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我自驾东北走过的路程(上)

路经之友 小可

2025年的夏天,我决定自驾去东北,虽然没有去辽宁,但我去了内蒙东部,也算是东北三省吧。我并不是全线旅游,主要是想去漠河和内蒙东部走走,南方的夏天太热了,回老家避暑岂不聪明哉?<br><br>人算不如天算,在东北我获得了持续多天30℃以上的热烈拥抱!<br><br>我想记录一下这次自驾走过的路程,很多感受我已经在不同的游记里感慨过了,这里我想以每个住宿地为一站,适当延伸至沿途的风光。 <div><b><br></b></div><div><b>哈尔滨市:</b><br><br>哈尔滨是我的家乡,我想以此为出发点,很多年没回来了,这次也是匆匆而过,也许明年我会找个时间回来,好好的住一住。<br><br>虽然这些年尔滨很火,但我只想看看自己熟悉的地方,对网红没兴趣,中央大街和索菲亚教堂这些红得发紫的打卡点,只不过是和我儿时的足迹重合了而已。许多商场、建筑物现在的名字令我感到陌生,记不住,我仍然喜欢叫它们 “外文书店、道里秋林、妇儿商店、喇嘛台……” 我的父辈不在了,如果他们在,也许会纠正我,他们可能习惯这些地标更久远的名字。</div> <div><br></div><div>匆匆的回来,急急的出发,我在哈尔滨开启了2025年夏天的避暑自驾之旅。<br><br><br><b><br>齐齐哈尔市:</b><br><br><br>齐齐哈尔市,我不记得来过多少次?那是以前出差的时候。这次去了扎龙自然保护区,去看丹顶鹤,保护区比我多年前来时更加完善了。</div> <div><br></div><div>来齐齐哈尔,不能不吃烤肉,有人说东北 “轻工业是直播,重工业是烧烤”,而齐齐哈尔绝对是烤肉界的代表。</div><div><br>米家的名气很大,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李家屯烤肉,是当地人推荐的,或许米家是给游客消费的,而李家屯并不那么在意刷流量和网评得分。</div> <div><br></div><div><b>加格达奇市:</b><br><br>加格达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行政上却由黑龙江省管辖,是大兴安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截至2023年6月,加格达奇区下辖4个街道、2个镇、2个乡。现在的人口只有13.7万人,随着大兴安岭不再进行商业性森林采伐,这个没有主导产业、人口外流的城市格外的寂静。</div><div><br>到达的当晚,加格达奇下起了大雨,第二天早上离开时,我顺路去到北山森林公园,据说是市区最著名的景点了。</div> <div><br></div><div><b>漠河市:</b><br><br>2008年的冬天,我曾经来过这里,那年冬天漠河的白天 -42℃,单反相机拍不了多少张照片,电池就没电了。这次再来,漠河以超过30℃的高温欢迎我。</div><div><br>市区的变化不大,北极村的旅游更加火爆,也更加商业化,北红村倒是给了我一丝的淳朴和宁静。</div> <div><br></div><div>这次回东北,最大的感受是东北人文明了很多,40几天的行程没见过一起打架、吵架的,大家都很客气,很谦让。</div><div><br>相比之下,我虽然外表客气,但骨子里的 “领地意识” 还是很强的,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只能伪装,很难改变。</div><div><br>在漠河,我看见一个小店的老板教育他的女儿,小女孩把羊肉串的竹签子扔到地上,爸爸严厉的要求她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嘴里还振振有词的说着道理。</div><div><br></div><div><b><br>~ 途经九曲十八弯:</b></div><div><b><br></b>从漠河出发去内蒙古东部的根河,稍微转个小湾大约15km的地方,有一个九曲十八弯景区,额木尔河在这里蜿蜒曲折,如同蛟龙过境。</div> <div><br></div><div><b>~ 途经塔河服务区:</b></div><div><b><br></b>从漠河出发向根河,沿途塔河服务区的路牌吸引了我,便暂做休息,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的那场大火,塔河是4个同时起火的林场之一,那场大火森林受害面积101万公顷,大火中丧生211人,烧伤266人。</div><div><br>服务区挺好看的,颇具林区风格,创伤不能总拿出来展示,它只能深埋在人们的心中。</div> <div><br></div><div><b>~途经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b></div><div><b><br></b>两省交界建拱门、立界碑的好像不多见哟,而且还是以国务院的名义立的石碑,莫非这两兄弟当年曾经......?</div> <div><br></div><div><b>根河市:</b></div><div><b><br></b>隶属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根河” 蒙古语意为 “清晰透明的河”,这地方知名度不算很高,但却是我国最冷的地方,虽然它并非最北。在这里曾录得 -58℃的极寒纪录。</div> <div><br></div><div><b>~ 敖鲁古雅新村:</b></div><div><b><br></b>鄂温克族使鹿部落历经三次迁徙,最后落脚在根河的敖鲁古雅新村,现在这里还居住着213位鄂温克人,并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当然,狩猎已成为过去时。</div><div><br>2008年,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以中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生存变迁为背景,通过 “最后一位” 酋长妻子的自述,展现了鄂温克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被誉为 “中国少数民族的史诗”。</div><div><br>小说通过生死、爱情、信仰等命题,展现鄂温克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反思现代文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追问 “进步” 的代价。这部作品也点燃了很多人对鄂温克人的兴趣,吸引了人们纷纷来此探寻他们的足迹。</div> <div><br></div><div><b>~ 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b></div><div><b><br></b>“莫尔道嘎” 蒙语的意思为 “骏马出征”,传说与成吉思汗在此集结兵马有关。</div> <div><br></div><div>景区内以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树种为主。</div> <div><br></div><div><b>~途经白鹭岛:</b></div><div><b><br></b>沿根白公路行走,可以登高望远,白鹭岛历历在目。</div> <div><br></div><div><b>奇乾:</b></div><div><b><br></b>奇乾是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下辖的一个乡,大兴安岭的西北麓,属于偏远的高寒地区,虽然说是个乡,其实是个只有5户人家的边陲小村,这里也是鄂温克人使鹿部落第一次下山的居留地。</div><div><br>虽然只有5户人家,但是行政级别却是乡级单位,村里有派出所和乡政府,乡政府在村里平时只有2个人常驻,其余的人在市里办公,每半个月轮换一次。</div> <div><br></div><div>村子里没有商店、没有学校、没有医院,紧急缝针时只能向村里的驻军医生求助,这里也不通 “国电”,除政府少量的太阳能光伏板,主要靠村民自己发电。<br><br>小村子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虽然是鄂温克人最早下山居住的地方,但这里已经没有鄂温克人,5户人家中4户汉族,1户俄罗斯族。</div> <div><br></div><div><br>这是我在奇乾的 “寝宫”,面积与乾隆爷睡觉的地方差不多大小,可能我的还大一些。</div> <div><br></div><div>入夜的奇乾无事可做,一个经常停电的小村子,我都舍不得看电视。不敢远走,四周不时传来狗叫声,就站在屋外拍摄了奇乾的星空。</div> <div><br></div><div><b>室韦:</b></div><div><b><br></b>这里曾是蒙古室韦部落的发祥地,历史上也曾是鲜卑、蒙古等民族的栖息地,现在是俄罗斯族民族乡,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俄通婚形成的独特华俄后裔文化。这是一个非常美丽且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小镇子。</div> <div><br></div><div>室韦和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我站在客栈的窗前就可以看到河对岸的俄罗斯小村,是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的奥洛契,只是奥洛契多了几分寂静,而我们这边则游人如织。</div> <div><br></div><div><b>~ 俄罗斯民族小镇 —— 恩和:</b></div><div><b><br></b>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中俄边境管理松懈,两国居民可在额尔古纳河一带越境杂居,留下大量的华俄后裔,现在额尔古纳市的华俄后裔总人数达7800余人,已繁衍至四、五代,主要聚居在恩和、室韦,以恩和的人数最多。</div> <div><br></div><div>在百年老屋 “热尼亚列巴坊” 吃一顿俄餐,老板娘亲自招呼我们,她是这家的儿媳妇,是个结实的蒙古族女人,和我们说起她故去的婆婆 —— 一个俄罗斯老人的面包技艺,当年哈尔滨秋林公司的面包师都曾来此拜访。</div> <div><br></div><div><b>~ 途经中国最美边境卡线:</b></div><div><b><br></b>所谓 “卡线”,其实就是由多个边境哨卡组成的边境线,从室韦到黑山头之间有多个哨卡,九卡、七卡、五卡都是公认的最美路段。这段线路不需要文字,只需要图片。</div> <div><br></div><div><b>黑山头:</b></div><div><b><br></b>黑山头不是山,而是一片隆起的草原高地。站在这里,可望见额尔古纳河如银色丝带般蜿蜒在绿色的原野上,看见湿地向草原的过渡,看见美丽的蒙古包。</div> <div><b><br></b></div><div><b>满洲里市:</b></div><div><b><br></b>满洲里,名字源于中东铁路的修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中东铁路西部线建立火车站,因是从俄罗斯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首站,而当时东北地区惯称 “满洲”,故名 “满洲里站”,俄语为 “满洲里亚”。</div> <div><br></div><div>满洲里火车站,当年是中东铁路西线的起点,连接满洲里至绥芬河,并延伸至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div> <div><br></div><div>中苏金街和套娃广场,都已成为满洲里地标式的存在。</div> <div><br></div><div><b>~ 呼伦湖:</b></div><div><b><br></b>呼伦湖,又名呼伦池、达赉湖,蒙古语意为 “海一样的湖”。呼伦湖属额尔古纳河流域湖泊,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扎赉诺尔区之间,湖面海拔545.3米,呈不规则斜长方形,总面积2315平方公里,是内蒙古第一大湖。</div> <div><br></div><div>呼伦湖地区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回纥、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于此。</div> <div><br></div><div>呼伦湖景区是典型的 “圈起来” 收费景点,2315平方公里的湖面,凭什么就成了收费景点?湖边几个 “最美的” 地标建筑都在我的镜头里了,难道这不是当地ZF应该修建的吗?其实,如果是自驾的旅友绕过这段路可以随便拍照,只是没有了那几个人造的前景装饰物罢了。<br><br><br><br><b>~ 诺门罕战役遗址陈列馆:</b></div><div><b><br></b>从满洲里去阿尔山的路上,天下起了大雨,途经诺门罕战役遗址便转进去看看,陈列馆修复后刚刚重新开馆,但很多建筑还在施工中。</div> <div><br></div><div>1939年5月11日,日军和伪满军队在黑龙江和外蒙古交界的哈勒欣河地区向蒙古边防军发动进攻。5月28日战斗扩大;7月苏军成立了以朱可夫为司令的第一集团军群,苏蒙军队增至5.7万人;8月20日晨苏蒙军发动反攻,24日苏军在正面74千米、纵深20千米的诺门罕地区围歼日军,至31日基本结束战斗。日本政府被迫签订《苏日停战协定》。<br><br>日本在诺门罕事件遭到了惨败,此后被迫放弃对苏强硬政策,而且在苏德战争中不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br><br>我知道这些武器并非当年的文物,但还是甘冒风雨拍几张照片,毕竟是男人嘛,见到兵器就想看看。</div> <div><br></div><div><b>~ 玫瑰峰景区:</b><br><br>到达阿尔山市区前,有一个路边景点 —— 玫瑰峰景区,所谓玫瑰峰,主要是花岗正长岩或红色砂岩构成,当地人称其为 “红石砬子”。玫瑰峰景区在外面拍照是不收费的。</div> <div><br></div><div>其实,这段公路沿途有许多观景台,方便游客停车观看。</div> <div><br></div><div><b>阿尔山:</b></div><div><b><br></b>阿尔山全称 “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 “热的圣水” 之意,位于内蒙古东北部,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辖4个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市区人口真的很少,城市也很小,但它是内蒙古自治区继满洲里、二连浩特之后的第三个边境口岸。</div> <div><br></div><div>阿尔山的火车站,这座东洋风格的低檐尖顶二层日式建筑,从1937年建成后未进行过改造。车站兼具瞭望和碉堡功能,面积只有675㎡,是全国最小的火车站。</div> <div><br></div><div>阿尔山旅游资源丰富,尤以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两座天池是景区的核心。<br><br><br>阿尔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出物落在喷火口周围形成一道环状围墙,多年积水而成。阿尔山天池海拔1332.3米,低于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和新疆天山天池,位居全国第三。</div> <div><br></div><div>驼峰岭天池由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是阿尔山7大天池群中面积最大、水位最深的天池,海拔1284米,略低于阿尔山天池。</div> <div><br></div><div>从阿尔山脚下,已开始出现明显的草原地貌。</div> <div><br></div><div><b>~ 阿尔山至海拉尔沿途风光:</b><br><br>从阿尔山出发,一路自驾过来,窗外的植被慢慢由森林转向草原,草原的天气变幻无常,刚刚还骄阳似火,忽然间暴雨狂风,时而白昼、时而黑夜。</div> <div><br></div><div>终于知道草原上并非总是风和日丽、蓝天白云,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的天、地、人之 “性情狂野”。<br><br><br><b><br>海拉尔:</b><br><br>海拉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草原东部,是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该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农耕文化、边境文化的碰撞、融汇与演进之地,使这座城市素有 “草原明珠” 之称。<br><br>成吉思汗广场是海拉尔的标志性建筑,虽然毛爷爷说他 “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毕竟横扫欧亚大陆荡气回肠,无人出其右。巨大的青铜雕像巍然矗立,仿佛在诉说着蒙古帝国的雄浑历史。</div> <div><br></div><div><b>~ 莫尔格勒河:</b><br><br>莫尔格勒河位于陈巴尔虎旗,距离海拉尔仅30多公里,号称 “天下第一曲水”。<br><br>“天下第一曲水” 源自老舍先生,1961年夏天,老舍与叶圣陶、梁思成等受邀访问呼伦贝尔盟,见莫尔格勒河像一条被风吹散的哈达,弯弯曲曲地铺在草原上,不禁赞叹道:这真是“天下第一曲水啊”!这一称呼后来广为流传,成为莫尔格勒河的代名词。</div> 走到这里,内蒙东部的行程结束了,接下来将回到吉林省,继续游走一些甚至是我耳熟能详、却素未谋面的地方。<div><br><div><br></div><div><b><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b><br><br><br>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回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r></b><br></div><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