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上午办完退房手续,我从住的民宿出来前往几百米外的云南省博物馆。一只白鹡鸰蹦蹦跳跳走过。白鹡鸰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体长16-20厘米,体重约为15-30克,上体灰色或黑色,下体白色,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头部及背部黑色的多少和纹样随亚种而异,雌鸟似雄鸟但颜色更暗。白鹡鸰主要栖息于水域岸边、湿地等生境,在北京河边或湖边也能看到这种鸟 9:45,我来到云南省博物馆门外。云南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6500平方米。截至2022年末,云南省博物馆藏品有230303件/套,珍贵文物14337件/套,汇集了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共计20余万件(套)文物藏品 我马上起飞无人机。2015年开放的云南省博物馆新馆设计灵感源自云南两大文化符号:一是彝族传统民居“一颗印”的回字形平面布局,象征文化传承;二是石林喀斯特地貌的折面体造型,通过外墙错落有致的狭长缝和穿孔铝板,抽象表现风化岩石的肌理。建筑整体呈正方体,红铜色外墙呼应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兼具视觉冲击力与文化象征意义<br> 云南省博物馆对面的云南大剧院。从正面看像“阿诗玛的帽子”,外围是竹编形状,拱形帽檐镶嵌云纹。上空俯瞰,又似“开屏的孔雀”,顶部三块朱红色“宝石状”屋顶,是大剧场、多功能厅和音乐厅 正门口有26根镶嵌暗云纹的石柱,象征云南5000人以上的26个民族团结一心。建筑设计还汲取了云南地方文化特色,隐含“滇之冠”的暗喻,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凹凸的外墙像一个个音箱,两侧采用管风琴为元素,一排排由高而低组成的钢管,把音乐元素巧妙地运用到外观设计中。建筑西北侧内凹约2700平方米的主入口广场,跨度85m、高20m的巨大弧形钢结构构架形成了饱满的圆形空间,造型前卫,气势磅礴 云南大剧院整体为圆形建筑,与方形的云南省博物馆遥相呼应,构成“天圆地方” 我往云南省博物馆南门走,通道两侧各有三个乐舞铜俑,一边是西汉时期的女团组合,另一边是汉代男团组合。面前的乐舞俑原件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该俑双手张开,一脚抬起,脸朝右前方,做边歌边舞状 博物馆一侧的大鹏金翅鸟雕塑。大鹏金翅鸟是佛教经典中的神鸟,属天龙八部护法神,源自古印度神话及象雄雍仲本教。以龙为食并具备五种神通。大鹏金翅鸟形象多表现为鸟首人身、白面金身,该神鸟被云南先民奉为镇水之神,通常立于佛塔顶端以平息水患 云南省博物馆一共三层,一层为临展,我直奔二层开始参观。第一个展厅叫《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这是一具禄丰龙骨架化石标本(部分),禄丰龙化石在云南许多地方的红层中都有发现,它证明了云南早侏罗纪时期(距今约1.95亿年),这里曾经是恐龙王国,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恐龙栖息地 第二个展厅叫《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我很喜欢青铜器,喜欢那种灯光下的金属光泽和千奇百怪的造型,古人将自己的审美和奇思妙想融入到一件件的青铜器里。<div>《牛虎铜案》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城北星云湖畔的李家山古墓群24号墓,该墓是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墓葬。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大牛与小虎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牛虎铜案是一种放置祭祀品的礼器,反映了古滇人的活动轨迹、社会生活、礼乐制度及文化风貌</div>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为西汉时期滇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它是古滇人专门打造用来贮存海贝的容器,海贝来源于印度以及东南亚等地,是古滇国对外贸易的见证。高50cm,器盖直径为25cm,整体呈束腰筒状。器身两侧对称装饰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状,底部为平底,设有虎爪形三足。器盖中央柱状长方形平台上有一骑马的鎏金骑士,骑士头梳椎髻,腰佩长剑,穿紧身衣裤,通体鎏金。其坐骑昂首挺身,十分威武。盖周立雕四头体格健硕的公牛,首尾相接,逆时针环绕中心圆柱柄托盘作奔跑状。采用了范模铸造法、失蜡法、焊接与鎏金等工艺,是贮贝器中工艺与造型完美结合的“集大成者”,体现了古滇国青铜铸造的超高技艺 《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盖》是国家一级文物,为西汉青铜器,1956-1957年晋宁县石寨山第二次发掘第13号墓出土。该器盖生动展现了滇人战争场景,反映了步兵协同骑兵作战的情况,对于研究古滇国的军事、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盖径30厘米,高12厘米,出土时盖下器身为一个洗,下附3足,洗内亦贮贝,盖大于洗,估计原器身入土时已缺,此洗当为入葬时后配的。盖面铸有13个人物,主将后方一人扑地,裸体无首。一人右手执剑前刺,左手持盾护身。马的前方仰卧一人。主将后还有武士3人,皆着重甲,其中一人手提人首,一人持盾,一人足踏一辫发者 中央是一通体鎏金的骑士,高11.7厘米,当为主将。他戴盔贯甲,着战裙,束腰带,佩剑,跣足,左手控缰,右手持矛向下刺,一人在其右前方被刺倒地,马颈下挂着敌人首级 《鎏金八人乐舞扣饰》是西汉时期的青铜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它再现了古滇国的祭祀场景,为研究滇国祭祀文化、音乐舞蹈及青铜铸造工艺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扣饰高9.5厘米,宽13厘米,背后有“L”形铜扣,可用于装饰衣物。扣饰表现的是八位头戴冠冕的巫师进行乐舞表演的场景。上排四人为舞者,头戴冕形冠,梳发髻于冠顶,长飘带系绕于冠后,耳戴大圆形耳环,右肩斜挂带饰,腰束带,佩圆形扣饰。其中三人双手高举、张口唱歌,最右一人右手举至胸前,左手下垂,似在打节拍。下排四人为乐者,服饰与上排大致相同,左边第一人双手捧长勺,身侧有盛酒大缸,第二人手捧长颈酒壶欲饮酒,右边两人,一人怀抱錞于击打,另一人吹奏葫芦笙。采用失蜡法铸造技术和鎏金装饰技艺,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虽在墓穴中尘封2000多年,仍金光闪闪 我从二层出来上三层继续参观。这是《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展厅展出的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的佛教造像,被称为“云南福星”。它是大理国时期的作品,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通高26厘米,背光高29.5厘米,重1135克,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一件宋代以纯金铸造的佛造像。观音为男身女相,头戴卷云装饰的发箍,由若干小辫盘成高髻,发髻内藏化佛。双耳坠有螺形耳环,面含微笑。颈戴联珠带花式项圈,上身袒露,双臂戴臂钏,右手戴手钏,双手结妙音天印。腰部饰有团花状环带,脐部打有腰带花结,下身着湿衣出水样长裙,裙上刻有阴刻“U”形纹表水纹状裙褶,跣足,足下有方形榫头。身后有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 《水晶阿閦佛坐像》是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为大理国时期文物,体现了大理国时期高超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云南地区的盛行。该像采用水晶雕刻而成,佛像呈坐姿,面容圆润,双目微闭,神态宁静祥和。头顶有螺发,身着通肩式大衣,双手结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 《阁罗凤议政图》是根据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第二窟的雕刻作品进行复制的,以仿殿堂式佛龛的形式呈现,讲述了南诏第五代王阁罗凤坐朝与臣属议政的场景。高195厘米,宽153厘米,深60厘米,造像一共有16躯。石窟以第五代南诏王阁罗凤为主体,其右侧略下方端坐者为阁陂大和尚(阁罗凤之弟),另有披波罗皮(虎皮)的羽仪长立于阁陂大和尚前,手握宝剑。其余还有清平官、侍卫等人 《张胜温画卷》又名《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是宋代大理国画师张胜温于盛德五年(1180年)所绘的纸本设色画。该画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没有收藏《张胜温画卷》的真迹,但在展厅将此画卷放大铺陈于壁上展示。总长1635.5厘米,宽30.4厘米,共绘制各类主题图像129组,佛教和世俗人物774位。画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利贞皇帝礼佛图”,描绘大理国王段智兴带领文武百官礼佛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法界源流图”,描绘诸佛、菩萨等佛教人物;第三部分即下面照片里呈现的是“十六大国王众”,描绘南诏劝丰佑时期周边十六个国家的王众到大理朝圣的情景 《八大明王窟》是根据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第六窟复制的。此窟是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窟,高4米,长11.26米,以六根方立柱将窟分为五龛,正中一龛略高,为圆拱形,余下四龛为方形。石窟正中一龛刻释迦佛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座上,左右侧有二弟子立于旁。一佛二弟子龛左右各两龛,每龛并列刻两明王,四龛合为八大明王,分别是:大圣东方六足尊明王、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南方无能胜明王、大圣西南方大轮明王、大圣西方马头明王、大圣西北方大笑明王、大圣北方步掷明王、大圣东北方不动尊明王。石窟内的佛像、明王像等雕刻细腻,人物形象生动,衣纹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是大理国时期的珍贵文物。该金翅鸟使用了鎏金、锤揲、焊接、拼接、镶嵌等多种工艺,先分别铸造出头、翼、身、尾等部位,之后刻画羽毛及各种纹饰,再焊接成形,通体鎏金,代表了当时云南地区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塔顶,原珍藏在塔顶的木制经幢中。其通高18.5厘米,重125克,为银鎏金质地。头部形似鹰首,上戴羽冠,颈部细长,鹰喙微张,面相忿怒。羽翅向内卷作欲飞状,两爪锋利有力,立于莲座之上。镂花火焰形背光插在尾、身之间,上嵌五粒水晶珠,体态雄健,形象凶猛。在大理地区的传说中,它是洱海水患的克星,被尊为“镇水之神” 《铜鎏金五股金刚杵》为宋大理国时期文物,1979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通长20.8厘米,为双面五股杵,柄部饰有莲瓣、连珠纹及涡纹,柄部还套有一银环。两端作四爪一杵,爪部饰龙头纹,造型生动形象。金刚杵原系印度一种兵器,后成为密宗法器,寓意着伟大智慧,金刚而无坚不摧,常为金刚部护法天神所持。五股金刚杵则象征五佛五智,主股直立、四股环拱,暗含“万法归一”的哲思 <div>《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展厅旁边的《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展厅的《金镶红蓝宝石冠》,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国之宝之一,为国家一级文物。属于第六代黔国公沐崧的妻子徐氏,她是中山王徐达第六世孙魏国公徐俌的女儿。这件文物不仅代表了明代金属工艺的技术水平,也说明了沐氏家族在云南一带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该冠高11.5厘米,直径为7-11厘米,重320克。整体呈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冠面镶嵌有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50多粒。冠顶插有一如意嵌宝石簪,沿冠两侧各插有一对镶红、蓝宝石的笄,用于固定在发髻上。其制作工艺集中了锤揲、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技法,主体纹样采用锤制法,呈浅浮雕状,再用錾刻处理细部,充分反映了明代金器制作的高超水平</div> 三层的临展现在举办《天工开物》展览主要介绍云南的手工艺历史。云南民间手工艺文化历史悠久。新石器时期就已有大量兼具实用、宗教和审美功能的陶器、牙饰品、骨饰品、角饰品、石饰品应用于生活中;青铜时代是云南手工艺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滇国青铜器是那个阶段高超冶铸技艺的缩影;南诏、大理国时期是另一高峰,灿烂辉煌的宗教造像是其典型代表。<br>元、明、清时期的手工艺秉承南诏、大理国的传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云南民族手工艺在继承旧有传统的同时,逐渐在类别上细化,民族性、差异性、地域性逐渐凸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div>《蚌壳浅雕花鸟图》是一件清代的精美文物。蚌壳雕画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水中智慧”的结晶,其制作工序繁杂,需根据蚌壳的色泽和形状特点定制设计图稿,精心选料。该器物长25.1厘米、宽20.2厘米,蚌壳外表素面光洁,内壁光彩夺目。<br>采用浅雕描金彩绘技法,运用传统雕刻手法和国画构图形式,巧用蚌壳的天然色泽和纹理,经多道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等形式,雕刻出一幅生动闲适的生活场景,具有蚌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div> 《清末竹根镂雕群仙祝寿槎》是一件精美的文物,槎是中国古代对木筏的称呼,传说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寿诞之日,众多神仙会各持礼物乘槎前来祝贺,这件作品即以此为题材,蕴含着祝寿祈福的美好寓意。该器物高19.3厘米、宽33厘米。槎首圆平,槎身呈半圆形,槎尾随竹根自然弯曲而上翘。槎尾有一株苍健弯曲、树瘿突起的老松树,树干延伸攀绕,形成一个自然的船篷,通过圆雕、浮雕等技法,展现出松藤之间盘根错节的透视效果 在尺余长的竹槎上,雕有二十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人物的衣纹、神情都雕刻得简练清晰,栩栩如生,体现了清末时期高超的竹雕工艺水平 《银缧丝松鹤纹盖罐》通高21.8厘米,口径11.4厘米,是银制品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体现。其以高纯度白银为原材料,外形似瓷器的“将军罐”,造型端庄,线条流畅。罐身由银花丝编织而成,内套银质罐心。罐身的浮雕纹饰为苍劲青松与飞翔仙鹤,寓意福寿安康,这些浮雕纹饰全部用银花丝编织成形后,再焊接在罐身上。盖钮为桃形,鲜活生动,盖面是由工艺精致的银花丝制成的缠枝桃花,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花丝工艺,综合了填丝、垒丝、穿丝、织编、焊接等多种技术 《傣族银衣》是一件清末时期的文物。这件银衣大体上呈长方形,长79厘米,宽57厘米,总重1397克。它全部用银丝织成细密的渔网纹,银丝细如发丝,工艺精湛,令人惊叹。该银衣是上世纪50年代从德宏征集而来,是傣族贵妇在节庆期间穿戴的礼服 云南省博物馆的参观让我感觉大开眼界,里面的精品可真不少。我从里面走出来,往东北方向700外的官渡古镇走去。大约12:10,我来到古镇西侧的牌坊下面 官渡古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官渡古镇地处滇池北岸,东南邻矣六乡,南濒临滇池,西连六甲乡,北接小板桥镇,面积约17平方千米。官渡古镇历史悠久,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诏大理国时期,已是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因临近滇池,先人们以捕食螺蛳为生,长久以往,螺蛳壳堆积如山,古称“蜗洞”。现存的许多古建筑就建在这一新石器时代贝丘文化遗址上。宋以前设渡口,渔舟及过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轿或骑马过状员楼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元代与昆明同设县,明清时期已成为商业,手工业发达的集镇。官渡古镇内汇聚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以及上百间保存完好的“一颗印式”民居。古时有“小云南”之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与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文物古迹30余处,其中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塔”最为著名 我沿着九转花街往东走,这是古镇的主街。天气晴朗,气温不到25度,感觉很舒适,不过游客不太多 左手边有一家云子棋院。官渡古镇云子是指云南围棋厂位于官渡古镇所生产的云南围棋子。它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产品,也是云南省的文化名片之一。云子棋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官渡古镇二期A2栋,占地约953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于2013年1月落成并交付使用。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呈现园林与围棋元素相结合的特点,由大门、庭院、正屋和左右厢房组成。 云子棋院向公众免费开放。棋院一楼设有云子博物馆,分为文献陈列厅和围棋展示厅。棋院内设有生产车间,游客可以实地参观云子的制作过程,了解选料、配料、熔融、滴子等12道工序。此外,棋院还会举办研学亲子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围棋滴制、学习围棋知识并进行分组对弈 以为棋友正在太阳底下潜心研究围棋技艺。我生怕打扰到他,在拍照后悄悄离开 我继续在九转花街上往里走,游客慢慢多起来了 一位老者背着装满鲜花的背篓,他戴着帽子捂得严实,看样子他这是要给某个花店送花。可他不紧不慢地走着,还时不时停下来左右张望,我赶紧走开 左手边高台之上的寺庙叫做法定寺。法定寺始建于宋朝,由大理国高氏所建,是佛教密宗在官渡兴起的地方,也是当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现存建筑多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法定寺为三进两院建筑群,坐西朝东,占地约2500平方米,体量不大但举架较高。斗拱出45度翼形拱,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形状,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风貌,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十王殿与伽蓝殿等<br> 法定寺山门后的桥是一座石拱桥,名为高升桥。高升桥横跨在泮池之上。桥下水清见底,池中有一对白色石龙,与桥上雕刻的游龙戏水图案相呼应 高升桥左右两侧分别为鼓楼和钟楼。钟鼓楼位于法定寺的第一进院落内,与山门、泮池、天王殿等建筑共同构成了寺院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钟鼓楼均为重檐双层结构,这种结构使得建筑显得更为庄重宏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钟鼓楼上设有罕见的“美人靠”休憩设施,既为寺内僧人及游客提供了休息的地方,又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 天王殿位于山门、泮池、钟鼓楼之后,是进入寺院后的第一座大殿。法定寺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光绪年间大规模重修遗存。天王殿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清代的装饰工艺,同时也保留了部分宋代建筑遗风 天王殿中间供奉着一尊“未来佛”弥勒石雕,推测为宋代大理国遗存,现为镇寺之宝。殿内两旁供奉着四大天王,弥勒佛背面供奉着金甲护卫韦陀菩萨 大雄宝殿是法定寺的主殿,位于天王殿之后。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17.2米,宽15.7米,单檐歇山顶,采用九踩斗拱结构,斗拱出45度翼形拱,这种斗拱设计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与美观性。正面外檐装饰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鸟形状,造型生动。山墙墀头用砖砌如意斗拱,兼具宋代建筑风貌与清代风格 殿内供奉着三世佛,即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左右两侧分别为十王殿和伽蓝殿 12:45,饥肠辘辘的我看到寺内五观堂可以吃斋饭,便赶紧进去 斋堂里有两位工作人员,旁边的黑板写着斋饭一次15元,但一次买次数越多越便宜 斋饭采用自助餐形式。有南瓜、尖椒、豆角、圆白菜等12个菜和汤。尽管都是素菜,但可能因为放油多,吃起来味道挺不错的,只是我来的晚,有些菜所剩无几 法定寺东边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有一个小公园,遮雨棚下通道两边坐满老人 一男一女两位老者拿着话筒在现场演唱地方戏,旁边还有几位乐师伴奏。尽管我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还是被他们真情投入所打动 小公园北面有座妙湛寺,为官渡“六寺之首”,其地原为滇池之一部分,地面下螺壳累积,故妙湛寺亦称螺峰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295年落成,后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云南镇守太监罗圭大事恢廓,于山门内建密檐式砖塔二座,同时又于山门外中轴线上,建金刚宝座式石塔一座,即金刚塔。1996年国务院公布金刚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看到山门内端坐的弥勒佛。 妙湛寺双塔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官渡古镇内,为元代始建的十三层密檐方形实心砖塔建筑。双塔始建于泰定四年(1327-1335年),历经多次重修,于明代成化年间竣工,原为东西对峙布局 现存东塔为元代遗存,西塔于2003年重建复原。两塔相距15米,通体呈淡黄色 。东塔塔身1-12层四面设佛龛供奉佛像,西塔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损毁,东塔于1961年被列为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秋冬月夜双塔倒影移动形成“笔写苍穹”景观,具有独特文化意象。妙湛寺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塔与双塔构成三塔鼎立布局 妙湛寺东塔的四∠各有一只金鸡,实则为佛教中的金翅鸟,梵名“迦楼罗”,是天龙八部之一,位列护法神众。这些金鸡头、颈及腹部中空,口中衔有一根两端开孔的铜管,管内装有金属簧片,风季时气流穿过铜管,簧片震动会发出声响。云南先民因当地水灾频繁,奉金翅鸟为“镇水之神”,将其立于塔顶四周,以绝水患。其形象融合了傣族金鸡崇拜与藏传佛教艺术,是研究元明时期汉、藏、傣文化互鉴的“活化石” 戏台位于妙湛寺南北中轴的南面延长线上,与妙湛寺山门和大雄宝殿正面相呼应,横跨于庙宇山门入口通道的上方,人们进入庙门时,须从戏台下方通道穿过。戏台为两层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由于山墙墀头做砖砌叠涩,看起来颇似歇山顶。主体建筑北侧置卷棚抱厦,卷棚檐下为向前突出的主戏台,形成三面观的格局。戏台顶部为天穹状的圆顶,具有聚声、共鸣、扩音的效果。戏台的建成时间说法不一,有说明朝,有说清朝。这里曾是当地百姓唱花灯、演滇剧的主要场所,《空城计》《疯僧扫秦》等经典剧目都曾在此上演。如今,它仍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充满了浓浓的市井气息 <p class="ql-block">小公园东南角有座金刚塔。金刚塔始建于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由镇守云南的太监罗珪捐资修建,原系妙湛寺建筑群的一部分。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受震灾,塔上部受损,后经修缮。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刚塔是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金刚宝座式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建造、保存完好的此类石塔。它共有五塔,建于一座方形高台基座上,台基高4.8米,边长10.4米,东、西、南、北四道券门十字贯通。主塔高大雄伟居中,高16.05米,周围的四座小塔仅高5米。塔身桶形,状如喇嘛塔,下半部有七圈莲瓣,四面开眼神光门,塔身之上是方形须弥式塔脖子,塔刹上有十三天相轮、铜锻伞盖等</p> 金刚塔是一座全部用砂石砌成的金刚宝座式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建造、保存完好的此类石塔。它共有五塔,建于一座方形高台基座上,台基高4.8米,边长10.4米,东、西、南、北四道券门十字贯通。主塔高大雄伟居中,高16.05米,周围的四座小塔仅高5米。塔身桶形,状如喇嘛塔,下半部有七圈莲瓣,四面开眼神光门,塔身之上是方形须弥式塔脖子,塔刹上有十三天相轮、铜锻伞盖等。基座为方形须弥座式,边长10.4米,高4.7米,下部中空,四面各辟有一券门,呈十字形相通,可过行人车马,因此俗称“穿心塔” 主塔须弥座东、南、西、北四面都有雕刻,每面3幅,共12幅,两侧为金刚界“五部佛”之佛座,分别是东狮、南象、西孔雀、北伽楼罗。每面正中分别雕刻“五部佛”之念珠宝珠、莲子、金刚子等。 主塔塔座呈正方形须弥式,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形态生动,似在拱卫主塔 <p class="ql-block">官渡金刚塔的塔刹结构复杂、装饰精美。主塔塔刹由下至上依次为十三天相轮、铜锻伞盖、四天王像、石制圆光、宝瓶和宝珠。其中,伞盖垂有八铃铎,石制圆光四面也有小铃铎。四小塔的塔刹由石柱、亭阁和葫芦形宝瓶组成</p> 从金刚塔再往东走,有几道栏杆将道路分成东西两部分。西边为官渡古镇景区,东边就是居民区了。与景区比,这里更有烟火气。路两边多是二三层的老楼房,路中央停着很多电动车 <p class="ql-block">往里走不远,左手边有座三圣宫,门面不大。三圣宫为道教寺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晚期风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347平方米,为三进两院布局并带一四合院。山门门头上“三圣宫”三字为清末民初昆明文化名人陈荣昌所书。三圣宫是一座道教古建筑群,因供奉“学圣孔子、文圣文昌帝君、武圣关圣帝君”而得名</p> 三圣宫为三进两院布局,并带有一个四合院,整体结构紧凑,空间层次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与秩序感。三圣宫有三个殿,分别是灵官殿、三圣殿和玉皇殿。灵官殿位于三圣宫山门内,是进入三圣宫的第一座殿。殿中正中神台上供奉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他右手高握金鞭,左手胸前竖起中指,做灵官诀手势,左足踩踏风火轮,穿金铠甲身披蓝袍,豹头红脸。眉宇中间生一竖眼,形象极其威武勇猛。竖眼为玉皇大帝亲赐,能辨识真伪、察辨善恶。王灵官的职能广泛,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既能镇妖伏魔、治病驱邪,又能收瘟摄毒、普救生灵 <p class="ql-block">三圣殿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大殿。它位于灵官殿之后,是整个院落的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学圣"孔子。孔子两侧分别是"文圣"文昌帝君和"武圣"关圣帝君。三圣并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武兼备"和"儒道融合"的推崇。殿内的建筑细节也很有看点。比如梁间柱头上的精美雕刻和绘画,虽历经岁月,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工艺水平</p> 屋顶多采用琉璃瓦,色彩鲜艳,具有较高的装饰性。部分建筑可能采用了歇山顶等传统屋顶形式,飞檐翘角,线条优美,增添了建筑的灵动性。以砖、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青砖黛瓦搭配白泥勾缝,石门础、石门槛等雕刻精美,保留了老构件的包浆古貌,显得清新素雅。<div>前面是玉皇殿,玉皇殿原址在官渡妙湛寺东北侧,因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或宝象河洪水,后迁址建于现今的三圣宫。该殿经重修后金碧辉煌、巍峨庄严。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架较高,斗拱出45度翼形拱,正面外檐装饰较为华丽,明间檐下饰“双凤朝阳”透雕,檐柱顶端饰木雕麒麟,四角梁出头刻成凤鸟形状,具有清代风格</div> 殿内神龛正中供奉着玉皇大帝的纯铜彩像,玉皇大帝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手持玉圭,旁侍两对金童玉女,身着秦汉帝王服饰。左右还分别供奉马天君、天王君两位护驾天神 此时,殿堂内打击乐声响起,左右两边各有三位黄袍道士,其中一位女道士,右边还有一位蓝袍道士。黄袍道士每人手里各有一件或两件打击乐器,包括引磬、木鱼、手磬等,蓝袍道士则负责击鼓。按道观的规则,黄袍道士一般是高功法师,在重要法事活动中主持、诵经、做法,地位比较高,对道教经典和科仪流程掌握得很深入。蓝袍道士通常是普通道士,日常会参与早晚功课、协助法事等基础宗教活动 在打击乐声里,一位戴眼镜穿蓝底有龙等花纹的道长走出来,在玉皇大帝塑像前行礼 <p class="ql-block">道长带着众道士开始诵经,道士们随着诵经节奏,不时敲击手里的乐器,气氛庄重</p> 14:30,我离开三圣宫,结束了在官渡古镇的参观。无人机俯拍的古镇,中间为九转花街。左边是一片灰色的二层楼,大部分商家在此经营,右边金色屋顶建筑为法定寺。整体感觉除寺庙外可参观的景点不多,也没啥可逛的,与遍地开花的新建古镇差别不大 我在官渡古镇乘坐网约车于15:20到达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是云南省集展会、酒店、商业、休闲于一体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占地面积540万平米,位列全国第三,西南地区第一。我来这里是因为5月15日在飞机上看到了这座形似“孔雀开屏”的建筑并被深深吸引,决定航拍这座迷人的建筑。<div>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以“孔雀开屏,祥瑞春城”为设计理念,钢网格呈半圆形分布,外弧网格的14个弧拱与内弧网格13个弧拱,将13个展馆紧紧包拢,如同一只正在开屏的巨大孔雀。主序厅跨度近350米,如孔雀昂首鸣啼,厅顶网格呈现出“孔雀翎羽”的别致效果</div> 该建筑复杂的钢结构工艺,场馆钢网格体量约1.1万余吨,采用国内罕见、云南首例的变截面薄壁异形空间弯扭全焊接结构,应用弯扭构件共计4100余件,且每根构件的弯扭角度、方向均无相同之处,施工难度极大,多项施工工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筑的手法和色彩处理延续了昆明地域性传统建筑的特点,并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使得整个项目成为城市文化延伸的一部分,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彰显了云南地域文化特色 因为我的大疆mini 3 pro在最大飞行高度500米时只能拍摄地面不超过700米宽的物体,而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左右最大宽度超800米,我只能从侧面将它全部收入相机画面 在拍摄完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后,我乘坐地铁前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17:45,我到达机场贵宾厅,这里有自助餐条件不错。我乘坐国航CA1414于19:55从长水机场起飞,于23:20平安到达首都机场,结束了这次7天6晚的大理+建水+昆明之旅 衷心感谢您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