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94wotr"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9)</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语言文字是所有艺术的基石(20)</b></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作品是作者的知识的表现,让观者来欣赏。作者作为提供知识的一方,欣赏者是接受知识的一方,当然欣赏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作者交流;但基本上作者是老师,欣赏者是学生。正如中国古典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41]</p><p class="ql-block"> 作者提高观者的水平,从而艺术家才产生意义。提高思想水平本身就是个性解放,难道胡思乱想叫个性解放?而对于个性应先有认识。个性是什么?个性是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是什么?那就是各自心灵中不同的善、恶、美、丑。艺术品本来为的是颂善、美,批恶、丑,既要求无主题,也就成为不准颂善、美,也不准批恶、丑,从而很明确地显示出解放的正好是恶、丑的个性。</p><p class="ql-block"> 善、美得不到歌颂不大成问题,而恶、丑不得批判且正好放纵,则让恶、丑个性飞扬跋扈了!所以西方产生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杀人魔王希特勒。要求个性解放,中国人曾在封建残余意识中解脱不出来才有此呼声,而在太平世界里的个性解放,即属于学习和提高知识水平。</p><p class="ql-block"> 将丑、恶个性解放,岂非是非颠倒了吗!其更可笑的是把个性解放的要求拿艺术主题开刀,似乎是艺术主题的罪恶阻止了个性解放。恰恰相反,是这些理论家自身的不足,庸人自扰成患而不知,这无疑成为灵魂工程师的自杀,造成社会丑恶横生,艺术变成游戏。可悲呢!</p><p class="ql-block"> 在此必须谈及有关的且十分流行的“朦胧论”。</p><p class="ql-block"> “朦胧”是什么?辞书上指的是“模糊不清”。模糊不清是一切工作的障碍。凡工作必须首先搞清楚有关方面;如果有关方面在客观条件下无法搞清楚,一般是停止此项工作。所以,朦胧本身是一种被批判的对象,哪有工作需要朦胧支持的?“朦胧论”者对此并非无知。他们为了维护“无主题”,配合“个性解放论”而挖空心思把朦胧说成比含蓄更含蓄的一种“艺术手段”,却把含蓄和朦胧的关系打乱。</p><p class="ql-block"> 把朦胧说成是含蓄,真是狐假虎威,而以狐代虎。朦胧既为含糊不清,还有什么含蓄?含蓄虽然初看很有点像朦胧,但一经深入下去就会恍然大悟,获得内涵——此时,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内涵。含蓄如有底的谜语,有藏物的捉迷藏;而朦胧是无底的谜语,无藏物的捉迷藏。含蓄必有一种最美好的显露性在其中,即如一道虽然难做但最后可解的数学公式,它是有基数的。而朦胧本身既含糊不清,哪里有一个基数?既无基数,还有什么可解?纯系空虚。朦胧论是道地的“借正为反,造反充正”的理论。</p><p class="ql-block"> 上述等等理论,如果都不给予批驳,正确的理论怎能建立?当然今补谈四例,并非已再无可补,十分全面,必然还有很多理论应加以澄清,让公众们共同努力吧。姑于此搁笔。</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1]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第四十八篇《知音》,197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awk10y"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5(1)</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