若是坏事就是恶。最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后来日积月累,就有善人和恶人的区别。而招祸或得福都是取决于起心动念之时,所以太上一开始便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在警惕世人在起心动念时,要加紧提醒自己保持警觉,若有丝毫差错,果报就会天差地别。</p><p class="ql-block">【故事】宋朝的赵康靖,备置瓶子和豆粒两种东西,每当起了一个善念,就投一粒白豆入瓶内;若是起了一个恶念,就投一粒黑豆入瓶内。刚开始投入瓶内的黑豆非常多,后来渐渐减少,最后连善恶两种念头都没有了,瓶与豆也就弃而不用。这是因为心地已经清淨而光洁明澈。</p><p class="ql-block">【嘉言】“行善就像春天时田园裡的草一样,虽然没有清楚看到它在生长,但它却每天增加;作,恶有如磨刀用的石块,虽然不能明显发觉它在减损,但实际上每日都慢慢短少。”祸福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的福田,都离不开人们的心地。”佛经上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