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观9.3阅兵所想起的(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抗日烽火一</b></p><p class="ql-block">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耳闻目睹的是血与泪,更是在血与泪中燃烧的复仇怒火。中华民族从不屈服于侵略者的铁蹄,从不低头于压迫者的淫威。“前面是人民的子弟兵,后面是全国的老百姓,”我们万众一心,全民抗战的烈焰在这片热土上熊熊燃烧。</p> <p class="ql-block"><b>老父是儿童团长</b></p><p class="ql-block"> “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看了电影《红孩子》后学会了这首儿童团团歌,兴奋地唱着回家。父亲问我:“跟谁学的?”我答:“跟电影学的,我们同学都会唱。”父亲笑着点头:“我小时候就会唱这首歌,那时我还是我们村儿童团的团长呢。”说着,他便给我讲起了他们当年儿童团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儿童团是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他们站岗放哨、宣传抗日,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属于少年的力量。电影《鸡毛信》中的海娃、课本中的雨来,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父亲回忆道,那时八路军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边区政府,村子里也纷纷成立了民兵队、妇救会和儿童团,老幼妇孺全民共同抗日。边区政府还设立了学校,发放自编的教材课本,我们一边读书识字,一边站岗放哨,参加对敌斗争。一旦听到“白脖儿”来了,便立刻收起课本,躲进庄稼地。等敌人走后,再回来继续上课。夜晚,儿童团的小伙伴们便聚集在村头,敲锣打鼓、高唱抗日歌曲。据点里的敌人有时用马灯探照,有时高声吆喝,我们就暂停,等他们老实下来,我们又开始敲锣打鼓喊口号,扰得他们整夜不得安宁。他们夜里也不敢出据点,怕黑夜中挨打。</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说:“那时我们年纪小,但一样为打日本出力,干我们能干的事。”他80年前使用的学习课本,至今仍保存完好,如今就在我手中,泛黄的纸页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b>半夜敲墙声</b></p><p class="ql-block"><b> </b>母亲也曾讲起她童年的惊险往事。那时我姥姥家所在的村子紧邻“电道”——也就是公路,从天津直通保定、衡水。在母亲十来岁时,日本鬼子占据了村子,修起炮楼,成了据点。</p><p class="ql-block"> 那时,姥爷常常深夜才归,姥姥不知他去了哪里,问也不说。姥爷和姥姥约定,回来时轻敲后墙三下,停顿后再敲三下,姥姥就知道是姥爷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姥姥是小脚,夜里行动不便,每到听见敲墙声,就推醒母亲。母亲揉揉眼睛,不问缘由,悄悄起身,不敢点灯,摸黑走到院门,轻轻拉开门闩。姥爷闪身而入,再小心地关上门,不敢发出一点声响。远处的炮楼里,鬼子的灯光忽闪忽闪的,要是被他们发现了就没命了。这样的夜晚,不知经过了多少次,那时也不知道害怕。</p><p class="ql-block"> 邻居也曾好奇地问姥姥“你们家怎么半夜敲墙啊?谁来了?”姥姥总是含糊其辞:“孩子他爹和他那几个把兄弟打牌去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姥爷早已是共产党员,他们经常夜里聚在一起,商议村子里的抗日大计。那时真是一人冲在前线,全家齐心抗战的岁月。一旦被鬼子发现,便是灭门之祸。那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随时有牺牲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