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里藏山河,青春话深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关中心学校九年级12班周周故事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经典在演绎中“活”起来</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周大事:开学典礼遇雨,在班级举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班级获奖同学合影留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子乐分享五三作文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2班同学分享队友作文</h3> 9月11日晚,城关中心学校九年级12班的教室格外温暖——暖黄的灯光映着黑板上“诗歌里的故事”几个粉笔字,13支小队带着精心准备的成果依次登台,将《艾青诗选》的赤诚、唐诗宋词的风骨、现代诗的深情,化作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不是简单的学习展示,而是同学们在吃透第一单元现代诗歌、精读《艾青诗选》后,用细节与情感为经典“注入”的青春温度。<br> “ 元和十年的风雪,卷着刘禹锡的官袍掠过长安街头!”张毓队一开口,便将全场拉进了盛唐的贬谪路上。多媒体屏幕上,虚拟的朱雀门映着“贬谪朗州”的朱批,队员们攥紧拳头模拟刘禹锡的愤懑;当演绎到洞庭送别时,有人递上“米酒坛”(道具),另一名队员仰头“饮尽”后将坛掷向空处,溅起的“水花”(投影效果)与眼中的“泪光”(角色扮演的神情)交织,让“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豁达,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的风骨。“以前只觉得这是句励志诗,现在才懂,这是他在朗州教峒民种稻、写《竹枝词》后,熬出来的底气。”小队成员下台后,仍在和同学分享感悟。 <br> 吕芊芊队则让苏轼的中秋月,照进了当下。队员提着一壶“桂花酿”(贴满红纸的玻璃瓶),坐在“老槐树”(画有槐叶的展板)下,仰头对“月”(圆形灯箱)举杯:“月亮兄,共饮一杯否?”当念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全班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声和——屏幕上,古代的桂花酿与现代的月饼礼盒、手写家书与视频通话画面交替出现,跨越千年的团圆意,在这一刻融在了一起。“原来苏轼的月亮,和我们现在视频时看的月亮,是同一个。”一名同学笑着说,突然不觉得古诗“老”了。<br><br> 最让人动容的,是丁嘉萁队演绎的《土地的歌者》。1938年的烽火被投影在教室后墙,队员们佝偻着身子,模拟“背井离乡的百姓”;当念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时,一名队员张开双臂,像受伤的鸟般颤抖着“飞翔”,昏黄的“油灯”(台灯罩上红纸)映着他紧绷的侧脸,将艾青对土地的赤诚,唱成了看得见的痛感与希望。“以前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觉得是比喻,现在才懂,那是诗人看见破碎山河时,压不住的心疼。”队长丁嘉萁说,为了演好这段,他们翻了艾青的传记,甚至模仿了当年逃难者的步态。 隔壁角落的郭子乐队,则用一段安静的演绎,让杜甫的乡愁落进了每个人心里。队员身着素色衣衫,“裹紧单薄衣衫”的动作透着深秋的寒意,捡起“落叶”(真实枯叶道具)时指尖的轻颤,配上“戍楼更鼓与号角声”的背景音,将《月夜思亲》里“兄弟离散、故土难归”的酸楚揉得细腻。“他低头铺开‘信纸’,笔悬在半空半天落不下去——我突然想起我爸妈在外打工,我写家书时也这样,好多话不知道怎么说。”台下一名同学轻声感慨,诗歌里的思念,突然与自己的生活有了共鸣。 梁玉婷队的《乡愁》、刘淑慧队的“余光中人生四幕剧”、杨昊晨队的“李白渭水放歌”……13个小队,13种演绎,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用心的细节:旧邮票道具上的泛黄痕迹、船票上模糊的“上海—基隆”字样、模拟“北国雪景”的白糖粉末、艾青诗稿上“浸湿的泪痕”(水彩颜料)……这些细节,都是同学们对着课本反复琢磨后,一点点“复原”的诗人心境。<br> <br> “从‘读诗’到‘懂诗’,再到‘演诗’,他们走了三步。”班主任看着台上的学生,满眼欣慰,“不是让他们背下诗句,而是让他们走进诗人的心里,知道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人、一段滚烫的故事。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意义——让经典不只是躺在课本里,更能成为他们成长里的精神养分。”<br> 当最后一支小队念完“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教室的灯光渐渐亮了起来。同学们还在讨论着刘禹锡的傲骨、艾青的赤诚、余光中的牵挂,那些曾经觉得“遥远”的诗歌,此刻成了他们能触摸到的情感。这场周周故事会,不只是一次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青春与经典的一场温柔相遇——当年轻的心灵读懂了诗里的山河与深情,经典,便有了永远的生命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的优秀团队登台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