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人生

萤火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天地间最深的道理,往往就藏在最平常的事物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记得《红楼梦》里那面风月宝鉴,道人千叮万嘱:只能照背面,不可照正面。正面是红粉佳人,背面是森森白骨。可世人多半像贾瑞,贪恋正面的幻影,最后丢了性命。年轻时觉得这是个荒唐故事,如今活到知命之年才明白,这面镜子其实一直悬在天地之间,每个人都在镜中照见自己。不到生死关头,我们往往不会醒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李商隐说:“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可在这红尘世界里,真能超脱爱憎、看清真假的人,实在少之又少。我在世上走了五十年,见过的事情,还真都像那面风月宝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有个老同学,曾经身居要职。那时候他家门前车水马龙,逢年过节,送礼的人排成长队。每次聚会,他都说:“清廉如水,明月照人。”私下却对亲近的人说:"这世上哪有什么清官,不过是有的人被发现了,有的人没被发现。"后来果然出事入狱。那些昔日巴结他的人,瞬间作鸟兽散。他在狱中写下忏悔:“我最大的错误,是迷失在权力和奉承中,忘了自己原本是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样的世情,古今都一样。白居易说得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真正的人品,需要时间考验;虚假的面具,终究会被岁月揭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去山里看望朋友。白雪覆盖着破旧的校舍,教室里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朋友正在教古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孩子们的读书声在山谷里回荡,特别清脆。课后聊天,才知道他在这里教书近二十年,教出了不少大学生。“没想过调到城里去吗?”我问。他笑了笑,指着墙上的地图说:“总得有人在这里,告诉孩子们山外还有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回来的路上,看着车窗外苍茫的群山,忽然想起《庄子》的话:“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在这个追求浮华的时代,能够安于清贫、坚守本心的人,才是真正看透了镜子两面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友情最是经不起考验。苏东坡写给弟弟的诗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聚散无常,能始终保持真心的人,实在太难得。我见过两个朋友,贫贱时相识,一起创业,成功后却因为利益疏远,最后对簿公堂。法庭上,一个人愤怒地说:“我把你当兄弟,你为什么这样对我?”另一个冷笑:“商场如战场,哪来的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情景,让人想起《史记》里张耳和陈余的故事。最初是刎颈之交,最后成了死对头。司马迁感叹说:穷困时信誓旦旦,生死相许;等到争夺权力时,却互相残杀。为什么从前那么真诚,后来却如此背叛?难道不是因为利益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家庭本该是最后的净土,但有时也难分真假。我表兄是个出名的孝子,老母亲在世时常回去看望。老人去世后,整理遗物时,发现她常用的一本老黄历,在那些他匆忙来去的日子里,页角总是被反复折叠又抚平。最让人心酸的是,在一些特别的日子旁边,细瘦的铅笔写着:“今日冬至,儿来,半晌即走。”、“中秋,来片刻,接电话三次”……表兄捧着那本缀满笔痕的黄历,眼泪直流:“我总以为把该做的都做了便是孝,却忘了母亲最需要的,是能静静说几句话的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古话云:“居孝廉父别居”,现在不也这样?多少号称孝子贤孙的人,父母在世时不好好奉养,死后却大办丧事,显示孝心。这就像只肯照镜子的正面,不敢看反面的骷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人间的爱情,也像镜中幻影。我认识一对夫妻,婚前写信说“愿作鸳鸯不羡仙”;结婚才三年,就互相摔东西、恶语相向。男人在外声称找到“真爱”,女人偷偷查账、转移财产。有天晚上吵架,男人摔碎了结婚时的镜子,碎片四溅中,两人突然看见当年合影还在碎玻璃里笑着,一时都愣住,然后掩面不语。镜子能摔碎,但镜中的假象,何曾真正破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学术界本该最求真,但浮夸之风越来越盛。有位前辈年轻时潜心学问,真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后来被名利诱惑,开始追逐热点,包装观点,成了媒体宠儿。有次喝酒后,他对我说:“我知道这些都是镜花水月,但人人都这样,我能怎么办?”这话里的无奈,何尝不是整个时代的悲哀?那些在学术界声名显赫的人,未必都在做真学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但人间并非全是黑暗。风月宝鉴的警示在于:反面虽然可怕,却是真相;正面虽然诱人,终是虚幻。如果世人能认清正反,知假而持真,希望就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我认识一位社区医生,行医近三十年,医术不是最高明,却最受居民爱戴。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真心”二字。不管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无论昼夜寒暑,有求必应。他说过一句话让我铭记至今:“病人来找我,不只是身上有病,心里也有苦。我多听一句,他们就好受一分。”这位医生没得过什么大奖,但诊室里挂满患者送的锦旗,其中一面写着“医者仁心”,在我看来,比什么认证都珍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十多年前那场大地震后,我在废墟中看到极致的苦难,也看到最纯粹的真情。人们不顾疲惫,彼此扶持,甚至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那一刻,身份地位的差异似乎暂时消失了,没人计较得失利害,只有人性最本真的光辉在闪耀。这种光辉,平时被各种虚饰掩盖,但在重大关头,总会破茧而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些年落马的官员,在位时哪个不是前呼后拥、风光无限?他们的报告哪个不是慷慨激昂、正气凛然?等到东窗事发,人们才恍然看见风月宝鉴反面的真相。与此同时,那些默默无闻的清廉之士,那些坚持原则而被边缘化的人,他们的价值才逐渐被认识。这个过程,就像把风月宝鉴从正面翻到反面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杜甫说:“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看透了世间虚妄,就知道真正的价值不在表面荣华,而在内心安宁。作为读书人,更应该有辨别真假的自觉。知识如果只用来粉饰表面、谋取私利,不过是为镜子的正面再添一层油彩;只有用知识揭示真相、追求真理,才是翻过镜子看反面的勇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与其沉迷镜花水月,不如直面真实——死亡让我们珍惜生命,苦难让我们同情他人,缺陷让我们追求进步。风月宝鉴的反面虽然可怕,但只有直面这种真实,我们才能真正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今年我刚满五十,头发早已花白,头顶也日渐稀疏。回头看走过的路,庆幸没有完全迷失在镜子的正面。偶尔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书房,仿佛看见那个跛足道人蹒跚而来,指着满架书目笑道:“这些文字,也是镜子,就看你怎么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世间多少悲剧,都是因为以假为真。但世间多少希望,也来自于有人敢于正视反面、拥抱真实。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责任——不做粉饰表面的匠人,而做揭示真相的镜工。虽然寂寞,但想到可能有人因为这面镜子而不迷失,这辈子也就没有白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窗外月色如水,室内灯影朦胧。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唯有真理,永恒长存。当每个人都敢于直视风月宝鉴的反面,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真实、更加清明。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努力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写下这些,不是想说教别人,只因为知道自己也曾多次照错镜面,贪恋幻象。如今人到中年,才开始明白真的价值。愿用余生,继续辨别真假、明辨是非,虽然做不到完美,但心向往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今年秋初,整理老家物品时,找到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镜。照人很模糊,只有背面刻的字还依稀可辨:“明心见性”。我擦了又擦,还是照不清楚。忽然明白:人生照镜,关键不在镜子亮不亮,而在敢不敢照它的背面。夜深人静,我独自拿起这面镜子,仿佛不是我在照镜,而是镜在照我。镜光清冷,像水一样流过时间,照见红尘世界,也照见心里最后一点真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