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

蓝色畅想

<p class="ql-block">在难忘的生日这天我们来到了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也是在这一天了解到纳米比亚的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下面将接触到的纳米比亚🇳🇦几族群记录一下~</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p><p class="ql-block">非洲最年轻的国家</p><p class="ql-block">1990年才从德国和南非殖民中解放出来,于1990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独立并启用国旗。</p><p class="ql-block">温得和克独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第一任总统萨姆·努乔马(Sam Nujoma)以前是个酋长,很有智慧的人。</p><p class="ql-block">德国殖民起始挑起各部族之间的矛盾纷争,部落之争厮杀、德国人镇压等死了很多人。</p><p class="ql-block">是萨姆·努乔马团结各个部落,对德国人顽强抵抗,直至将其驱逐。南非还想继续殖民纳米比亚,他又领导全国人民把南非人彻底赶走,纳米比亚国民尊他为国父。</p> <p class="ql-block">关于国旗的含义百度上有,我更愿意用当地人简明扼要的说法来诠释其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太阳12道光芒代表沙漠与12个部族,蓝色代表天空与海洋,红色代表为解放付出鲜血,绿色代表生态资源,两道白杠代表和平。</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国兽 南非剑羚</p> <p class="ql-block">在温得和克先是看到一个纪念碑,后又看到从总理府走出来一位奇异装束的女士,使我想了解纳米比亚🇳🇦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两者之间还有着关联呢</p> <p class="ql-block">这头饰像牛角一样的装束,很特别!</p><p class="ql-block">赫雷罗人的服装</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为纪念在1904-1908种族灭绝中,赫雷罗人(Herero)和纳马人(Nama)受害者</p><p class="ql-block">碑文:他们的鲜血滋润着我们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下半部分形容种族大屠杀</p> <p class="ql-block">雕塑的上半部分是挣脱铁锁链</p> <p class="ql-block">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赫雷罗人和纳马人在1904-08年遭受种族灭绝大屠杀受害者而建立</p> <p class="ql-block">赫雷罗人,于15世纪中期从东非迁入纳米比亚北部,向南扩散定居。</p><p class="ql-block">他们以畜牧为生,对土地有着天然依赖,成为德国殖民者扩张的阻碍。</p><p class="ql-block">1880年,德国占领了纳米比亚,<span style="font-size:18px;">殖民者掠夺</span>当地人的土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矿产资源</span>和牲畜,并驱使他们筑路、开矿、服各种劳役。仅仅几年时间,赫雷罗人失去2/3的土地,一半以上的牲畜也变成了德国人的财产。</p> <p class="ql-block">残暴的压迫和疯狂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1904年1月12日 ,纳米比亚赫雷罗人发动反抗德国殖民统治起义,遭德军残酷镇压。</p> <p class="ql-block">1985年,联合国发布报告认定,1904年至1908年德国殖民部队在镇压纳米比亚赫雷罗人起义期间对赫雷罗人和纳马人实施的大屠杀,旨在种族灭绝,是20世纪最早的种族灭绝行动之一。</p><p class="ql-block">据历史学家估计,当时约8万赫雷罗族人中有6.5万人丧生,约2万纳马族人中至少有1万人丧生。</p><p class="ql-block">被联合国认定为20世纪首次种族灭绝。</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8日,德国政府正式承认,其殖民部队在20世纪初对纳米比亚的赫雷罗人和纳马人犯下了种族灭绝的罪行。</p><p class="ql-block">赫雷罗人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德国外长马斯在声明中表示,鉴于德国的历史和道德责任,“我们请求纳米比亚和受害者后裔的宽恕”。作为“承认德国造成的不可估量损失的姿态”,德国将设立一个总额为11亿欧元的基金,用于当地的社会福利项目,改善受害原住民地区社区的民生发展。并由总统施泰因迈尔在纳米比亚议会道歉。</p> <p class="ql-block">赫雷罗人路边摊,卖旅游纪念品。</p><p class="ql-block">我买了一点,是个心意。</p> <p class="ql-block">赫雷罗人传统服饰“欧拉科瓦”,女性着维多利亚式多层蛋糕裙并佩戴牛角帽。</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的“赫雷罗人服饰”</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p><p class="ql-block">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向南迁徙至纳米比亚,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是纳米比亚一个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是非洲最后的保持原始生态的民族,为了维护他们的传统,他们选择退守丛林,生活于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这个部落距公路不太远,下公路就是这种砂砾路。</p> <p class="ql-block">一般辛巴部落游牧到有山、有水源的地方会安营扎寨,也许过些日子又会迁徙到另一个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目前辛巴族人数不足两万,除了已经脱离母系氏族,其它一切都保留着原始的生活形态。</p> <p class="ql-block">看规模算是个条件不错的部落</p> <p class="ql-block">两个男主人</p> <p class="ql-block">部落全体成年人</p> <p class="ql-block">欢迎舞蹈</p> <p class="ql-block">和妈妈握手小娃儿也伸手来拉拉</p> <p class="ql-block">中间穿灰白上衣者是我们的向导,他的爸爸是辛巴人,随祖辈从安哥拉迁徙至纳米比亚🇳🇦北部地区认识了他的妈妈。他上学有文化会英语住在城镇,就想能帮助辛巴人。</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锅饭引起我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问过知道这是部落的主食,在超市买的一种非洲米。买粮食的钱来自于我们这些来访者,辅食靠打猎采集野生动植物。</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别的是,她们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因此,辛巴人的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p> <p class="ql-block">人们常叫她们“红泥人”</p> <p class="ql-block">辛巴女子身上的红色颜料,一经抹上用水都很难冲洗掉。她们这么做,一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二是蚊虫不会叮咬。</p> <p class="ql-block">由于缺水,辛巴女人基本一生都不洗澡,也有一生洗一次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部落里最大的房子,全体族人活动的场所,包括生孩子等大事都在这里面进行。</p> <p class="ql-block">里面什么都没有,她们席地而坐给我们演示:研磨红色粉末,涂在皮肤上面。</p> <p class="ql-block">演示用当地的一种草药薰蒸,尽管政府对部族提供医疗服务,但他们基本不去,还是会用祖传的草药来治疗疾病。</p> <p class="ql-block">部落里只有这女孩穿衣服,我就把带来的衣服👚给她了。</p> <p class="ql-block">其它小孩子们给他们铅笔、画本和糖果,希望能帮到他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政府帮助辛巴人参与式发展的社区计划,免费提供义务教育,教他们音乐、舞蹈。</p><p class="ql-block">但辛巴人说“送孩子上学让我们失去了孩子”</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照片)</p> <p class="ql-block">也有一些辛巴人,离开村庄和游牧的生活,进入城镇里生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像我们的向导。</span>甚至有些人已经到了1000多公里之外的首都温德和克去谋生。</p> <p class="ql-block">但是,还有很多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返回无忧无虑的部族生活。</p> <p class="ql-block">有些人即使生活在城镇里,他们还是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辛巴女子身上仍然涂抹红色泥粉和油脂的混合物。</p> <p class="ql-block">布须曼人</p><p class="ql-block">非洲土著居民</p> <p class="ql-block">他们是生活在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与安哥拉的原住民族,最古老的土著居民。</p> <p class="ql-block">“布须曼”(Bushmen)一词来源于17世纪中期荷兰殖民者对该种族人群的称呼,意为“灌木丛里的人”,布须曼人自称“巴萨瓦人”(Basarwa)或“桑人”(San),“桑人”意为“真正的人”。</p> <p class="ql-block">据说20多年前,布须曼人还依然处在史前时期,几乎无人知晓。他们生活在最贫瘠和荒芜的沙漠地区,像旧石器时代那样,以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根、茎及野果为生。</p> <p class="ql-block">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水源和食物,布须曼人在夏季常常聚族而居。到了冬季,当水和食物不能满足需要的时候,便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向不同方向迁移,四处寻觅食物和水源。</p> <p class="ql-block">他们以小型游牧群体为单位,男性主要负责狩猎(使用毒箭捕猎羚羊、野兔等),女性负责采集植物根茎、果实、坚果等,食物来源完全依赖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他们居住形式是搭建临时的简易居所,通常用树枝、茅草和兽皮制成,便于随猎物迁徙,没有固定的定居点。</p> <p class="ql-block">布须曼人以氏族或部落为基础,实行平等的原始公社制,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重大决策由群体共同商议。我们捐的钱和物他们都是统一收集使用。</p> <p class="ql-block">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知识,如识别可食用植物、追踪动物踪迹。通过口头传说传递历史和文化,擅长制作简单工具,如石器、弓箭,以及兽皮衣物。</p> <p class="ql-block">他们用表演的方式展现自己狩猎等生活手段</p> <p class="ql-block">狩猎</p> <p class="ql-block">对付野兽的</p> <p class="ql-block">草药🌿,他们也有自己的熏蒸秘方</p> <p class="ql-block">一种根茎食物,外观像胡萝卜🥕</p> <p class="ql-block">一种野生水果</p> <p class="ql-block">钻木取火</p> <p class="ql-block">火着了</p> <p class="ql-block">布须曼人岩画</p> <p class="ql-block">这些岩画距今2000至4000年历史,为研究南部非洲古代布须曼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但因年代久远,部分岩画因游客破坏或自然风化等受损。在博茨瓦纳布须曼岩画已被列入国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随着非洲各国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布须曼人的生活方式已大幅转变,多数人放弃了传统狩猎采集,转而在农场务工、从事畜牧业,或定居在政府规划的村落中,依赖现代商品和公共服务(如学校、医疗)。</p> <p class="ql-block">还有少数<span style="font-size:18px;">布须曼人</span>群体仍在偏远地区保留部分传统习俗。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他们逐渐失去传统栖息地,面临着文化传承断裂和融入现代社会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以上为探访纳米比亚🇳🇦三个族群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