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他乡秋风乍起,故乡稻浪正香。恰逢妻子生辰,我写下《秋日胜春朝》,记述六位名字带“秋”的至亲故交。敦煌大哥读后妙评:“春”与“秋”相逢,既是“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豪情,又暗合史书“春秋”之喻,道尽人生的岁月华章。此番点拨,让文章意境顿开。</p><p class="ql-block"> 未几,我初中时的童老师、笔名“好个秋”,发来讯息:“文章从自然秋写到‘人秋’,质朴真挚,余韵悠长。唯缺为师这一‘好个秋’——非是攀附,实是一段值得咀嚼的沉淀岁月!”读罢,我顿觉汗颜,亦恍然有悟。</p><p class="ql-block"> 原来生命中的“秋”有三重境界:“自然秋”是眼前景致的清浅,“人秋”是心底情感的绵长,而“好个秋”,则是精神世界的春秋笔法,恰如稼轩词中“欲说还休”的深长意味。亦如太史公作史,微言大义。为报师恩,特作此篇,既补前憾,亦向老师的“秋意人生”致敬。</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童老师从部队退伍回到黄柏山下。身为平江一中“老三届”高材生,经六年军旅磨砺,他成了我们初二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他学识渊博如海,板书挺劲如松,课堂更是引人入胜。有关他的三段往事,至今犹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他说《水浒》。每节语文课前必说一段书,最精彩的当属“智取生辰纲”。他立于讲台,声清似玉:“梁中书欲送生辰纲与蔡京,遣青面兽杨志押送,这一路步步惊心!”言罢学杨志按刀四顾、眉峰紧锁的模样,引得满堂喝彩。讲到吴用智赚、白胜卖酒时,他将“舀酒——下药——夺瓢”演得活灵活现,连军汉喉头滚动的馋态、杨志初始狐疑的神色都刻画入微。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下课铃响仍不愿起身。那是我初次领略,何为真正的才情。</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他带女友来校。童老师虽相貌堂堂,却只是退伍返乡的民办教师。谁曾想,他的女友竟是县医院的医生——一位吃“国家粮”的姑娘。那日她身着雪白褂子,清秀大方地走进校门。我们一群孩子挤作一团,窃窃私语:“这般俊俏的姑娘,怎就看上了童老师?”话里七分惊奇,三分自豪。</p><p class="ql-block"> 其三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校园陷入巨大沉寂。童老师双眼通红地组织班会,声音发颤地讲毛主席的恩情、长征的艰难、“人民万岁”的分量。说到动情处,他几度哽咽,我们也跟着拭泪。后来大队组织收听北京追悼大会实况,他站在最前方,哀乐一响便再难自持,转身掩面而泣。那沉重的悲恸,如烙印刻在我年少的记忆里,从未淡去。</p><p class="ql-block"> 1976年岁末,童老师突然不再来上课。我们心中惶然,生怕再也见不到他。后来才知,他已被县委组织部录用为国家干部!众人长舒一口气:“真金不怕火炼!童老师的女友果然没看错人!”再后来我参军离乡,渐渐与他断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再次听闻他的消息,已是八十年代中期我回家探亲时。他已是南江镇镇长,后调任县纪委,直至退休。缘分奇妙,后来我与岳阳市委罗副书记成了至交,闲谈中竟发现,他与童老师是平江一中同窗。文革停课那年,同属“逍遥派”的二人曾相依相伴,罗书记更在童老师黄柏山哔叽坑的老家躲过半月,是真正的患难之交。</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清明节,舒氏宗祠落成大典上,童老师与罗书记双双受邀,各送贺匾。现场,童老师即兴赋《贺舒祠落成》: “是庙吗?不是/供奉的是人不是神/是寺吗?也不是/没有和尚撞钟敲磬/是庙吗?是/在子孙后代的心目中/祖先是神/是寺吗?是/来祠堂传忠承孝就是修行/在舒家祠堂的外墙上/‘舍得给予’四个字闪红耀金/这是舒氏家族的精神内核/凸显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底蕴/天舒、地舒、人舒/是舒家儿女志之所在/族舒、楚舒、国舒/祈华夏复兴早成”。</p> <p class="ql-block"> 诗中融家族于家国,质朴中见格局。我望着他清亮的双眸,忽然明白:他的人生,既有秋日晴空的爽朗,也有叶落霜染的沉潜,每一步都印着“好”与“憾”的交织,最终酿成如秋般火红、丰实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他的“憾”,是年轻时的“时不待我”。当年从部队退伍,满身才华却没能留队提干,只能回到家乡执起粉笔,在三尺讲台安放理想。或许某个秋夜,他也曾对着月光轻叹:若有更广阔的天地,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这份遗憾,像秋风般轻凉,却格外真切。</p><p class="ql-block"> 但他的“好”,恰是在遗憾里种出的果实。做民办教师时,他没抱怨境遇,反而把课堂当沃土、粉笔当宝剑,用才华与笃实赢得学生敬爱,更收获了良缘——县医院的女大夫毅然选择了他。多少退伍军人回乡务农,又有多少人能把“泥腿子”的局限,酿成独特的魅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秋日的果实,历经风霜,反而愈加甘甜。</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他醉心诗歌,成了多个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于各大报刊,屡获全国诗赛奖项。看着他与老同学并肩而立的身影,我终于懂得:“好个秋”的真谛,从不是事事圆满,而是历经沧桑后,仍能紧握时光的馈赠,让每段岁月都有分量的执着和坚守。</p><p class="ql-block"> 童老师告诉我,稼轩在词中表达的是无可奈何后而言好,而他反其意,认为“自然秋”与“人生秋”都是真好。他说自己有六幸:一幸一生在任何时候都尽了力;二幸一生与人为善,心无愧疚;三幸冇得一分冤枉钱,心安理得;四幸至今身体还好;五幸家庭和睦,子女成才;六幸孙子听话,小升初成绩名列前茅,有孙如此,复何所求。有此六幸,当然是“好个秋”了。</p><p class="ql-block"> 童老师的人生,正是对“秋”最好的注脚:丰收的秋,热烈的秋,沉静的秋,圆融的秋。哪怕有过才华未展的微凉,却最终收获了事业与家庭的火红。</p><p class="ql-block"> 我将八百年前那位爱国词人的名句略改一字,谨献给我尊敬的童老师:而今识尽好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