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7日

<p class="ql-block">止咳药</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7日,秋意初起,凉风贴着街角游走,像是提前捎来了季节的私语。我翻出抽屉里一张未署名的处方,纸页微黄,字迹潦草却有力,像某个老中医在晨光未亮时匆匆写就。焦干姜十五克,麻黄九克,细辛、五味子、法半夏依次排列,末尾一句“三剂水煎服”,干净利落,仿佛病根已在药香中悄然瓦解。</p> <p class="ql-block">这张方子不是为我开的,却在我手里躺了多年。它像一段被遗忘的对话,墨迹未干,人已走远。2025年的这个秋天,空气里少了往年的湿润,咳嗽声在地铁站、办公室、楼道里此起彼伏。我看着窗外梧桐叶边缘开始泛黄,忽然明白,有些药,不只是治咳,更是治时令的不适,治人心的浮躁。</p> <p class="ql-block">那天下午,我去了一家藏在巷子深处的中药铺。木柜子顶天立地,抽屉上贴着泛黄的标签,伙计抓药时手腕一抖,分毫不差。我递上那张纸,他扫了一眼,点点头:“老方子,对症风寒咳喘。”药包好后,纸袋上印着“百拾元角分”的空格,一如当年,没人填金额,仿佛这味苦涩的疗愈,本就不该用钱衡量。</p> <p class="ql-block">回家后,砂锅慢炖,药香弥漫。蒸汽爬上玻璃,模糊了外面的世界。我坐在窗边,听着咕嘟声,像听一段遥远的呼吸。2025年9月17日,没有大事发生,但这一碗药,让我记住了秋天的质地——微苦,温热,带着回甘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有些病,来得突然,去得缓慢。而有些药,不只是药,是时间的信使,提醒我们:该慢下来,该照顾自己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