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五千年文明之光

摄影老顽童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遗址位于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地处长江下游北岸的凌家滩村。其独特的地理位于长江北岸,巢湖以东,以紧邻裕溪河(古称“濡须水”),水路交通便利,可直达长江边。既是江河之地,又有丘陵地带的特色,即使江水滔滔,亦不影响先民之生存与生活,故而选址非常科学。</p><p class="ql-block"> 遗址距今约5800-5300年,当时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居住与农业生产。这个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北方薛家岗文化、南方良渚文化以及西方崧泽文化的重要节点,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中心聚落之一。考古发现源自1985年村民的一次偶尔邂逅,无意中挖出了一批玉石器,包括玉环、玉璜、石凿、石钺等。后经安徽省考古所确认与田野调查,认定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历三十多年的持续挖掘,考古研究,改写了中华文明史。证明在5300多年前的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高度文明,打破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摇篮”的传统观点。</p> <p class="ql-block">  自1985年当地村民意外挖出了玉器、石器等文物,随后证实凌家滩新石器遗址以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1987、</span>1998、2000、2007年进行了多次挖掘,揭露出祭坛、墓地、居址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震惊学界的玉器、石器。特别是2020年至今,启动了新一轮的主动发掘工作,发现了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性聚落,包括大型公共建筑基址、迄今为止中国史前最大的蓄水设施、布局规整的玉石器作坊、大型祭祀遗存,以及聚落内外壕沟城垣。 这些新发现确立了凌家滩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阶段关键核心之一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最终揭示出一个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拥有灿烂玉文化、复杂社会结构和巨大工程能力的区域性早期文明中心。</p>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遗址出土了各类文物超过3000件,其中以玉器最为精美和著名,展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玉器如:</p><p class="ql-block">玉版(玉龟壳):最具神秘色彩的文物。一个龟背甲和腹甲组成的玉龟壳,中间夹着一块刻有复杂八角星纹的玉版。</p><p class="ql-block">玉人:出土了数件坐姿和站姿的玉人,方脸、阔口、细目,头戴圆冠,双臂佩戴许多玉镯。</p><p class="ql-block">玉龙:造型为首尾相连的环形龙,是中国早期龙形象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龙”。</p><p class="ql-block"> “玉猪形器”:鹰身展翅,双翅被巧妙地设计为猪首的形状以及日环形胸腹,三位一体结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凌家滩的“玉猪龙”与远在北方、同时期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和“玉猪龙” 在造型理念上(团曲、首尾相接、突出头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span></p> <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批玉器,做工精湛,且非实用器,推出应属礼器。如玉璜、玉璧、玉玦、玉镯,玉人等,工艺高超,普遍使用微量雕刻技术和钻管技术。同时出土了大量石器,包括精美的石钺、石锛、石凿等,同样打磨得非常精细。</p><p class="ql-block"> 然陶器不多,有鼎、豆、壶、罐等生活用具。目前挖掘工作已完成,正在建设遗址公园,尤其面对大众和学生,在原址重构考古挖掘坑,有幸观摩一只完整陶豆,夹沙陶,器表素面,胎体厚,颜色为灰褐色。此类器物在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中均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  遗址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浮选法等从土壤中提取</span>发现的碳化稻,其意义却极为重大。碳化稻的发现,以实物证据确凿地证明了凌家滩先民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稻作农业生产技术。他们并非仅仅依靠渔猎和采集,而是有了主动生产粮食的能力。这为凌家滩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玉器加工、祭祀活动等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p>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遗址出土,暂命名为“玉猪形器” 或 “玉猪龙” 。它并非写实的猪的形象,而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和艺术化的……</p><p class="ql-block"> 它由一整块优质的玉石雕刻而成,重达88公斤。这在史前玉器中是极其罕见的巨制,堪称“史前第一玉雕”。此地流域并不产玉,如此巨大的玉最近产于中原,如何到含山凌家滩,又以何运输方式,是产地雕刻还是到凌家滩再雕刻,打磨,运输等等,一系列谜团。其次,反映五千年前聚落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远超今天的想象,这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和强大的聚落组织能力。</p><p class="ql-block"> 这一发现强有力地证明了,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国南北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深层次的、远距离的思想与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地处长江下游以北,位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这个位置在史前文化交流中具有枢纽地位。碳化稻的出土,证实在五千年前的时代,凌家滩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北端的稻作农业区之一。说明,水稻种植技术已经从长江中下游的核心产区(如河姆渡、马家浜文化区域)成功地向北传播,跨越了长江,进入了江淮地区。</p><p class="ql-block"> 此外,凌家滩的稻作农业对稻作技术进一步向北传入中原地区可能起到了桥梁和过渡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遗址出土,称之为 “玉鹰” 或 “鹰猪合体玉器” ,它并非简单的双头鹰形象,而是一只展翅的鹰,腹部刻有一个八角星纹,翅膀被巧妙地雕成了两个猪首的形态。其意义远远超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是窥探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先民精神世界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无字天书”。</p><p class="ql-block"> 这件玉器采用了圆雕、透雕、线刻等多种高难度技法,设计构思极为精妙,将三种元素完美融合于一体,毫无违和感。这证明了凌家滩的制玉工艺已经达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巅峰水平,丝毫不逊于后来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p>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遗址迄今共出土了6件玉人,均为浮雕,呈站立姿态。形态,浓眉大眼、蒜头鼻、大嘴、头戴扁冠。双臂弯曲,五指张开置于胸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腰部束有宽腰带,</span>作祈祷状或祭祀状。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型高度统一,显示其制作有严格的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 惊人的钻管技术,即在玉人背部的“牛鼻形”隧孔,是由对钻技术完成的,最终形成一个“U”形孔道。犹如今天地下采矿或山脊长隧道,采用卫星定位,竖斜井与横井对接。可那是五千年前的先民,既没有精准定位尺度,又没有高硬度磨料,可现实摆在眼前,靠智慧与技艺实现了……</p> <p class="ql-block">  虎首玉璜,正是凌家滩出土的众多惊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之一。这件残存玉璜主体(编号07M22: 49)出土于凌家滩遗址第49号墓,今日展出完整双虎玉件,自1987年文物征集得到一件残存玉虎头起,后续在凌家滩遗址挖掘直到2016年不断出土残件,经研究,完美拼接呈现出一件独特意义的双虎头玉璜。分析人为:是一件造型独特、虎形刻画精细,工艺精湛的礼仪用玉。</p><p class="ql-block"> 此件玉器自发现,挖掘到完美拼接,经历了三十年。既是机遇巧合,又是先民冥冥之中的嘱托。与五羊方尊出土,发现,碎裂,再呈现有类似经历……</p> <p class="ql-block">  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极大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一体性。凌家滩文化与同时期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并立,表明在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多个达到高度文明程度的区域中心。</p><p class="ql-block"> 揭示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工。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神权的集中,进入了古国文明阶段,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文字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