藐视与渺视蔑视

阿拉毛毛虫

<p class="ql-block">藐视与渺视蔑视</p><p class="ql-block">来看一段话。</p><p class="ql-block">他的讲话中,充满对日本的孝忠。公然说我是日本人就应天经地义为日本效力。他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臆测杀那么多人尸体放哪?他还公开叫嚣钓鱼岛是日本的,他会为保卫钓岛献计献策!更加令人气愤的是他挑衅中国人民的尊严,民族感情和中国政府的权威。扬言每年都会去参拜靖国神社,为日本发动战争而阵亡的战犯正名。(参见2025年9月14日今日头条网友追赶太阳的人1《汉奸石平本质暴露无遗》)</p><p class="ql-block">这里提到了渺视。</p><p class="ql-block">此外我们还见到过藐视、蔑视。</p><p class="ql-block">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p><p class="ql-block">先来看渺视。</p><p class="ql-block">渺视,汉语词语,拼音为miǎo shì,繁体写作“渺視”,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布辕门射戟典故上下文提及。释义为“小看;轻视”,该词强调主观态度上的轻慢,常见于警示生态保护或批评傲慢言行。其近义词包括“忽视”“轻视”“蔑视”,反义词为“重视”等。古籍中多次出现该词用法,清代方文《田居杂咏》以“渺视乡里俦”表达孤傲态度,鲁迅《阿Q正传》刻画阿Q对王胡的鄙夷时亦用此词。但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只有“藐视”,没有“渺视”。</p><p class="ql-block">基本释义:</p><p class="ql-block">1、渺视:小,轻,轻薄;视:看,观,瞟等。</p><p class="ql-block">2、有小看、轻视、不屑、看不起的意思,偏重于小看、轻视,瞧不起,不被重视。</p><p class="ql-block">例句:</p><p class="ql-block">(1)不要渺视植物,没有了植物,就不会有人类。</p><p class="ql-block">(2)由于人类渺视长臂猿,不对它们进行及时的保护,致使长臂猿濒临灭绝。</p><p class="ql-block">详细释义:</p><p class="ql-block">渺视,小看;轻视。</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布骂曰:‘环眼贼!你累次渺视我!’”</p><p class="ql-block">清·方文《田居杂咏》之三:“我亦负奇气,渺视乡里俦。”</p><p class="ql-block">鲁迅《呐喊·阿Q正传》:“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p><p class="ql-block">再来看藐视。</p><p class="ql-block">藐视(miǎo shì),汉语词语,外文名despise,意为轻视、看不起。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曾巩《送孙颖贤》诗“藐视公侯行出人”,明代《三国演义》《西游记》及现代著作均有沿用。</p><p class="ql-block">该词包含两层内涵:一是指认为事物卑贱渺小而加以嘲笑,如《东周列国志》记载公孙阏斥责“藐视我姬姓无人”;二是指单纯的轻视态度,如魏巍提出“战略上藐视敌人”。司法实践中,藐视法律可能导致罚款,政府机构被指藐视法律需承担相应责任,侵害英烈名誉行为构成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p><p class="ql-block">该词语自宋代产生后,持续应用于明清小说及现代著作。毛泽东军事理论强调“战略上藐视敌人”,詹天佑事迹被描述为“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1、认为 [某种事物] 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从而对它加以轻视,加以嘲笑。</p><p class="ql-block">2、轻视,小看。</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宋·曾巩《送孙颖贤》诗:“高谈消长才惊世,藐视公侯行出人。”</p><p class="ql-block">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小辈得志,傍若无人,汝敢藐视吾蜀中人物耶?”</p><p class="ql-block">《西游记》第四回:“这般藐视俺老孙 !老孙在那花果山 ,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p><p class="ql-block">《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将至大路,庄公使大夫公孙获传语解劝。那将军见考叔已去远,恨恨而返,曰:‘此人藐视我姬姓无人,吾必杀之!’那少年将军是谁?乃是公族大夫,名唤公孙阏,字子都,乃男子中第一的美色,为郑庄公所宠。”</p><p class="ql-block">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二章:“光战略上藐视敌人还不行,还要作到战术上重视敌人。”</p><p class="ql-block">示例</p><p class="ql-block">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毛泽东</p><p class="ql-block">藐视例句:</p><p class="ql-block">1、他因为特立独行的处事态度而受到了别人藐视。</p><p class="ql-block">2、他竟然敢藐视法庭,真是胆大妄为。</p><p class="ql-block">3、詹天佑不理会帝国主义的藐视,刻苦筑路,终于取得了成功。</p><p class="ql-block">4、《一千张糖纸》: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视——毕竟,这个都着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姑啊。</p><p class="ql-block">5、《詹天佑》: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p><p class="ql-block">6、因此,我们可以藐视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p><p class="ql-block">7、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p><p class="ql-block">再来看蔑视。</p><p class="ql-block">蔑视,汉语词语,拼音:mièshì。释义:小看,轻视,轻蔑鄙视。</p><p class="ql-block">近反义词系统</p><p class="ql-block">近义词网络包含“藐视”“漠视”“轻视”等,均表达不同程度的不尊重;反义词以“崇拜”“崇敬”为代表,突显价值认同差异。动词属性限定其搭配对象需为可被评价的人或行为。</p><p class="ql-block">与轻视的对比</p><p class="ql-block">在语义强度上,“蔑视”较“轻视”更强烈,前者包含贬义嘲笑成分,后者仅指不重视。如“蔑视敌人”凸显敌我价值对立,“轻视环境问题”仅表达关注不足。二者不可随意替换,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p><p class="ql-block">历史例证</p><p class="ql-block">宋·范公偁《过庭录》载“曹蒙衔命察访,蔑视郡县”,反映古代官场中的权力轻视现象;《明史》用“蔑视宪典”批判无视法律权威的行为。鲁迅《花边文学·过年》通过“奴隶的蔑视笑”展现阶级压迫下的心理反抗。</p><p class="ql-block">使用规范</p><p class="ql-block">该词多用于书面语体,常见于法律文书批判违法行为、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心理。使用时需注意对象适用性,避免过度主观化表达。作为复合词语素,可构成“蔑视法庭”“蔑视伦理”等固定搭配。</p><p class="ql-block">常用释义</p><p class="ql-block">蔑视,动词,轻视;小看。</p><p class="ql-block">例词:蔑视权贵。</p><p class="ql-block">例句:</p><p class="ql-block">1. 大家都十分蔑视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p><p class="ql-block">2. 对那些缺乏公共道德的人,大家都非常蔑视。</p><p class="ql-block">详细释义:</p><p class="ql-block">1.动词,轻视,轻蔑鄙视。</p><p class="ql-block">宋· 范公偁《过庭录》:“曹蒙衔命察访,蔑视郡县,威令甚严。”</p><p class="ql-block">《明史·方从哲传》:“﹝从哲﹞纵子杀人,蔑视宪典,罪五。”</p><p class="ql-block">鲁迅《花边文学·过年》:“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p><p class="ql-block">蔑视例句:</p><p class="ql-block">1、谁要是蔑视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p><p class="ql-block">2、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谁要是蔑视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p><p class="ql-block">3、你有权拒绝我的爱,但你不能蔑视我的爱,因为那是一颗真诚地为你跳动的心。</p><p class="ql-block">4、勇敢不在于能够蔑视危险,而在于认请危险、战胜危险。</p><p class="ql-block">5、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江姐报以蔑视的冷笑。</p><p class="ql-block">6、他的脸上流露出蔑视的神情。</p><p class="ql-block">藐视与蔑视的区别</p><p class="ql-block">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p><p class="ql-block">一、指代不同。1、蔑视:轻视;小看;不重视。2、藐视:轻视;看不起;不认真对待。</p><p class="ql-block">二、出处不同。1、蔑视:鲁迅 《花边文学·过年》:“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 2、藐视:《西游记》第四回:“这般藐视老孙 !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p><p class="ql-block">三、侧重点不同。1、蔑视:不景仰,不敬仰,不崇拜,一般是用在人身上。 2、藐视:认为(某种事物)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p><p class="ql-block">藐视与渺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词义侧重点不同</p><p class="ql-block">藐视:强调对事物或人的轻蔑态度,认为其卑贱、渺小或令人厌恶,常带有嘲笑成分,程度较重。</p><p class="ql-block">渺视:侧重于对事物或人的不尊重,认为其微不足道或无价值,态度相对淡漠。</p><p class="ql-block">情感色彩差异</p><p class="ql-block">藐视:情感色彩更强烈,常包含贬损和鄙视的成分。</p><p class="ql-block">渺视:情感色彩相对中性,更多表现为客观上的轻视。</p><p class="ql-block">使用对象与范围</p><p class="ql-block">藐视:针对性更强,常针对具体的人或事物,如“藐视权威”。</p><p class="ql-block">渺视:对象更广泛,可泛指对抽象事物(如理想、价值)的轻视。</p><p class="ql-block">正确写法争议</p><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认为“渺视”为错别字,正确写法应为“藐视”,因“藐”字本身就包含轻视的含义。但需注意,日常使用中“渺视”仍较常见,建议结合语境判断。</p><p class="ql-block">总结:藐视比渺视在情感强度、针对性及贬损程度上更突出,但两者均表达轻视态度。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及正确写法。</p><p class="ql-block">下面这篇文章值得参考。</p><p class="ql-block">一字之差,“藐视”与“蔑视”大不同</p><p class="ql-block">一路伴你看天下</p><p class="ql-block">2024-12-16 19:35</p><p class="ql-block">含义区别细探究</p><p class="ql-block">指代方面差异</p><p class="ql-block">藐视和蔑视在指代上存在一定差异。藐视侧重于表示轻视、看不起,对事物抱着不认真对待的态度,比如 “我们不能藐视任何一个小问题,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这里体现出对小问题的轻视。而蔑视主要是指轻视、小看,有不重视的意味,像 “他总是带着一种蔑视的眼神看待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重点突出对他人行为的不看重。通过这样的对比,能让我们较为清晰地分辨出二者在基本指代方面的不同之处。</p><p class="ql-block">出处溯源不同</p><p class="ql-block">这两个词有着不同的出处,各有其最初的语境背景。蔑视一词出自鲁迅《花边文学・过年》中 “古埃及的奴隶们,有时也会冷然一笑。这是蔑视一切的笑”,从这里能感受到那种对周边事物极为轻视的状态,带有一种冷峻的意味。而藐视出自《西游记》第四回: “这般藐视老孙 !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体现出孙悟空对于被轻视对待的一种不满和愤慨,也展现出其当时所处情境下对相关行为的态度,二者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来源彰显了原本语境的差别。</p><p class="ql-block">侧重点有区分</p><p class="ql-block">在使用侧重点上,蔑视通常是用在人身上,表达对他人的一种轻视态度,例如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对于那些曾经蔑视他的人,只是一笑而过”,是针对人的态度展现。而藐视更多是认为某种事物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者令人厌恶,像“我们要藐视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坚决与之作斗争”,这里针对的就是一种抽象的事物,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二者各自所侧重的方向。</p><p class="ql-block">用法示例来展现</p><p class="ql-block">蔑视的常见用法</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蔑视”有着诸多常见的用法。比如在面对敌人时,像“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江姐报以蔑视的冷笑”,这里通过“蔑视的冷笑”生动展现出江姐对敌人那种极度轻视、鄙夷的态度,丝毫不为敌人所动。再如对待不良行为方面,“群众用蔑视的目光看着那个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体现出人们从内心深处对这种违背公序良俗、损害集体利益行为的不屑与小看。还有像“他对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抱以蔑视的态度”,则是将“蔑视”用于表达对某类人的轻视,突出这类人在其眼中是不值得被重视的,从这些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蔑视”多用于对人以及人的相关行为表现出的轻视态度,而且往往带着一种冷峻、不屑的情感色彩在其中。</p><p class="ql-block">藐视的常见用法</p><p class="ql-block">“藐视”同样在很多场景下被广泛运用。在对待困难上,我们常说“对待困难,既要藐视它,又要重视它”,意思是在战略层面上,要把困难看作是可以战胜的,不要被困难吓倒,认为它是渺小的、不足为惧的,不过在具体去解决困难时,也就是战术层面又得认真对待。在看待某些群体或事物方面,例如“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里把敌人当作是相对“卑贱”、可以被战胜的一方,体现出一种从宏观角度上的轻视,当然这背后也蕴含着要有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又如 “别藐视那人,他可是个科学家”,则是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看轻他人,不要觉得对方是没有价值、不值得尊重的,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藐视”更多侧重于对事物的一种整体上的轻视判断,觉得其没那么重要或者容易应对等情况。</p><p class="ql-block">正确运用莫混淆</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的表达以及写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准确地区分“藐视”和“蔑视”这两个词,切不可将它们混淆使用。尽管二者都带有轻视的意思,但在具体表意和使用情境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只有清晰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才能让我们在传达想法、描述态度时做到表意准确、恰当,避免因误用而造成误解或者使表达不够精准到位。比如在描述对某个人的不认可态度时,如果是从人格、行为等角度表达极度的鄙视、不屑一顾,那用“蔑视”会更合适;而要是觉得某个事物不值一提、渺小可战胜等情况时,“藐视”则是更好的选择。总之,规范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词,有助于提升我们语言表达的质量,让交流沟通更为顺畅且表意明确,大家在平时一定要多多留意呀。</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5日于郑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