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山西忻州古城(2025-9-11)

杨泉海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历经一千八百余载风雨沧桑,依然巍然屹立。作为中俄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它素有“晋北锁钥”之誉;又因文脉绵延、才俊辈出,享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的美名,是晋北地区的政治中枢、文化高地与商贸重镇。</p> <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斜照,我缓步踏入忻州古城,仿佛走进一段被时光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岁月。这座千年古城经修缮后,宛如一位梳理整齐白发的老者,沉静而庄重,眉宇间透出历史的厚重与从容,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今人的凝望。</p> <p class="ql-block">城墙巍峨,气势恢宏,四十四座马面错落拱卫,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城池安宁。城门楼高耸于墙垣之上,二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雄奇壮丽。砖石为骨,夯土为肌,木构为脉,瓦石相缀,共同构筑起兼具防御功能与建筑美学的古代军事杰作。</p> <p class="ql-block">古城四方设门,东、西、南、北各具其名,四面城墙皆配瓮城,瓮城另开一门,形成“四面城墙八座门”的独特格局。这一匠心布局,既显军事防御之周密,又寓城池格局之规整,彰显古人营城智慧。</p> <p class="ql-block">忻州北城门楼,巍然矗立于旧北城墙拱辰门之上,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楼身坐落于高达十二米的城墙基座之上,更显其雄伟挺拔。朱红色墙体庄严肃穆,券门洞高阔深邃,底宽逾三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式结构,飞檐翘角,气势磅礴,尽显晋北古建之雄风。</p> <p class="ql-block">仰望这穿越时空的巍峨楼阁,我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惊叹,更是一种深沉的敬意。今日重修古城,远非仅为旅游观光或网红打卡。它承载的是文脉的延续,是文化自信的觉醒。修复的不只是砖瓦梁柱,更是民族记忆的根脉,是对历史尊严的致敬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的建筑风貌独具神韵,既有北方的雄浑苍劲,又融入江南的精巧细腻。古老的城墙、斑驳的城门、肃穆的庙宇、错落的民居,一砖一瓦皆诉说着过往的荣光,无声地传递着这座城池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温度。</p> <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坐落于忻州旧城西南高地,西倚九龙岗,东望系舟山,依山就势,层层递进,分为上、中、下三院,占地约四十五亩。阶梯式布局巧妙融合自然地势,既显书院之清幽,又寓登高致远之意。</p> <p class="ql-block">因忻州古称秀容县,书院遂以“秀容”为名。由时任知州鲁潢倡建,捐资四千金而成。书院落成后,取代儒学,成为忻州最高学府。如今,它仍是山西省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具教育功能的古代书院,如一条流动的文化血脉,延续着城市的文气与精神。</p> <p class="ql-block">登高俯瞰,古城全貌尽收眼底。街巷纵横如棋局,屋舍鳞次若画卷,远处山影朦胧,近处灯火初上,古今交融的轮廓在暮色中缓缓铺展,仿佛时光在此停驻,又悄然流转。</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始建于唐初贞观年间,坐北朝南,东西长七十五米,南北宽三十米。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之遗构,俗称“老爷庙”。这里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圣地,他忠义神武的形象深入人心,民间更尊其为“武财神”,香火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庙门之上,“关帝庙”与“护国寺”两块牌匾并列悬挂,无声诉说着明清以来三教合流在民间的深度融合。如今,关帝庙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法师住持,宗教与文化在此交汇共生,延续着信仰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该庙建筑群沿中轴线布局,供奉“三世佛”,是寺庙的核心建筑。</p> <p class="ql-block">华严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形成“三圣”组合,象征佛法的智慧与修行实践。 ‌</p> <p class="ql-block">泰山庙始建于初唐,历经宋、明、清历代扩建与修缮,规模宏大。自北向南依次建有大殿、献殿(过殿)、戏台(乐楼)、山门及影壁,两侧配以钟亭、鼓亭与牌楼,原戏台与献殿之间还设有三思桥,布局严谨,气势恢宏,现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昔日,泰山庙作为道家圣地,声名远播;至民国年间,更演变为忻州最大的钱市,商贾云集,交易繁盛,成为金融与信仰交织的独特空间,见证着古城经济生活的变迁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泰山庙建筑宏大,从北到南,有大殿,献殿(过殿),戏台(乐楼)、山门、影壁。两侧有钟亭、鼓亭、牌楼,戏台与献殿中原有三思桥。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财神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现存为清代建筑遗存,位于财神庙巷,坐西向东,与泰山庙呈丁字相交。东西长五十五点六米,南北宽二十五米。中轴线上设过殿、大殿,两侧建钟鼓楼与偏殿。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悬山式;大殿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架构,斗拱三踩单昂,工艺精巧,气势端庄,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为过殿、大殿,两侧有钟鼓楼、偏殿。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悬山式。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架构,斗拱三踩单昂。为忻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元遗山祠创建于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为纪念“金元文宗”元好问而建。现存建筑具清代风格,两进院落,占地七百二十平方米。正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此处既是纪念遗山先生的重要场所,亦为遗山文物的主要陈列地。祠内有南北配房等大小房屋二十九间、牌楼两座、石碑十通,砖雕、石雕、木雕百余处,处处凝结匠心。</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忻州秀容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年)。他是金末元初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大家、历史学家,被誉为文坛盟主。其诗文词曲兼善,尤以“丧乱诗”震撼人心;词作冠绝金代,可与两宋名家比肩。著有《遗山先生全集》,词集《遗山乐府》,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依托地方文化根基,以“中国杂粮之都”“东方佛教之都”“晋北温泉之都”为三大支撑,精心复原明清时期商贸繁荣、生活闲适的古城图景,让历史在当代焕发新生。</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巷间,汇聚上百家地方名吃、主题餐厅、特色民宿,更有文创小店、酒吧、咖啡馆点缀其间。传统与现代交融,味觉与心灵共鸣,为游人提供丰富多元的旅居体验,让脚步慢下来,让心灵沉下来。</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上飘来阵阵麦香,刀削面馆的木匾刚刷过新漆,泛着温润光泽。一位系着白围裙的师傅正揉捏面团,手法娴熟,面团在他手中忽而拉长,忽而旋转,随后银光一闪,刀削如雪片纷飞,精准落入滚烫的汤锅,激起一阵白雾与香气,令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在忻州古城,时光仿佛被悄然拉长。无论你带着怎样的心情,从哪一座城门踏入,每一条街巷都会以不同的风姿迎接你。青砖黛瓦间,步履所至,皆是故事,皆成风景。</p> <p class="ql-block">暮色登临城墙,晚风拂面,一缕胡琴声悠悠传来,如诉如叹。古城墙在灯光映照下宛如金色巨龙,飞檐翘角悬挂的灯笼与投影的光束交织,将明清建筑轮廓勾勒得如梦如幻 。</p> <p class="ql-block">美篇共赏,期待与您共勉,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