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旦,我在屏南鸳鸯溪拍摄鸳鸯时,碰到了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的老张,闲聊时,我将手机存放的建瓯拍的黄腹角雉照片给他看,问他是否看到?他说:巡山十几年,在不同的区域有碰到多次,还不只一群,有一次看到一群有十几只。前年红外线相机拍到黄腹角雉的片子还上了央视新闻。我一听高兴极了,证实了屏南鸳鸯溪不但有黄腹角雉种群的存在,而且有碰到,拍到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3月下旬,我接到老张电话:他巡山近距离碰到了一只公的黄腹角雉,现将手机拍的照片传给我。我一看确认是黄腹角雉。我和宁德几位拍鸟好友商定4月初赴鸳鸯溪拍摄黄腹角雉。</p><p class="ql-block">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有濒危物种,全球仅存约4000-5000只,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物种,其珍稀程度堪比“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绶鸡、寿鸡,寓意着吉祥、长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月5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鸳鸯溪大峡谷,老张带领我们到达前几天黄腹角雉出现的地方,左瞧瞧、右望望不见踪影。我们吃了几个馒头,喝了几口茶水,总算“安慰”了一餐。太阳慢慢的升起,茂密的林海亮堂了起来。我们终于在陡峭的山坡上发现了一只雄性黄腹角雉,快门声“咔咔咔咔”响起来……黄腹角雉瞬间消失在林间。直到中午肚子“咕咕”叫,我们只能收拾行装返回,今天的最大收获就是拍到了。</p> <p class="ql-block"> 4月6日凌晨,我们又赶到了昨天拍黄腹角雉的地方,天慢慢的亮了,我们架起相机耐心等待……太阳升起来,我们在附近的林子里发现了一只雌性黄腹角雉,不远处又看到一只雄黄腹角雉慢慢的向母鸡靠近,我心想“好戏”即将上演。结果,母鸡看到公鸡,转身溜走了,公鸡也渐渐地消失在林间。我们在这个区域上上下下耐心等待到夕阳西下,无望而归。</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收获:拍到一雄一雌的黄腹角雉。</p> <p class="ql-block"> 4月7日凌晨,我们乘着晨曦的余光进入昨天黄腹角雉出现在的地方蹲守。九时许,老张来了对我们说:你们在这里耐心等待,我去其他的地方看看,如果有发现“鸡”打电话给你们吧。</p><p class="ql-block"> 九时半,手机响起来,老张电话:在山的这边发现了一只“公鸡”,你们赶紧过来啊。具体的地点就是前天带你们去过的竹林下横路的地方!大家收拾行头,背着摄影包,扛着脚架爬坡上山,陡峭的几百级台阶,穿过竹林,转弯再下坡数百个台阶,到达目的地。平时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大约十几分钟就完成了,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在老张手指方向,我们终于看到陡峭的岩壁上,阔叶林树下,一只漂亮的“大公鸡”蹲在下面。我小心翼翼的寻找角度,透过树枝忙着“咔咔咔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黄腹角雉开始移动位置,我也随时调整拍摄的角度,拍好照片。</p> <p class="ql-block">角雉准备飞跃,我抓拍瞬间。</p> <p class="ql-block">它落在古藤桩上,左顾右看似乎有所发现。</p> <p class="ql-block">它高昂脖子,甩头鸣叫,突然掉出漂亮的绶带……</p> <p class="ql-block">绶带飘逸。</p> <p class="ql-block">绶带越吐越长。</p> <p class="ql-block">振翅鸣叫。</p> <p class="ql-block">收纳绶带。</p> <p class="ql-block">恢复原状。从吐绶带到收回绶带仅仅一分钟的时间。我一直边拍边纳闷:黄腹角雉犹如一位伟大的“魔术师”,那么长,如此宽,色彩斑斓的绶带怎么掉,又是怎么收的?</p> <p class="ql-block">它埋下头寻找什么?</p> <p class="ql-block">它昂头看到什么?大概半分钟的时间,黄腹角雉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从它的飞越~鸣叫~吐绶带~振翅鸣叫的求偶过程,我似乎感觉它的附近有“母鸡”,由于位置和地形的原因,我们无法看到。从发现到消失大概经历了40分钟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地守候,饿了啃馒头,吃面包,饮茶水,困了躺在树荫下打个盹。直到天色渐暗才离开。</p> <p class="ql-block"> 4月8日凌晨进入鸳鸯溪大峡谷,在昨天拍摄地没有发现黄腹角雉。我们在下坡几百米的树林里又发现了黄腹角雉。</p> <p class="ql-block">站在树上。</p> <p class="ql-block">站在悬崖边准备飞跃。</p> <p class="ql-block">搔首弄姿,露出蓝色的“天线”。傍晚的时候,我们离开鸳鸯溪。</p> <p class="ql-block"> 4月9日早晨,我们再次进入鸳鸯溪大峡谷,寻觅了一天,碰到了两只白鹇,一头麂子外,再也不见黄腹角雉。鸳鸯溪野拍黄腹角雉圆满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次鸳鸯溪大峡谷野拍的收获很大:不但拍到了䧳、雄黄腹角雉生活的一部分场景,而且拍到了黄腹角雉繁殖期的高光颜值和难得一见求偶吐绶带的全过程。这次野拍成为用专业相机记录鸳鸯溪黄腹角雉生活习性,特别是吐绶带的精彩过程的唯一拍摄者。央视新闻频道釆播了此次录像视频,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拍鸟爱好者的关注。随后从各种渠道得知:从白水洋的天坑垅老区基点村~鸳鸯溪~峭顶村~东盘村~前墘村,大约20多公里长的大峡谷范围内都有发现黄腹角雉种群。我们期待全社会注重保护生态,爱鸟、护鸟、拍鸟形成良好的氛围,让拍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做出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