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860西洋势力对清廷军事行动年表

兆京华

<p class="ql-block">以下为1840年至1860年间,外国势力对清朝发动的主要军事行动及关键战役的时间线,依据相关史料整理,力求详尽、准确。</p><p class="ql-block">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p><p class="ql-block">- 6月:英军舰队封锁珠江口,正式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p><p class="ql-block">- 7月:英军攻陷定海(今浙江舟山),清军总兵张朝发战死。</p><p class="ql-block">- 8月:英军舰队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清廷,道光帝派琦善赴天津与英方谈判。</p><p class="ql-block"> 1841年</p><p class="ql-block">- 1月:英军强占香港岛。</p><p class="ql-block">- 2月:英军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p><p class="ql-block">- 5月:英军攻占广州,清军总兵杨芳、奕山战败,签订《广州和约》。</p><p class="ql-block">- 8月:英军继续北上,攻陷厦门。</p><p class="ql-block">- 9月:英军攻占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鹏战死。</p><p class="ql-block">- 10月:英军攻占镇海、宁波,清军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 12月:清军发动浙东反攻战役,但最终失败。</p><p class="ql-block"> 1842年</p><p class="ql-block">- 5月:英军攻占乍浦,清军伤亡287人,英军伤亡9死55伤。</p><p class="ql-block">- 6月:英军攻陷吴淞口,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p><p class="ql-block">- 7月:英军占领镇江,清军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 8月:英军舰队逼近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p><p class="ql-block">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p><p class="ql-block">- 10月:英军借口“亚罗号事件”炮击广州,战争爆发。</p><p class="ql-block">- 12月:英军攻占广州城,清军守将叶名琛被俘。</p><p class="ql-block"> 1857年</p><p class="ql-block">- 12月:英法联军联合进攻广州,清军守将叶名琛被俘,广州失守。</p><p class="ql-block"> 1858年</p><p class="ql-block">- 5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清军溃败。</p><p class="ql-block">- 6月: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天津条约》。</p><p class="ql-block">- 10月:英法联军撤出天津,战争暂时缓和。</p><p class="ql-block"> 1859年</p><p class="ql-block">- 6月:英法联军试图进入北京换约,遭清军阻拦,爆发**第一次大沽之战**。清军获胜,英法联军损失惨重。</p><p class="ql-block"> 1860年</p><p class="ql-block">- 8月: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爆发第二次大沽之战,清军阵亡6人,英法联军伤亡惨重,英军死伤464人,法军死14人。</p><p class="ql-block">- 9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爆发八里桥之战,清军伤亡约2000人,法军死亡3人。</p><p class="ql-block">- 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夺大量文物与珍宝。</p><p class="ql-block">- 10月: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p><p class="ql-block"> 军事行动总结与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战争名称| 时间| 主要参战方 | 关键结果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 | 1840–1842年 | 英国 vs 清朝 |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 | 英法联军 vs 清朝 |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开放通商,外国势力深入内地 |</p><p class="ql-block"> 战争背景与动因分析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p><p class="ql-block">- 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急需扩大市场与原料来源,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对外贸易。</p><p class="ql-block">- 直接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导致中英关系恶化,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p><p class="ql-block">- 根本原因:列强不满《南京条约》的开放程度,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通商特权。</p><p class="ql-block">- 直接导火索: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入侵。</p><p class="ql-block"> 战争期间清军与外国军队伤亡对比(部分战役)</p><p class="ql-block">| 战役名称 | 清军伤亡| 英军/法军伤亡 |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 | 约2万人 | 约400人 |</p><p class="ql-block">| 浙东反攻战役 | 死亡340余人,伤200余人 | 死亡2人,伤22人 |</p><p class="ql-block">| 乍浦战役 | 死亡287人 | 死亡9人,伤55人 |</p><p class="ql-block">| 吴淞战役 | 死亡88人 | 死亡2人,伤25人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约2万余人 | 约1000余人 | </p><p class="ql-block">| 八里桥之战 | 约2000人 | 法军死亡3人 | </p><p class="ql-block">战争对清朝的冲击与后续影响</p><p class="ql-block">1. 领土主权丧失:</p><p class="ql-block">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42年《南京条约》);</p><p class="ql-block"> -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p><p class="ql-block">2. 通商口岸开放:</p><p class="ql-block"> -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p><p class="ql-block"> - 增设通商口岸至10处,允许外国公使驻京。</p><p class="ql-block">3. 外交与军事被动:</p><p class="ql-block"> - 清政府被迫接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p><p class="ql-block"> - 外国军队可驻扎中国沿海,清朝军事防御体系崩溃。</p><p class="ql-block">4. 内政与财政压力加剧:</p><p class="ql-block"> - 战争赔款沉重,清政府加重赋税,民变频发;</p><p class="ql-block"> - 推动洋务运动的酝酿,清廷开始尝试近代化改革。</p><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1840年至1860年间,外国势力对清廷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即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清军在战争中屡战屡败,最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主权不断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时期不仅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为后续列强瓜分中国、清朝统治危机埋下伏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