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丝路文化的厚重与美术教育的灵动相遇,当人教新教材的理念与一线教学的实践碰撞,一场为提升区域美育质量而生的研讨培训,于2025年9月15日至16日在库车市第七小学温情启幕。</p><p class="ql-block">此次“聚焦人教新教材·引领丝路新教学”主题活动,由库车市教育局教研室精心主办,库车市第七小学全力承办,更有殷敏、段德华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工作室及库车市小学美术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携手协办。全市中小学美术教师与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共赴这场以美为媒、以研促教的成长之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示范课:以美为笔,绘就教学新图景</b></p> <p class="ql-block">9月15日的课堂上,来自多县市的优秀教师们化身“美育向导”,带着人教版新教材的鲜活内容,为在场教师呈现了一堂堂兼具创意与温度的示范课程,从二年级到八年级,从生活观察到文化传承,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美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库车市第七小学的宁妙甜老师,以《多样的窗》为主题,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窗化作美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她引导学生细细观察窗的造型、品味窗的纹样,再用画笔赋予窗新的创意,让美术与生活的联结变得具体而生动。</p> <p class="ql-block">特克斯县第六小学的马德鹏老师,则在《独特的建筑》课堂上融入库车本地建筑特色。孩子们笔下的建筑,既有丝路古城的韵味,又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在绘画中不仅培养了空间思维,更筑牢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p> <p class="ql-block">伊宁市第一小学骆云老师的《校园小导游》,是一堂充满巧思的“跨学科美育课”。她先带着孩子们漫步校园,打卡熟悉的紫藤花架、操场边的大树、教室旁的宣传栏,引导大家观察建筑细节与空间布局。随后,孩子们化身“小设计师”,手握画笔勾勒校园角落:有人细致画出紫藤花的藤蔓缠绕,有人认真标注操场的跑道线条,还有人在导游图旁写下暖心提示。笔尖流转间,不仅是美术创作的实践,更是对校园的深情告白,每一笔都满是热爱与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中学曹惠老师的《回家路上》,像是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发现生活之美”的窗。课堂上,她先引导孩子们分享回家路上的小故事——是夕阳染红的云朵,是街角面包店飘出的甜香,还是与小伙伴追逐的笑声。随后,孩子们拿起画笔,将这些温暖瞬间一一定格:有的用暖橙色晕染夕阳下的街道,让影子拉得长长的;有的细致勾勒小店的招牌,连橱窗里的玩具都清晰可见;还有的画出手牵手的小伙伴,脸上满是放学的雀跃。</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教室,为聚焦三年级《爱集体爱劳动》单元的课堂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这不仅是美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场“美”与“德”深度交融的教学实践,让孩子们在创作中读懂劳动的价值、感受集体的力量。库车市第八小学张咏东老师的《我们爱劳动》课堂上,孩子们的画笔成为记录劳动的“小相机”:有的描绘同学合作打扫教室的场景,抹布与水桶的细节鲜活生动;有的勾勒校园里浇水施肥的画面,绿叶与水珠充满生机。在构思与落笔间,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集体劳动的成就感悄然扎根心底,化作画纸上的温暖瞬间。</p> <p class="ql-block">库车市第五小学李玲慧老师则带着孩子们走进“汉字美学”的世界。在《班级的姓氏》课堂上,她先讲解姓氏汉字的演变与结构美,从“方方正正”的“王”到“撇捺舒展”的“张”,让孩子们发现每个姓氏背后的文化韵味。随后,孩子们发挥创意,为自己的姓氏设计专属标志——有的融入传统纹样,有的结合班级特色,让冰冷的汉字变成兼具美感与意义的符号,传统文化也在美术创作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库车市第七小学陈尧老师的《劳作之美》则让孩子们与“泥土”对话。指尖揉捏间,小小的泥塑逐渐变成锄头、镰刀等劳动工具,或是饱满的麦穗、通红的苹果等劳动成果。孩子们在塑形、修整的过程中,不仅触摸到泥土的质感,更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劳动的价值与美感在指尖慢慢沉淀。</p> <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市89中学陈小静老师带来的八年级《国色之美》(选自《丹青意蕴》单元),则为在场教师打开了中学美育的新视野。课堂上,她以“中国传统色彩”为核心,从故宫红墙的“朱红”到青花瓷的“天青”,结合诗词、历史故事讲解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再引导学生用传统技法表现“国色之美”。这堂充满文化底蕴的课,让在场教师深刻感受到: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能传授技能,更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传统文化与中学美育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探索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课后,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鲁粲老师、自治区天山英才主持人殷敏老师、自治区天山英才主持人段德华老师、库车市教育局崔晋玮老师的专业点评,如同明灯照亮教学之路。他们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的巧思、学生表现的亮点等维度细致剖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每一位听课教师都收获满满,在反思中明确了改进方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专家讲座:以研为引,照亮专业成长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示范课是“实践的窗口”,那9月16日的专家讲座便是“理论的灯塔”。五位教育专家带着深厚的教研经验,为在场教师带来一场场干货满满的分享,从课题研究到跨学科教学,从本土化实践到教材解读,每一场讲座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新能量。</p><p class="ql-block">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鲁粲老师的《中小学美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讲座,系统梳理了课题选题的技巧、研究方法的要点与论文撰写的逻辑,为教师们破解了“教研难”的困惑,让科研赋能教学不再遥远。</p> <p class="ql-block">伊宁市教育教学研究室胡雯老师,则在《赋能美育课堂:新教材理念的本土化实施与教师成长》中强调“在地化”的重要性。她倡导将丝路文化、本土风情融入美术课堂,让新教材的理念在地方教学中落地生根,让美育更有地域特色、更具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自治区“天山英才”美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美术老师---殷敏老师分享的《美术跨学科大单元教学成果》,用一个个真实案例展现美术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融合之美——当美术遇上诗词,当绘画对话历史,课堂的边界被打破,美育的深度与广度也随之拓展。</p> <p class="ql-block">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美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库车市第七小学美术教师段德华老师,深谙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易被趣味情境吸引”的认知特点。在此次教材解读分享中,她没有停留在“逐页讲解教材内容”的表层,而是紧扣人教版新教材“生活化、情境化”的编写理念,以“问题情境如何驱动大单元教学落地”为核心,结合3个亲身实践的教学案例,将抽象的教材逻辑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步骤,为在场低中段美术教师提供了兼具理论支撑与实践价值的教学思路。</p> <p class="ql-block">库车市十一中学马达老师还针对八年级教材中“跨学科融合”的内容(如美术与历史结合的《古代石窟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现代工业设计》),给出“学科衔接点找不准”的解决方案——建议提前与历史、科学教师沟通,明确学科知识的交叉点,避免美术课“变成历史课或科学课”,始终围绕“美术视角”展开教学,比如在《古代石窟艺术》中,重点分析壁画的色彩搭配与造型手法,而非单纯讲解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两天的时光虽短,却为库车市美术教育播下了成长的种子。这场以“新教材”为核心、以“丝路”为特色的教研培训,不仅让教师们深化了对人教版新教材的理解,更点燃了创新教学的热情。未来,相信这些满载收获的美术教师们,会带着这份成长与思考,将美的种子播撒进更多孩子的心田,在丝路大地上绘就更加绚烂的美育新图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段德华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工作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辑:苟贵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稿:王育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审:宁妙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终审:段德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