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关下五尺道,俯视“一线”盐津城—乙巳春游记35

金国钧

4月27日早晨由汉庭酒店(昭通店)驶出,一路北上,途经昭麻二级公路、银昆高速,共128公里用时100分钟,在盐津县豆沙关下高速。<br> 位于盐津县西南15公里豆沙关,有213国道从旁经过,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 自秦开五尺道以来,豆沙关就是中原与边疆的交通枢纽,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它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一道隘口,也是一条连结中原文化与滇缅文化的通道。<br> 豆沙关原叫石门关。大家都想知道“豆沙”的由来。两种传说:一为诸葛亮南征孟获途经此关,守关将领请求其快速分离河沙和豌豆,诸葛亮用智慧分豌豆河沙的混合物,因而得名;二为元代一名为“窦杓”守将,与当地方言口音"豆沙"一词谐音,误为“豆沙”。<br> 现在的豆沙古镇,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虽是重建,却不失古韵。维新而不篡改,使得这个崭新的千年古镇,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br> 青石板铺就的小街,两旁二层楼的木板楼,漆成暗红色,还悬挂着一串串红灯笼,整个小镇以红色为基调、配上青石路面和白石栏杆,尤显古朴幽深。<br> 小镇西头就是“五尺道”景区。史料记载,公元前250年左右,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从僰(bo)道(今宜宾)开始,逆金沙江而上,向南开凿一条古道。<br> 秦朝建立后,朝廷在此道基础上“略通五尺道”,自此开始豆沙关五尺道旁便逐渐坐落出一个驿站,再至汉武帝时,将此路极大延伸,全长两千余里,直达云南曲靖。<br> 隋朝时,朝廷又派员“领始、益二州石匠,凿石开石门道”,修石门关,成为川滇咽喉。<br> 进入景区,即有景区简介: 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著名的景点,也有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br> 豆沙关的五尺道遗迹全长约350米,宽约1.7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秦开五尺道上保留最长、最完好、马蹄印记最多的古驿道遗迹,也是古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br> 沿着峭壁边沿直直向上的石板路,一个又一个马蹄印震撼着来往的游客。慢慢走着、数着,蹄印深深,犹如一条穿越时光的纽带,默默诉说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br> 与“五尺道”同样可以称奇的,还有如天幕般挂于石门关对面巨型石壁的石缝中贮存的9具僰人棺木。这可以说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谜,创造的文化杰作。一块圆形石碑,上书“僰人悬棺”。<br> 倚着平台边石雕护栏向南观望,只见高耸入天的峭壁上,一道斜长的勾缝中凌乱的堆放者几具木质棺木,斜缝距峭壁顶端几百米,距山脚也有几百米,山脚即是踹急的关河(金沙江支流)。<br> 看不太清楚,适当放大手机画面。搞不清有多少具,据说有9具。有研究说这是汉代的僰人悬棺。至于这些悬棺是怎样放上去的,到现在仍还是迷。<br> 五尺道旁,有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这个是珍贵的国家级文物。<br> 摩崖拓片。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高约44厘米,宽约36厘米,全文8行共122字,除“袁滋题”三字为篆书外,其余均为楷书。<br> 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书法家。这块摩岩刻于公元794年,至今有1200多年,是袁滋于公元794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刻下的,碑刻记载了南诏国与唐王朝从产生矛盾到修好的这段历史过程,是袁滋赴南诏,途经此地时有感而发的杰作。<br> 未见真迹,却见到不少对真迹的说词。 继续走,石门关迎面而来。石门关是隋代古城堡,起初用于军事防御。古时的关门为1.2尺厚的木门,除有人值守关门外,楼上也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人将石门关称为“险关”。<br> 现在城堡的门额上可见的“石门关”三字,为云南著名书法家楚图南所书,字体古朴雄浑、苍劲有力,颇有大将之风。这是通往古南滇的第一关,关内为中原地界,关外则为蛮夷之地。古时,每逢将士出征,家人们便会守候在石门关,翘望着亲人归来,石门关又被人们称为“情关”。 相传,盐津普洱一代出美女,清代曾先后7次有美女被选入宫,因此石门关又有“美人关”之称。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br> 走过石门关,站在关河畔,可以看见古今五道并行的画面,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五条道路并驾齐驱,从豆沙古镇延伸至远方,形成了极为罕见的“五道并行”景象。 “一目三千年,五路过雄关”。 自左向右:古河道、铁路、公路、古五尺道、高速公路。 从石门关而下,沿着石壁旁的道路往前走,从深深浅浅的马蹄印中,仿佛可以看到万马千军,从这里经过的场景,商贾往来,马帮行走,驼铃声、吆喝声、马蹄声,在峡谷中回荡。深浅不一的马蹄印似乎在向我们讲述这一段段刻进年轮里的故事。 继续北上,距离“一线”城市盐津县城大概还有20公里。山区景色唯美,但沿途山势陡峭,路途崎岖,开车须小心,尽管如此,盐津之行仍是非常令人期待! 进入县城。昨天在网上刷到的图片:狭窄的江面,笔直高耸的楼房在江面两边拔地而起,这个被称为中国最窄县城的地方,引起关注。问题是,我们只有手机,去哪里可以看到拍到如此大而全的照片? 经问询,沿着文兴街,往宜宾方向盘山而上,在半山腰有个围起来的观景台,也可以拍到盐津全貌。都是单行道,路窄弯多,但走上平台,果不其然,可俯视山城!<br> 城市建筑依据山势而建,被两座大山夹在其中,中间还有一条大河顺势流过,并且整座县城基本只有一条主道路,土地利用十分的紧张。 被山岭环抱的盐津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东北部,关河的河水穿城而过,整座城市长约5公里,而宽只有30米到300米。盐津县人口为30多万, 整个县城绝大部分是山地森林,空气清新、景色秀美,居民全部集中在深深峡谷的河流两边相对平缓的地带,这些地方河滩面积很窄,地图上面看着真的就是一条线。 回到老城区走走看看,最喜欢看每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平常烟火!大部分是单行道,这个道路已经是属于比较宽了,双向车道!<br> 现在的盐津县以汉族人为主,也有苗族、回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县城分为新老县区,老县区的大马路也就只能并排勉强通过两台车,没有人行道也没有红绿灯,比较容易堵车。 走到盐津县城的东风大桥,从桥上就可以拍摄到关河两岸的独特景象。 在盐津县境域内,山地面积几乎占据了99%,也因此大家在盖楼的时候,可谓是楼挨着楼,十分节约土地资源。 房子全都依山面水,临水的房子清一色的“超级”吊脚楼,一条条几十米长的水泥柱子插进河水里面,支撑起高大的楼房,看着感觉挺震撼、又有点担心。 其实,沿江房屋均是要打很深的桩基入江,保证了房屋的稳固性,我们看得胆战心惊,人家住得安稳踏实!<br> 离开盐津,去东南方向的镇雄县城。走柿凤公路、镇凤公路。层层梯田井然有序,滇北山区好风景。 镇雄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东为贵州毕节,北位四川叙永县,西为云南镇雄县。 我们下一个目标为贵州毕节的九洞天景区。<br> 因路程太远而选择镇雄留宿,近3小时行驶144公里到达七天优品酒店(镇雄店)并在镇雄曹安全餐饮店晚餐。<br> 躺在床上,脑海萦绕的尽是五尺道的雄奇险峻,被夹在两山之间的“一线城市”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