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乐土</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自藏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编号:440990117</p> <p class="ql-block">渣斗这种器具我们现在比较陌生了。其实,渣斗相当于现在我们宴席上使用的骨碟,是专门用于放置吃剩的鱼骨、肉骨残渣等的餐具。渣斗与骨碟比较,渣斗放置的残渣不容易被人看到,显得比较隐蔽、雅观,感觉比较高级。</p> <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这两只渣斗,一只是宋末元初江西赣州窑生产的。一只是清中期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p><p class="ql-block">宋末元初的渣斗,直径9厘米,高7.5厘米。唇口微撇,直颈稍曲,腹部圆润 。腹上部环饰数枚深色圆点,给素色渣斗平添了几分色彩。渣斗整体线条简洁流畅,其古雅气息,传递着传统器物的拙朴之美。</p><p class="ql-block">清中期的渣斗,直径7.5厘米,高9.5厘米。器型规整、长口外撇,颈肩衔接自然,腹部圆润饱满。整体比例协调。四层青花图案寓意吉祥。上层蕉叶纹,象征招祥纳吉、开枝散叶 ,寓意家族繁衍、生机绵延;第二层如意纹,代表如意顺遂 ,期许万事如意;第三层回纹,表达福寿延绵、生生不息 ;最下层莲瓣纹,表达祈福避邪之意。</p> <p class="ql-block">宋末元初渣斗素面雅致、器型敦实,呈现端庄大气的格局,也反映了宋人简朴、自然、脱俗的审美特点。</p><p class="ql-block">清代中期渣斗秀丽规整、图画满器,呈现繁荣华丽的特点,也反映了清代瓷器装饰追求 “满而不乱” 的审美特点。</p><p class="ql-block">从宋末元初到清代中期相距500多年,渣斗器型并无大变,但风格迥异。由素面内敛变化为繁华外化。不同时代不同审美,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宋代崇文抑武,读书风气浓厚,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哲学思想等蓬勃发展。宋人普遍追求文雅、含蓄 。素雅的瓷器也可能是其内心的独白。清朝以武力定鼎中原,尚武之风盛行。而满汉的相互融合,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了开放与包容的一面。满工的渣斗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其实,渣斗这种器型在唐代就开始出现,宋代盛行。渣斗的前身可能是唾盂。人们常把唾盂与渣斗混淆。其实,唾盂是用于漱口、吐痰的专门器具,其形状估计是从青铜器尊或匜发展而来,唾盂的出现早于渣斗,但器型、容量似渣斗。唾盂的特点是小口、口沿外撇且宽大。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在三国、两晋时期颇为流行 。渣斗器型、容量延续几百年基本不变,直到清末渐渐消失。而唾盂在唐代以后,其器型基本未变,但容量逐步变大,至清代逐步演变成大痰盂。不仅可以漱口,吐痰,还可用于大小便。上世纪中叶,普通家庭中还普遍使用,直至上世纪末,痰盂才逐步消失。</p> <p class="ql-block">有点疑惑的是,这小小渣斗,在宴席上如何盛得下那么多吃剩的残渣。我想,可能这样的宴席,旁边的侍者应该不少。大的鱼骨、肉骨等先由侍者剔除,放到客人眼前的该是只有细小骨头、鱼刺的食物。这样的话,渣斗的容量还是足够用的。要么,旁边的侍者要察言观色,及时清空渣斗残渣。</p><p class="ql-block">嗨,真是替古人瞎操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