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市镇域内的寺庙庵堂

水乡人沈根发

<p class="ql-block">练市镇寺庙庵堂</p><p class="ql-block">一 寺</p><p class="ql-block">瑶山教寺 在凤凰桥西(今河滨花园小区)。唐贞观三年(629)建,初名逍遥寺。会昌三年(843)毁,咸通二年(861)重建,改为瑶山院。元末再毁,明洪武十年(1377)踵建,改瑶山教寺《明万历湖州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僧普济重修。道光二十年(1840)又修,清末毁。传说该寺最盛时期占地数十亩,寺屋200多间,其中客房数十间,可接待香客住宿,僧近百人。衰于清晚期,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所剩遗存俱毁废。现遗址被湖滨花园和湖盐公路所覆盖。</p><p class="ql-block">普贤寺 在镇东栅练溪河南侧,旧名期堂庵。唐咸通(860-873)中僧法振并建。明天顺二年(1458)僧道欢请敕重建。嘉靖间沙汰寺观嵇太史世臣佃为读书处,内有川南读书阁,茅鹿门、蔡白石常至寺内游玩。万历间僧行绶重修。朱国桢碑记,茅映集、米芾字书丹立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里人朱元彬(今朱家兜村人)妻沈氏捐修大殿,时有嵇左江诗并刻石。普贤寺在历史上时兴时衰,殿宇经阁连片,兴时僧达百余人。设玉皇殿、祖师殿、如来殿、天王殿、四大金刚殿、寿星殿、观音阁、诸天神殿、川南读书阁、戏台等。普贤寺先佛后道。至1937年时,尚有寺平房40余间,楼房10间,道士6、7名。抗战爆发,练市沦陷后,寺屋被日伪军拆去筑了碉堡,仅剩10余间废房。新中国建立后,废房被拆,移建公共设施。后在寺址建造了练市橡胶厂。2000年后,被开发为清和苑小区。</p><p class="ql-block">练市文殊禅寺 在古运河西隅,原定泉神庙庙基。2009年上半年,经乡贤多方呼吁,呈送报告,同年9月27日,被湖州市宗教局批准为佛教禅寺。始名普贤,继改文殊。里人钱宝法、沈志荣等人募集善款和乡贤捐资,至2010年已筹得善款50余万元,三圣殿、大雄宝殿先后落成。2010年5月22日,沪一善士捐赠善款50万元为寺内建僧舍9楼9底,并于同日举行奠基仪式。寺主持僧法号释兴宏。</p><p class="ql-block">荃步报恩寺 在荃步村,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号千步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千步护国报恩寺。明洪武初重建,清嘉庆年间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踵修,改荃步报恩禅寺。该寺规模大,各类佛殿齐全,建筑恢宏,历史悠久,殿前植有5人围抱的两棵银杏。清初,通琇国师曾任该寺住持。通琇(1614- 1675),俗称杨,号玉琳,毗陵(今江苏省江阴市)人。顺治十六年(1659)2月15日奉世祖(顺治)诏进京入万善殿焚修,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期间,顺治帝经常向通琇请教禅理。辛丑(1661)年春,通琇南还,居天目山狮子正宗寺。康熙十九年(1680)八月,通琇于江苏淮安慈云庵圆寂。时通琇被称“湖州报恩玉琳通琇禅师。”寺以僧显,报恩寺更是声名远播。坊间还有朱元璋曾在此寺避难、寺内曾有“吸水活穴”、“北水南流”等众多景观。部分寺院和古银杏毁于“文革”,夷为平地,建“红星大队(今荃步村)大礼堂”。20世纪90年代初,由里人汤姓信女和善男沈志荣发起,筹善资重修。时仅5间寺屋,供奉诸神。后香火渐旺,村民委以开发旅游景点为由,征地3亩,村部和一农家各赠地1亩,重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藏经阁等和各类辅房18间。</p><p class="ql-block">荃步报恩禅寺由湖州市宗教局批准为练市地区首家佛教寺院,并纳入规范建筑和规范管理。时委派释果得法师为住持。1999年11月8日,举行大雄宝殿佛像开光,仪式十分隆重,市、区宗教领导和镇长先后讲话,数十名僧人举行法会,江、浙、沪一些老板应邀祝贺,善男信女逾万。后释果得法师退休,隆寅法师任住持,至今有常住僧人6名。荃步报恩寺现总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观音殿、地藏殿、接待处、僧舍、王爷堂(神庙)等。寺外有朱元璋石像、报恩碑、仿古戏台、凉亭等胜景。该寺平时香火不断,香客除本地之外,还有江浙沪善男信女。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更甚。报恩禅寺还有“烧头香”习俗,即在大年三十夜新年来临,烧头香化钱数3--5千元不等,二香三香酌减。</p><p class="ql-block">聚福禅寺 在大虹桥村。建于何代不详。据传,吴越间(907-960)属全国“三觉半”(皇觉寺、正觉寺、灵隐寺算半觉)之一觉。时有天王、六雄、三圣、文殊、普贤、地藏等殿,藏经楼、钟鼓楼、禅堂等建筑。明代毁。民国初年由寺东郑氏族人建,“文革”间又毁。1996年由里人筹资重建,主殿、左右侧殿,另有偏殿及辅房10多间。供有观音、猛将、小老爷等10多尊菩萨。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抬着菩萨出会,逢年过节村人进香朝拜。</p><p class="ql-block">正觉寺 在车塔自然村。始建年代不详。庙房3间两披,设有诸神像。“文革”初期毁。址建粮食加工厂。后厂废屋倒。2008年6月,民间集资17万元,在原址按旧庙重建3间两披,塑有观音等数尊菩萨,平时香火不断,逢年过节里人俱备礼品祭之。</p><p class="ql-block">妙严寺 在妙严塘桥(今名化坛桥,杨树河村西侧)东堍。始建于宋嘉熙(1237--1240)年间,扩建于宝祐丁巳(1257)和元至正(1271--1294)年间。先后增建前后殿、圆通殿、毗庐千佛阁、方丈殿、僧堂、钟楼等。住持僧先后有道安、如来、如渭、明伦等。时是一座“重重遂宇,广博殊丽”的佛教寺院。书法大家赵孟頫曾临该寺,书《湖州妙严寺记》并刻碑。其碑帖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湖州妙严寺记》称:“妙严寺本名东际,距离吴兴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今凌家堰村徐林渡桥),东接乌戍(乌镇),南对涵山(含山),西傍洪泽,北临洪城(今南浔镇前洪村洪城自然村)”……。妙严寺毁年无考。今东际庙正在复建中。</p> <p class="ql-block">二 庙</p><p class="ql-block">杜家庙 在新华村马河里。始建年不详,清嘉庆五年(1800)修,咸丰三年(1853)重修。毁年无考。现庙系民间筹资重建,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设土地、财神、四大金刚、老爷、观音、马鸣王及诸神、佛塑像。</p><p class="ql-block">永定庙 在新丰村。废庙重建,6间平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于1998年。塑有诸像:观音、王母、蚕花娘娘、太均、地藏、总管菩萨偕夫人、土主菩萨偕夫人、水火土3神、文昌菩萨及佚名老爷和佣人10余尊。该庙除平时进香外,设有多种庙会: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六月二十五日为土主菩萨生日;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菩萨生日;清明节为蚕花娘娘生日,正月为总管菩萨生日。每逢这些日子,村人以各种不同形式举行庙会。</p><p class="ql-block">永昌庙 在新丰村,系废庙重建。1999年由里人筹资建造,庙房4间,130平方米。供有观音、太均、地藏、李将军、判官、龙女、总管偕夫人、土主偕夫人诸菩萨。设农历二月初二土主、农历七月初四总管和农历二月十九观音生日等会。届时村人汇聚庙内进香朝拜。</p><p class="ql-block">圣堂庙 址在新丰村,系废庙重建。2003年由里人筹善款所建,占地120平方米,内供观音、猛将、土地、总管偕夫人5尊菩萨,逢庙会进香念佛朝拜。</p><p class="ql-block">屠泽庙 (今名屠泽禅院)在练南村。水北自然村(旧名屠村)。旧时祀吴宛陵候诸葛瑾、东晋太史屠馀为土地神,时称葛屠祠。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添祀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真宗(赵恒)像。宋末金兵犯境,被焚毁,殿宇随毁。南宋景定(1260-1264)年间里人沈元一撰文嵌壁,后壁毁词缺。元至正七年(1347)大修,时家至户到,富者施材,贫则捐力,里人沈恭道展拓故基。僧·元泽撰记勒石,即《元释元泽屠村土地庙碑记》。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再修。道光十七年(1837),里人杨殿升等又把庙修缮一新,并由无名氏撰记立碑。屠泽庙历代香火旺盛,至民国年间趋衰。新中国建立后,庙废,改建为长港茧站。2006年由里人50余户捐资,多则万余、少则数百,共20余万元,在原址旁重建屠泽庙,屋3大间,重塑观音、太均、财神、猛将、总管、利市、三东圣王、土主、蚕王天子等28尊菩萨。2007年4月诸佛、神开光,其时举行隆重仪式,菩萨出会,戏剧酬神,数千善男信女毕集,进香朝拜。平时农历初一、十五进香。农历二月初二庙会。庙祝为里人阿林。</p><p class="ql-block">杨家浜庙 在朱家埭村。始建年无考,“文革”期间毁。2002年建庙屋2间,塑有5尊菩萨。逢年过节村人进香朝拜。</p><p class="ql-block">哑子梅庙 在中心村竹叶兜,朝东3间。该庙建于清末,内设总管菩萨等诸神,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隆重庙会。20世纪50年代末因造九里桥机埠被拆。1993年重建该庙,但易址至竹叶兜自然村村东,现庙内设观音菩萨、总管菩萨、猛将、田公地母等7尊神像。</p><p class="ql-block">荻塔庙 在金塔村荻塔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庙房22间,以供土主菩萨及其它诸神。该庙所辖土主信士甚众,农历二月初二是土主菩萨生日,其时四面八方香客俱来祭祀朝拜,打唱、演戏热闹异常。平时,朝拜者虽不多,但也络绎不绝。该庙毁于1970年“文革”运动,并在该址建造了大队大礼堂。1999年,由荻塔自然村信士发起,募资、重新塑了一批菩萨,并将大礼堂据为庙堂,存放土主等诸神,供四时朝拜祭祀。除恢复土主生日外,又定于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荻塔庙会。现两个会日来众达千余人,念佛拜忏,香火十分旺盛。</p><p class="ql-block">悦鸿庙 在悦新村张家兜自然村,始建于清代,占地600平方米,庙屋20余间,设观音等菩萨30余尊,香火旺盛。1940年被日军烧毁。2004年,由里人善男信女募捐,在原址占地150平方米,建庙屋5间,塑观音等诸菩萨数尊,逢年过节进香朝拜。</p><p class="ql-block">吴王庙 在庄家村境内。始建于明中期,正殿3间,殿东3间楼房,楼上为僧人宿舍,楼下为厨房。大殿西侧为河流。正殿后为3开间宽大方天井,天井后为3间后殿。前后殿俱供各类菩萨。大殿西侧墙上画有十殿阎王。吴王庙最兴时有僧人30余名。新中国建立后前殿把菩萨清除后作为小学用房。“文革”期间殿房、菩萨俱毁。1997年民间集资万余元,建庙房3间,塑菩萨一批。1999年一场大火庙房菩萨俱毁。2001年由里人陆忠明等民间筹资又新建庙房3间,后又仿旧时扩增3间、厢房2间,并在庙前建戏台1座,总共化资8万元左右。现庙内塑土主菩萨偕夫人、元帅、总管、太均、马面王、观音、阎王、判官、媒婆等菩萨10余尊。设农历二月十二为土主菩萨生日,届时请乐人打唱,剧团演戏,搭香塔,里人念佛朝拜,十分热闹。</p><p class="ql-block">南堡庙 在严家圩村新施家桥东堍南侧。系该村土主庙,始建年代无考。原址为2进6间庙房。内塑土主、观音、太君3尊菩萨及其它诸神。1957年毁。1995年,由里人募得善资18万元在原址重建,分两期施工,现有建筑2进6间外加3间厢房,塑土主、观音、太君及诸神19尊。设农历二月十九、九月初九分别为观音和土主菩萨生日,届时俱举行隆重庙会。</p><p class="ql-block">章家渡总管庙 在严家圩村章家堰章家渡口。始建期不详,庙堂为3间2披,内设总管、猛将、太君3尊菩萨。毁于“文革”。现又重建,设农历九月初九为土主菩萨庙会。</p><p class="ql-block">湘溪庙 坐落于蔡家桥村内蒋家村东侧。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占地面积610平方米。历史上香火一直旺盛,每逢农历十月十二举行庙会,搭台唱戏(一般连演3天3夜)。不仅本村民众集聚,邻村佛门信徒也纷至沓来,香烛高烧,许愿跪拜,甚为热闹。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破除迷信活动的不断深入,庙会逐渐衰败。“文革”期间,此风已销声匿迹,庙宇被拆,改建了红建大队大礼堂。1995年9月28日,民众自发筹募善款,在原址重建庙堂,庙址占地约600平方米。竣工至今,庙会之风重开。2009年民间祭祀活动与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活动已无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定泉庙 又名七总管庙,在庄家村定泉桥(已废)西侧,建于明代,时有庙室10多间,响云台(戏台)1座。庙内张仙殿系道光七年(1827)加建。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咸丰十年(1860)定泉庙和响云台等被毁。清末期间定泉庙又建,同时建戏台1座。抗战前夕尚有僧人2名。抗战期间部分庙房被毁。新中国建立后改庙房为练市区供销社仓房。1988年河道拓宽又部分被毁,后夷为平地。20世纪90年代初,定泉庙恢复。2009年在此建造文殊禅寺,定泉庙并存该址。</p><p class="ql-block">施家庙 原名西林禅院,在朱家兜村施家村(旧名“书街”,明茅坤私家刻书成街而名)东侧。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里人朱元彬妻沈氏舍地并建殿宇,设社神及金元总管菩萨。其时设前后殿,规模较大,毁于“大跃进”时代。唯遗1尊明代力士造像及1对青石狮一在地下,一在地面,已严重毁损。1996年10月,由民间筹资6万元在原址重建施家庙,占地360平方米,朝南庙房4间,朝西辅房3间,四周围墙。内请菩萨20尊,为观音、玉帝、猛将、金元总管老爷等。每年会日5—6次,分清明前夕、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七月十五、冬至前和春节前分别举行,届时善男信女云集,甚为热闹。</p><p class="ql-block">高王庙 在朱家兜村庙头自然村。始建期不详,前殿于1965年拆,砖木造学校,大殿于1971年8月拆,建造学校,后重建于1998年4月。时有里人集资4万余元,在原址建庙房3间,炊房1间,总占地面积230平方米。殿内塑有观音、地藏、土主总管、猛将等9尊菩萨。每年佛事活动4--5次,分别为土主生日(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清明前、农历七月十五日、冬至前和春节前,其时数百人进香朝拜,异常热闹。</p><p class="ql-block">小虹桥庙 在朱家兜村小虹桥自然村。始建年无考。新中国建立后改庙为校。后成危房被拆。2003年春天,由里人筹善款2万元重建,占地100平方米,庙内塑老爷、猛将等菩萨6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与冬至前集会。</p><p class="ql-block">羊墟庙 (俗称羊开庙)在钟家墩村羊墟庙自然村。据传建于南宋期间。时兴时衰,至抗战后逐渐衰败。“文革”期间众神像被毁,庙房改建为“荃西供销社”。20世纪90年代末,供销社撤销。时有善男信女重塑神像进行小规模祀神。2005年,又由里人筹资5万元,按庙宇格式重新修建,设3进3殿及厢偏房,塑如来、观音、地藏、药师、土地等诸佛及神像54尊。平时偶有香客,择定的佛、神会日异常热闹。如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为土地菩萨生日,其时庙会祭祀活动仪程分2天完成,配合演戏日夜场3—4场,香客、观者毕集,最盛时逾万。周忠明、茹阿云兼庙祝。</p><p class="ql-block">东城庙 在慈姑桥村冷水桥至夏家兜间。该庙建于清代,占地3.5亩,有正、偏殿,设诸神像,庙前有古戏台1座,庙会及逢年过节演戏。1958年至1966年从局部拆除直至夷为平地。1999年,有里人募得善款20余万元,在原址重建东城庙,占地1.5亩,庙房前殿3间,后殿3间,殿内塑菩萨多尊。逢时过节,周边百姓俱至庙内进香朝拜。</p><p class="ql-block">白沙庙 在李家兜村姚安兜自然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毁于20世纪70年代初。2004年由里人筹资7万元在原址重建,该庙现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庙房9间,塑观音、财神、猛将、老爷等菩萨。每逢清明、农历七月初三、冬至和春节举行较隆重的庙会。</p><p class="ql-block">徐林渡庙 在凌家堰村徐林渡桥西侧(地属凌家堰村)。建于清晚期,前后殿和厢房共12间,前后殿间有一大院子,总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前殿设老爷﹑猛将等菩萨,后殿设如来﹑弥勒﹑观音﹑地藏﹑太均﹑十八罗汉诸佛﹑神30多尊。常居和尚8名左右,香火一直旺盛。新中国建立后佛事渐衰,其中2名和尚返俗入赘江苏省七都镇农家。“文革”期间庙拆佛毁。</p><p class="ql-block">1996年,当地信徒筹集善资近40万元,分两期重建徐林渡庙,于翌年竣工,庙房10间,重塑老爷﹑猛将﹑观音等诸神20余尊,有一和尚常年管理。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信徒自发前往敬香拜忏。</p><p class="ql-block">西经园庙 在凌家堰村许家埭自然村。原规模不大,始建年无考,毁于新中国建立前夕。2006年,由里人筹资5万元重建,庙房3间,塑观音、老爷、王爷、猛将等菩萨。农历二月初七为老爷生日,2006年届时演戏酬神3天3夜,后每年演戏2天2夜,进香念佛,村民聚餐,热闹异常。</p><p class="ql-block">赵塔庙 在杨树河村。建于清朝年间,前后正、偏殿及厢房共16间,中间大天井,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供有观音、王爷、猛将等数十尊菩萨。“文革”期间毁。1995年于原址重建,庙房5间,占地150平方米,塑有观音、王爷、猛将、弥勒等神像18尊。每逢菩萨生日,村民毕集酬神。平时也有少量信士进庙祀之。</p><p class="ql-block">松亭庙 在松亭村松亭自然村。始建年月不详。3开间2进深,前有总管堂,堂供“总管老爷”菩萨,旧时香火较盛。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 “大跃进”时代。1999年,有里人季文其、王爱姑等人募集善款2万元左右,在原址重建3间排屋小庙一座,仍名“松亭庙”。</p><p class="ql-block">万庄庙 在松亭村陈家浜自然村,规模不大,始建年代失考。毁于“文革”。2004年重建,2间平房(旧房改建),置一佚名菩萨。</p><p class="ql-block">召林庙 在召林村南召林自然村,始建时代不详,庙前后两埭,前埭是3间2个披,后埭也是3间2个披。前后埭间有个方形天井。1962年,后埭房屋被拆,移建小学校舍。前埭先作为礼堂,后在1980年拆移至原种籽场建为礼堂。2001年,有里人募捐在原址重建两间平房为召林庙。</p><p class="ql-block">洪甫庙 址在洪福村洪甫自然村。初建于明代。因庙门朝北,故称“朝北洪甫庙”。洪甫庙规模较大,香火颇盛,延至新中国建立后,改建为学校。1957年大殿被拆,扩建教室,为“洪塘中心小学”。时只遗大门处庙宇一隅,后在“文革”中全部被毁,并扩建为校舍。1985年学校易地合并,由数名老妇募捐装了几尊菩萨供拜,并逐年修缮扩大。2000年,由里人募善款5万元,于原址重建洪甫庙大殿,至今香火较盛。</p><p class="ql-block">沙村庙 在洪福村北沙村自然村。约建于清康熙初年,占地5—6亩,正、偏各殿齐全,四周围墙,庙门朝南,前河右塘,左南古樟2人合抱,围墙内2棵百龄翠松。至新中国建立时,尚有一曾姓方丈持庙,香火极旺。后庙、树等被毁于“文革”。始于2000年,当地村民聚集庙基烧香,2005年,里人集资2.5万元于原址重建庙宇2间,塑了几尊菩萨,以供佛门信徒诵经叩拜。</p><p class="ql-block">玉西桥庙 在姚庄村。始建年无考。占地1亩,3间2披,后3间披,设菩萨“金老爷”(相传与顾家塘桥庙内金老爷为兄弟)。也“出会”,但在夜间出行。1952年菩萨毁。1963年庙屋拆除,造姚庄大墙门小学10间。2004年,有里人蒋富财倡募善款,重建1间五路小屋,塑1尊菩萨。大年初一里人进庙朝拜,平时偶有信女烧香参拜。</p><p class="ql-block">古山庙 在施浩村古山自然村。该庙初建于唐,为李卫公庙。以卫公曾辅公祐(古时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室)于山有功,邑人德之,岁春秋二仲月至祭。时有唐吴道石碑存庙,后废。明塑索靖明王(土地神)以祀,嘉靖间(1522-1566)道人杨惟明重修,崇祯元年(1628)都宪唐世济舍藏经全部创阁藏之,并撰有《藏经阁记》(已毁)。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索靖明王殿,同治十年(1871),里人徐天爵捐助戏台基地1亩6分。时有10尊大佛。历代文人雅士留下咏庙诗多首(详见《丛录篇》)。“文革”期间被拆,仅存汉白石“索靖明王碑”一块,高1米有余。时改建仁农大队礼堂。1985年改生产队养蚕室,隅置菩萨,偶有信妇进香。1988年,由数名信女发起募捐,并重建,名“古山庙”,庙房朝南5间,朝东、西各两间,大门左右两间,塑大小佛像10多尊,逢年过节村人进香朝拜。</p><p class="ql-block">横塘庙 在横塘村横塘桥畔。约建于清后期,4间庙房,约400平方米,内塑“王老爷”菩萨,香火较旺,每年都举行庙会。“文革”间庙毁,砖木用于建校。庙基尚存古柏一株,杆直径1米多,但树主干已枯死,惟少量新枝而已。2005年民间集资,在原址重建该庙,庙房5间,塑有10多个诸神像,时有信徒入拜并进香。</p><p class="ql-block">丰登庙 在丰登村,建于清代,5间庙房,12米进深。置观音、总管菩萨等诸神。“文革“期间毁,砖木移建大队礼堂。后在庙基建造小学,9路进深6间。学校撤后,遭火焚。继由里人筹资2万元,修复后仍名丰登庙。设观音等大菩萨4尊,小菩萨10多尊。逢年过节村人毕集祀之。</p><p class="ql-block">忻渭庙 在新会村忻渭自然村。该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约350平方米,至新中国建立前,佛事一直较旺,“文革”初期,夷为平地。2008年,民间筹集善资,在原址重建庙房6间,塑有神像。每逢初一月半(农历十五),善男信女进香朝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堡庙 在西堡村境内,庙祀张王为土地神。清嘉庆三年(1798)建,同治八年(1869)修,光绪七年(1881)重修,民国12年(1923)庙后重建观音堂,闻思阁。其时设正、后、偏殿10多间,置菩萨数十尊,一直香火、庙会较旺,春节尤甚。“文革”期间毁。现由民间集资重建庙房4间,塑菩萨15尊,每年一次庙会,搭香塔朝拜,并请民间剧团演戏酬神。2010年庙会演戏4天4夜,戏资均由老板们支付。</p><p class="ql-block">北堡庙 在北堡村境口,秀才桥以北,建于清早期。分前后殿、中间大天井、两边厢房、偏房等共10多间,500余平方米。庙内有如来、弥勒、观音、王爷,如山大帝、地藏王、太均、十八罗汉等菩萨40多尊。该庙历来香火旺盛,春节期间更为热闹,家家户户都挑着鱼肉进庙跪拜菩萨,以佑平安。据传,该庙未建前,址前河面氽来一木结构菩萨,风吹雨打,菩萨滞留不动,村民称奇,认为此菩萨佛根天意植此,因此纷纷捐善资,做义工兴建此庙。该庙于“文革”间夷为平地。2004年,村民捐款献物,在原址鼎力重建此庙,设正、偏殿和厢、炊房共8间,塑菩萨多尊。庙成后,每年请荃步报恩寺僧人前来诵经拜佛。2008年,全村每户出资百元,举行盛大庙会。演戏打唱,诵经拜佛,菩萨“坐”车,全村巡游。一老板捐资3万元,搭建了3座高大的香塔。其时请厨师烧菜,村民聚餐一天。</p><p class="ql-block">杨堡庙 址在洪福村杨堡塘桥附近。初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规模及毁年无考。今无复建。</p><p class="ql-block">大木桥总管庙 址在严家圩村里仁桥西堍北侧,始建时间不详。原有庙屋3间两厢房。内塑总管、猛将和太君3神像。1967年毁,改建星星大队大礼堂。</p><p class="ql-block">寺前庙 址在柳堡村寺前自然村东北,始建年无考。3间正殿,大天井,后3间,总面积达400平方米。殿内塑诸神像。1945年由村民集资增塑地藏菩萨。平时香火不断,每逢过节更甚。1962年被拆,庙基改桑地。现被高速公路所覆盖。</p><p class="ql-block">田庄桥庙 址在松亭村东源自然村,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内设马面王菩萨。庙建何朝无考,毁于“文革”。</p><p class="ql-block">张王庙 址在车塔村。始建年代无考。共8间庙殿和两个披,内供弥勒佛﹑观音﹑马鸣王﹑土地﹑太保等菩萨。其时声名远播,香火旺盛。1964年毁。1970年复耕植桑。 </p><p class="ql-block">朱泾庙 址在姚庄村朱泾桥北堍。始建何时失考。建筑3间1披,正中设有三老爷、四老爷、五老爷和猛将菩萨,两边是四大金刚。每逢农历八月十三日,村民抬着3尊“老爷”“出会”,并演戏酬神。“文革”期间菩萨毁,庙堂改为学校。</p><p class="ql-block">顾家堂桥庙 址在姚庄村顾家塘桥北。占地2亩,庙内设有猛将和金老爷。农历八月举行庙会,抬着菩萨敲锣打鼓逐村游行,谓“出会”。抗战期间被日军烧毁,抗战胜利后重建,仅1间半房子。20世纪80年代初,址建粮食加工厂。</p><p class="ql-block">南瑶庙 址在练市镇民安村,建期不详,时有庙房6间,菩萨10尊。1968年拆除,建大队大礼堂。</p><p class="ql-block">东瑶庙 址在姚庄村东姚里,始建期不详。原有庙屋2间2披,置有菩萨“七老爷”,每年举行庙会并“出会”。1963年拆除,建姚庄大墙门小学。无复建。</p><p class="ql-block">达井庙 址在达井村大庙头。始建于清代,庙房10间,约360平方米,内塑观音、地藏、十八罗汉等诸菩萨。旧时活动频繁,定期有庙会,周边百姓俱进庙烧香拜佛。新中国建立后菩萨毁,“文革”间庙屋被拆,砖木被移建学校和大队部。无复建。</p><p class="ql-block">打子庙 址在农兴村庙浜自然村。始建年不详,毁于1956年。今无复建。</p><p class="ql-block">俞奥庙 址在农兴村童家村自然村,始建很早,有一3人合抱银杏。庙、古银杏于1957年毁,无复建。</p><p class="ql-block">东堡庙 址在东堡村西南。该庙建于民国元年(1922),为里人沈文楷(吴兴县议会会员)资建。其时规模很大,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大小房屋30多间,大小菩萨100余尊,有释迦牟尼、玉帝、天兵天将、观音菩萨等。其时香火旺盛,庙会隆重,每当一年一度的庙会演戏时,观众逾万。该庙毁于新中国建立前后。20世纪80年代初,庙址上建造了水口公社砖瓦厂。</p><p class="ql-block">徐洪土地庙 址在练市镇花林村徐洪自然村。清早期建,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庙祀昭福明王为土地神。废年不详。</p><p class="ql-block">水口庙 址在水口村创业桥(旧名姥溪谢桥)西堍约百米处。其址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平地。东西两侧小河上各建有1座长约10米石桥。庙建于元末明初之际。设正、后、偏殿3间及厢房。庙四周建围墙。前殿供奉武圣关帝,号“关帝殿”,后殿供其他诸神。院内紫藤翠柏,名花异草,四时香火旺盛。每年还有大型祭祀活动,场面壮观,经久不衰。</p><p class="ql-block">该庙建时有一传说:水口施姓为名门望族,历代官宦辈出。施氏先祖为光耀门庭,选址半岛状空地建一祠堂,与“半岛”隔河相望的西邻建一庙宇。正当兴建之际,来了一云游者,称测字﹑算命﹑风水无不灵验,施家就延请他择址。云游者审视一番说:神灵为尊,宗祠次之,宜建庙于东,祖祠于西,才神﹑人双佑,子孙永昌,科举有望。施家遂取云游者之言,庙东祠西建之。然如此构建后,施家再无高人出现,因施家被神址所镇住。原来,这位云游者即后为大明王朝开国元勋刘基(伯温)。时元末群雄纷争,朱元璋剪异立尊已成定局,而刘伯温怕一些风水宝地有碍朱家王朝的建立,故云游民间,寻访并破除一些风水地之障,以固朱家王朝。</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初期,在破除迷信活动中,水口庙内菩萨被投入河中,庙房被改建为水口乡中心小学。1971年,小学搬迁,庙房又让于水口供销社,时成为商贸繁华之地。</p><p class="ql-block">花林庙 址在花林村大环桥东侧。该庙建于清后期,坐北朝南,前殿6间,后殿3间,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正殿供有观世音、如来和地藏菩萨,西殿供有蚕花娘娘和土地菩萨,东殿是总管老爷和猛将菩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庙会,信徒进香朝拜。春节前夕,家家户户挑鱼担肉备香烛祭祀。正月初,戏班子在庙前酬神演戏,观者如潮。新中国建立后,庙被夷为平地。无复建。</p> <p class="ql-block">三 庵</p><p class="ql-block">双桂庵 址在镇东栅嵇司徒祠侧,清咸丰年间废。</p><p class="ql-block">大慈庵(慈也作士) 址在镇东栅跨塘桥南,明万历年间浔州守嵇相琦舍地建造。废年无考。</p><p class="ql-block">新 庵 址在铁店弄西侧,建、废年无考。</p><p class="ql-block">双槐庵 址在南陌迎禧桥侧,俗称南观音堂(镇东原电工厂南),建、废年均无考。</p><p class="ql-block">寂照庵 址在徐洪村(今花林村徐洪自然村),建、废年均无考。</p><p class="ql-block">直指庵 址在杨堡村(今洪福村),据《乌青文献》载,相传唐尉迟敬德衣甲葬于此。建、废年均无考。</p><p class="ql-block">沙村庵 址在沙村(今洪福村沙村自然村),建、废年均无考。</p><p class="ql-block">莲墩庵 址在莲墩(今莲墩村),建、废年均无考。</p><p class="ql-block">宝华庵 址在练溪河西南约2里的地方。建、废年均无考。</p><p class="ql-block">云中庵 在水口村安固塘桥北堍,始建于清道光末年,为村邑乡民捐资兴建。正殿3间,两侧为偏殿及厢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时香火鼎盛,乡民四时奉祭。因该址地处嘉兴湖州水道中枢,抗战期间屡遭日寇侵扰,香火渐衰。后因年久失修,蚁蛀虫蚀,行将倾倒。在“文革”初期大破“四旧”时被拆,改建为供销社下伸店。今复建,有房屋3间,置诸菩萨10多尊。</p><p class="ql-block">秀灵庵 在莲墩村长洪自然村。始建于明代,时由长洪村、周边的沈家角、洋河滩、孔福头等自然村村民表演走马灯、船拳、踏筏船等筹集善资所建。占地1亩,庵房300平方米左右。抗战胜利后,有沈家角自然村村民阿六独资重建。1957年毁,材料用于建李家石桥和机埠。1995年民间集资8万余元重建,占地100平方米,庵房3间。该庵原为尼姑庵,现仍沿用庵名,而实质已成为庙,内设各路神像,每年逢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七月十三、九月十九等日子举行具有一定规模的祀神活动。</p><p class="ql-block">长生庵 在莲墩村莲墩自然村。始建于宋代,占地2亩。明代香火最盛,后渐衰。抗战时,练市普贤寺遭日军破坏时,曾有4至5名尼姑避入该庵。同时将多尊菩萨移藏庵内。1957年毁,材料建李家石桥和机埠。1997年,由里人筹资8万余元重建,占地6分,建庵房4间。年祀神等大型活动10次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 堂</p><p class="ql-block">洪圣堂 在新华村东外沙自然村。始建年代无考。现庙有中、东、西殿,系民间筹资重建,总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中殿设大老爷、小老爷、猛将菩萨;东殿设观音、圣帝、三官菩萨;西殿设田公、田母、马鸣王菩萨。</p><p class="ql-block">圣 堂 在新华村斜桥头,始建年不详,“文革”期间毁。民间筹资重建。现堂建筑60平方米,内塑观音、圣帝、老爷、田公田母、三官、马鸣王等菩萨。</p><p class="ql-block">洪圣堂(又名宝庆寺) 址在朱家埭村。曾有4埭厅屋,内有众多菩萨,建期无考。1979年毁,无复建。</p><p class="ql-block">施南圣堂 在朱家埭村。2007年建,堂屋2间,内塑观音、圣帝、总管、猛将、财神、马鸣王6尊菩萨。逢年过节里人进香念佛祀神。</p><p class="ql-block">乌家桥圣堂 在朱家埭村。始建年无考,毁于“文革”,2002年重建,庙屋2间,内塑菩萨5尊。当地村民每逢年、节进香朝拜。</p><p class="ql-block">汇圣堂 在朱家埭村。重建于2004年,堂屋1间,设有菩萨数尊,农历初一、十五信女进香祀之。</p><p class="ql-block">太尉堂 在建新村。初建于清代,3间正殿,3间偏殿,中间院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内供观音、总管、老爷等几十尊菩萨,香火较盛。毁于“文革”。1985年,由民间筹集善资,在旧址旁重建,堂屋3间,塑有太尉、玉帝、观音、总管、猛将、土地等16尊菩萨。现每年定期酬神活动6次,平时偶有信女入堂进香拜佛。</p><p class="ql-block">观音堂 在中心村桥头自然村。该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一个叫“财神师太”筹资所建。朝南3间大殿为观音殿,内设观音和弥勒菩萨;朝东3间为罗汉殿,设十八罗汉;朝西3间为厢房。四周围墙。“文革”期间菩萨俱毁,庙房拆建为供销社。</p><p class="ql-block">蒋圣堂 在中心村白果树自然村,朝南为观音大殿,塑以观音为主及其它诸神,朝东朝西各有3偏殿。建于清雍正年间。“文革”期间毁神像改为学校。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迁址,堂复。2001年土地整治,移址白果树自然村后。现有前后各3间庙房,重塑观音、圣帝、总管、童男童女等7尊菩萨。农历二月初二拜圣帝忏,二月十九,拜观音忏,七月初七为总管菩萨举行庙会。</p><p class="ql-block">太均堂(又名姚家堂) 在李家兜村落水兜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68年12月拆造建学校,1992年在原址重建。时有里人李红度等人先后筹得善款40万元,建前后、左右各类殿、房34间。堂内设太均、观音、千手观音、玉皇大帝、东狱大帝、王母、地母、马鸣王、猛将、员外、公主、小姐等菩萨。江苏苏州市信男许氏资塑西方大佛等4尊菩萨落户该堂。该堂平时香火较旺,多个敬佛酬神日必请戏班演剧、乐人打唱。</p><p class="ql-block">太均总管堂 址在严家圩村铁店兜自然村。曾有前殿3间、两个披。殿前条石驳岸,岸建廊屋,背河置木质靠椅,店内供有大小诸神近百尊。但殿后多少堂房、建于何代均失考。1951年春,前殿为供销社用房,1954年,殿堂屋建仁北完小。20世纪末,完小并入镇小学,校舍空闲。2010年上半年,里人合议并筹善资4万元,于同年7月在部分校舍内塑、雕总管、猛将、李王、财神、蚕王天子、弥勒佛、韦驮、小公子等诸神15尊。堂会日以先堂农历正月十八和七月初七为继。</p><p class="ql-block">顺利侯(一名真武馆,俗称六总管堂) 址在北栅凤凰桥西堍。建期不详。抗战前,尚有庙宇20余间,和尚2名,练市沦陷间毁。现址已为凤凰小区。</p><p class="ql-block">三官殿 址在练溪河中段南侧,清康熙年间僧诚心募修,明末清初址在河北,乾隆二十八年(1763)移址市河南重建,后废年代不详。</p><p class="ql-block">练溪祠祀</p><p class="ql-block"> 据《练溪文献》《风俗》记载,旧时婚礼次日(二朝),舅、姑带领新娘在男家家庙谒祖,称“参祠”。三日(三朝)祭灶上彩幡,称“上幡参灶”。三朝或十二朝或二十四朝无定期,女家备牲醴到婿家祀灶,称“望朝”。祭礼,士大夫祭高曾祖祢四亲,明清时期只祭三代,按照履历及封典祭祀。唐开元中(731—741),皇上勅令十月朔为阴祀之日(农历十月初一)。古代祀祭分为灶祭、土地祭、五祀祭、 里社祭。</p><p class="ql-block"> 神道主要诞辰祠祀 农历正月初一,元始天尊诞辰。正月初五日,斋五路财神。正月初九,玉皇圣诞。天官,能赐福,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二月十五日,道德天尊诞辰。夏至日,灵宝天尊诞辰。地官,能豁罪,诞生于七月十五。水官,能解厄,诞生于十月十五日。</p><p class="ql-block"> 年节前,斋财神、利市、土地神 从明代开始,信神斋神活动在练市镇境流传至今。据《练溪文献》记载:二月三日为帝君(文昌帝君)诞辰日,绅士毕集。明沈汝文(正德约1506年后岁贡,曾任江西永新训导,居溪东)在学时,曾与嵇川南、施琏川和庠友(庠生学友)嵇长年、草坡杨时相、石岩等相邀在文昌祠祭祀。按年龄长幼,备齐三牲五腥,整洁衣冠,轮流洒酒在神前谒拜。而后长者在前,幼者在后,分主宾同洽共饮,礼相互让,其可谓一大美举。后川南、琏川二人都荣登科第做官(《连云文昌祭约序》)。</p><p class="ql-block">《祭约序》:从明至今凡乡人男子肇事违犯者,除妇人女子,都要集体到普贤寺或东狱行祠斋戒匍匐稽首跪拜,信白莲教的人禁止入内。</p><p class="ql-block"> 据《练溪文献》明代施儒《创建宋状元赵公祠堂义疏》载:在赵状元故宅后,小溪北岸,原祠废址创建赵公祠堂,设遗像,并设义塾、斋房、沐浴之所等,派人守护,到时祠祀。</p><p class="ql-block"> 另明代凌云《杨氏祠堂记略》载:本乡宋季魁杨万一,卸任归故乡逝世后,乡人缅怀其贤能,建祠祭祀。</p><p class="ql-block"> 自明清至今,练市百姓斋神祠祀主要有如下几种:</p><p class="ql-block">婚 嫁 上头,旧时男女婚嫁,必上头斋神。《练溪文献》记载:命赞礼视之蒸糕,以馈亲邻,谓上头糕;至亲以粉粢团为赠,谓之上头团子;鼓乐以祷神。拜堂,“升堂交拜,俗谓之拜天地”,参拜天地神灵。</p><p class="ql-block"> 春秋修庙 农历清明和十月为期,修筑庙宇嗣后斋神;“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多则出赘”,分家、招赘都祭拜顺风利市。</p><p class="ql-block">民间祭礼活动</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拜中堂祀土地神,谓之开门土地,放爆竹,谓之开门爆;接灶神。</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五为路头神诞,为争先拜利市必早起迎接,接五路利市,接五路财神。</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灯市,扎龙、狮、象、马等灯,束薪木焚之,称“化田蚕”,各乡社庙放烟火,祭神庆祝。现“化田蚕”已废。</p><p class="ql-block">孩子出生三日,拜三朝太均娘娘;弥月(满月)、周岁都请太均娘娘。</p><p class="ql-block">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旧时绅、士相约集会祭拜。</p><p class="ql-block"> 三月十八日为东狱大帝生日,旧时民间演戏、扎扮戏文故事酬神,烧香三日。现已废。</p><p class="ql-block"> 五月初五端午节,道士送张天师符,受者谢予钱米,是日挂真人像,或关公、钟馗像。</p><p class="ql-block"> 六月逢四祀灶君,初六为天贶节。二十四为雷尊诞辰,二十五日为辛天君诞辰。此二日吃素,前者为“雷斋”,后者为“辛斋”。现祀灶尚存,祀雷尊、辛天君已废。</p><p class="ql-block"> 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女孩子晚上设瓜果祀织女星讨教女红;是日又是金元总管诞辰,祭神祈福或举行刘猛将军赛会,田野插彩旗驱虫害。现已废。</p><p class="ql-block"> 九月十三日,关圣成神之日,设三牲奉祭,并演戏。现已废。</p><p class="ql-block">十一月冬至节,道士送节关(关子),百姓祭祖。</p><p class="ql-block"> 十二月十二日,为蚕神娘娘生日,浴蚕种;二十三日用送灶圆子送灶君上天;二十五日相传为玉皇大帝下降日,吃素吃杂粮、芋艿、豆渣,称腊腊念五;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家家拜利市、财神;除夕家中换桃符门神,挂和合、天官等年画,年夜饭后拜关门土地。</p><p class="ql-block">行新桥、拜桥忏 镇境百姓自古就有建桥后行新桥、祭祀活动。2010年1月28日,练市镇文兴桥重建通车。次日,镇域善男信女、桥址居民及业主举行行新桥、拜桥忏活动。时请和尚、道士拜忏、诵经,念佛老太念佛烧香。活动气氛热烈,有镇文化中心组织腰鼓队演出助兴,当日善男信女敬奉香金,烧香谒揖。僧、道礼忏四堂,其是:慈悲当境宝忏佛礼忏、慈悲桥神忏佛礼忏、道士圆桥度人宝忏道礼忏、观音宝忏道礼忏。</p><p class="ql-block"> 从明代开始,信神斋神活动在练市地区流传至今。据《练溪文献》记载:二月三日为帝君(文昌帝君)诞辰日,绅士毕集。明沈汝文(正德约1506年后岁贡,曾任江西永新训导,居溪东)在学时,曾与嵇川南、施琏川和庠友(庠生学友)嵇长年、草坡杨时相、石岩等相邀在文昌祠祭祀。按年龄长幼,备齐三牲五腥,整洁衣冠,轮流洒酒在神前谒拜。而后长者在前,幼者在后,分主宾同洽共饮,礼相互让,其可谓一大美举。后川南、琏川二人都荣登科第做官(《连云文昌祭约序》)。</p><p class="ql-block">《祭约序》从明至今凡乡人男子肇事违犯者,除妇人女子,都要集体到普贤寺或东狱行祠斋戒匍匐稽首跪拜,信白莲教的人禁止入内。自明清至今,练市百姓斋神主要有如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婚嫁 上头,旧时男女婚嫁,必上头斋神。《练溪文献》记载:命赞礼视之蒸糕,以馈亲邻,谓上头糕;至亲以粉粢团为赠,谓之上头团子;鼓乐以祷神。拜堂,“升堂交拜,俗谓之拜天地”,参拜天地神灵。</p><p class="ql-block">2、春秋修庙 农历清明和十月为期,修筑庙宇嗣后斋神;“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多则出赘”,分家、招赘都祭拜顺风利市。</p><p class="ql-block">3、正月初一拜中堂祀土地神,谓之开门土地,放爆竹,谓之开门爆;接灶神。</p><p class="ql-block">4、正月初五为路头神诞,为争先拜利市必早起迎接,接五路利市,接五路财神。</p><p class="ql-block">5、正月十五日,为上元灯市,扎龙、狮、象、马等灯,束薪木焚之,称“化田蚕”,各乡社庙放烟火,祭神庆祝。“化田蚕”已废。</p><p class="ql-block">6、孩子出生三日,拜三朝太均娘娘;弥月(满月)、周岁都请太均娘娘。</p><p class="ql-block">7、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旧时绅、士相约集会祭拜。</p><p class="ql-block">8、三月十八日为东狱大帝生日,旧时民间演戏、扎扮戏文故事酬神,烧香三日。现已废。</p><p class="ql-block">9、五月初五端午节,道士送张天师符,受者谢予钱米,挂真人像,或关公、钟馗像。</p><p class="ql-block">10、六月逢四祀灶君,初六为天贶节。二十四日为雷尊诞辰,二十五日为辛天君诞辰。祀灶尚存,祀雷尊、辛天君已废。</p><p class="ql-block">11、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女孩子晚上设瓜果祀织女星讨教女红;同日又是金元总管诞辰,祭神祈福或举行刘猛将军赛会,田野插彩旗驱虫害。现已废。</p><p class="ql-block">12、九月十三日,关圣成神之日,设三牲奉祭,并演戏。现已废。</p><p class="ql-block">13、十一月冬至节,道士送节关(关子)。</p><p class="ql-block">14、十二月十二日,为蚕神娘娘生日,浴蚕种;二十三日用送灶圆子送灶君上天;二十五日相传为玉皇大帝下降日,吃素吃杂粮、芋艿、豆渣,称腊腊念五;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家家拜利市、财神;除夕家中换桃符门神,挂和合、天官等年画,年夜饭后拜关门土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 庙会 </p><p class="ql-block">庙 会 旧时各乡都建有土主庙,乡籍村民于庙内烧香祭祀,会前预头人请帮手张罗庙会,以庙社为单位,派钱派米,也请和尚拜忏,老太念佛。并筹备菜肴。庙会夜有搭台演戏,用猪头三牲祭拜土主菩萨。菩萨以“老爷”相称,如五老爷、六老爷、七老爷,还有关圣帝、总管、猛将等菩萨(菩萨本是佛教中专称,本地凡庙内神像统称菩萨)。土主庙会延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废。20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再次兴起,镇内各乡重建庙宇,恢复土主庙会活动。</p><p class="ql-block">洋墟庙(钟家墩)土主庙会 农历丙寅年二月十八日(2010年4月2日),钟家墩社、慈姑桥社、双叶兜社、费家埭社四社于午时时抬菩萨游春。猛将菩萨(刘猛将军,专管青苗治虫)开道,中有三位老爷菩萨,关圣帝殿后。时旗幡引路,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浩浩荡荡沿着乡村公路,途经春花田,进村绕屋。抬置人家门前,俱上香点烛,主人或閤家迎候跪拜,并送上香金红包。此次庙会于二月十七日进场,是夜土主菩萨出殿抬至农家,社内人家俱参拜。时供上猪头三牲、鲜果、糕饼、寿面等。请和尚拜忏诵经,保佑一方风调雨顺,田蚕茂盛,四季平安,发家致富。土主社庙会期间,集体茹素吃斋,费用由各庙社筹资及社员捐助。附庙会照片</p><p class="ql-block">姚家堂太均娘娘诞辰庙会 农历9月16日,姚家堂(现属李家兜村)举行太均娘娘诞辰庙会活动。太均夫人,全称是“南堂三殿太均”,被认为是送生、护产、保婴、祐童的妇幼守护神。每年农历五月十一,闰八月初三、九月十六三位太均生日。相传北宋兵马都监陆圭(安徽泗州县兵马都监),曾开仓放粮救治饥民无数,后对治虫、治水也有业绩,在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陆圭开盐船至石淙(现属湖州市南浔区,原属练市区管辖),在姚家入赘,生显济、永济、通济三女。陆圭逝世后,朝廷赐庙号“协顺”,封陆圭为广灵侯,其妻姚氏封花锦夫人,三个女儿分别封为显济、永济、通济夫人,民间封神为“三台太均”。百姓为纪念陆圭在石淙镇建造太均庙,供奉三台太均。姚家堂太均庙建造年代无考,座落于现李家兜村落水兜西北,东面临水,前面为白场,旧时建有戏台,每年九月十六太均夫人诞辰,举行祀神活动,于十五日进场,当夜宿山,请和尚拜忏,老太念佛,演出戏文。十六日最热闹,白场上上千人看戏,四周摆满糖果、甘蔗、小吃摊。白场中心高搭香塔。下午焚烧香塔,佛经。姚家堂于新中国成立初作为封建迷信场所而毁掉神像,拆除菩萨座台。庙宇于50年代作农场场部。60年代落水兜村几户无住房户居住。于1968年庙宇拆除建胜利小学(属李家兜村)。1992年由村民捐资重建姚家堂太均庙,隆重举行开光仪式。现每年九月十六,李家兜村村民及附近村民进太均堂烧香谒拜,举行庆典活动。在练市民间,婴儿出生三日,拜三朝太均;弥月拜满月太均;周岁拜周岁太均;16岁满罗汉,也拜太均。</p><p class="ql-block">注:文字资料摘抄《练市镇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