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拍鸟记(30)国内罕见的稀客——棕背田鸡

乡音难改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中,棕背田鸡的存在不仅为自然界增添了勃勃生机,更在无声中守护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湿地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这种珍稀鸟类以其独特的生态角色,默默维系着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它的踪迹,是湿地健康与否的一面镜子,它的身影,更是自然和谐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棕背田鸡,属鹤形目秧鸡科小田鸡属,是一种中等体型、色彩鲜明的鸟类。其体羽以栗色与近黑色为主调,雄雌同色,难分彼此。头颈与下体呈深烟灰色,头顶与枕部颜色更深,头侧则略显浅淡。上体自额至尾皆为橄榄色,尾上覆羽点缀着细小白斑,飞羽则为黑褐色。颏部与喉部洁白如雪,胸腹中央则为暗灰色,并带有暗橄榄褐色的横斑。红色虹膜如点睛之笔,绿色的喙基部点缀一抹红斑,繁殖期尤为鲜艳。脚与趾呈暗红或砖红色,为其增添一抹亮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棕背田鸡偏爱高海拔的生态环境,通常栖息于海拔1000至3600米之间,有时也可在较低地带发现其踪影。在中国云南,它们多分布于海拔400至2500米之间,而在西藏,则常见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区域。它们偏好栖息于水稻田、林间溪流、沼泽边缘以及有树荫遮蔽的水岸,也常见于草木繁茂的池塘附近。它们喜欢在植被浓密处藏身,而在开阔地带觅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棕背田鸡食性广泛,既捕食蠕虫、软体动物与昆虫,也摄取沼泽植物的种子,尤以水生昆虫为主食。觅食时动作敏捷,双翅下垂,尾羽竖立并频繁摆动。它们不仅活跃于自然湿地,也能适应人类活动区域附近的开阔地,展现出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棕背田鸡属于留鸟,常活动于一侧有植物覆盖、另一侧为开阔草地的溪流边,其生活习性与红脚苦恶鸟颇为相似。它们多在清晨与黄昏时分现身于草丛之间,从隐蔽处走出觅食。一旦遭遇危险,便迅速奔向水边或草丛中藏身。平日里,它们步履缓慢,行动低调,不善鸣叫,宛如湿地中的隐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相关资料记载,棕背田鸡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其在国内的分布极为有限,仅见于西南地区,尤以云南为多。数量稀少,踪迹难寻,使其成为国内罕见的“稀客”。对于野生动物拍摄者而言,能在野外偶遇其身影,已属难得一遇的幸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欢迎继续关注:滇西拍鸟记(31)佩戴“领花”的“小弯嘴”——斑胸钩嘴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