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博物院的第四展厅主题是“逐鹿中原”,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周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西周国都镐京被犬戎破坏,周平王宜臼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东周自此开始。</p><p class="ql-block"> 平王东迁,建都洛阳,史称东周,所居之城被称为东周王城。东周共有25王以洛阳为都,共计500多年。东周时期,列国纷争,礼崩乐坏,周王室日渐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仍是规格最高的都城。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王城荒废。</p><p class="ql-block"> 展厅内展示了周王东迁后列国纷争、逐鹿中原的历史,介绍、展览内容包括体现东周诸侯国多元文化和霸权争夺的不同形制的鼎,以三晋为代表的中原制器风格和楚国制器风格,诸子百家争鸣、元典创制的中国文化轴心时代。</p> <p class="ql-block"> 夔龙纹铜圆壶,夔龙纹铜豆,兽耳弦纹铜鉴</p> <p class="ql-block"> 郑韩故城出土的编钟</p> <p class="ql-block"> “番子成周”钮钟,春秋,出土于河南固始县城关镇侯古堆一号墓,墓主是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多数学者依据墓中出土铜簠上的铭文,认为墓主人是春秋晚期宋景公的妹妹、吴国太子夫差的妻子勾敔夫人。</p><p class="ql-block"> 钮钟共三组9件,形体相似,大小依次递减。每件编钟上均有字数不等的铭文,大意为:“在某年正月丁亥的这一天,番子成周选择好的青铜,铸造一套美妙和谐的编钟,祝自己长寿无期,使子孙永远享用”。</p><p class="ql-block"> 春秋末年,吴太子夫差俘获“番子”并掳获其编钟,最终这套编钟成为吴国战利品,被埋入勾敔夫人墓中。</p> <p class="ql-block"> 蟠龙纹铜方壶</p> <p class="ql-block"> 龙耳虎足方壶</p> <p class="ql-block"> 错金银铜猿首,套在车辕前端的饰件,设计巧妙、线条流畅,龙首动感强烈,显示出战国时期错金银装饰工艺的精湛,也显示出当时车辆制作、装潢的豪华。</p> <p class="ql-block"> 楚简,战国时期,河南新蔡楚墓出土。总计1571枚,文字数量近8000个。文字多书于竹黄一面,少数书于竹青。大部分墨迹清晰。由多人书写,字体或秀丽或奔放,字距或密集或稀疏,显示出不同的书写风格。</p> <p class="ql-block"> 石编磬</p> <p class="ql-block"> 镶红铜提链铜壶、镶嵌龙凤纹铜壶,两件均为酒器,造型精巧秀美,纹饰灵动大气。</p> <p class="ql-block"> 夔龙纹四耳铜鉴</p> <p class="ql-block"> “单”铜匜,“单”铜盘</p> <p class="ql-block"> 黄君盂铜鼎</p> <p class="ql-block"> 镶红铜龙纹铜浴缶</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最显著的位置是一件高大的青铜器,这就是莲鹤方壶。</p><p class="ql-block"> 莲鹤方壶,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文物,1923年出土于中国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1930年学者郭沫若将其定名为“莲鹤方壶”。</p><p class="ql-block"> 莲鹤方壶是一对两件,两件形制、纹饰、重量完全相同,只是尺寸略有差异。其中一件方壶通高117厘米,口长为30.5厘米,口宽24.9厘米,被收藏在河南省博物院;另一件方壶又名为“立鹤方壶”,尺寸略大,方壶通高122厘米,口长31.6厘米,口宽26厘米,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莲鹤方壶作为青铜酒器的一种,其整体呈椭方体,长颈斜肩,垂腹圈足。壶身饰蟠曲的龙纹,腹部四方各附一小型飞龙,壶颈两侧附花冠龙形双耳,圈足下伏双兽,有盖,盖周并列莲瓣两层,莲瓣镂空且呈弧形外张,莲瓣中央一只仙鹤昂首而立,展翅欲飞。</p><p class="ql-block"> 莲鹤方壶造型优美灵巧,打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庄重、威严的传统风格,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的奇巧与轻灵,是国家一级文物,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p> <p class="ql-block"> 蟠螭纹铜盖鼎</p> <p class="ql-block"> 跽坐人铜灯,战国时代,通高48.9厘米,盘径23.7厘米,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战国墓出土,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它的灯座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头梳偏髻,右额有发饰,下颚还系有带,身穿高领右掩束袖长袍,腰里还束有宽带。</p><p class="ql-block"> 人物表情沉静肃穆,双膝跪坐于长方形的座上,双手前伸举“丫”字形灯柄,而在灯柄的上面是一个园环形的灯盘,盘内有3个尖状的插座,这是用来插蜡烛的。</p> <p class="ql-block"> 青玉蚕纹龙形佩</p> <p class="ql-block"> 鸟兽纹贯耳铜壶,战国时期,器体呈椭方形,直口,束颈,圆鼓腹,平底,腹侧各有一兽首形贯耳。器身以夔纹衬地,用浮雕式工艺铸出盖四角的蛙纹、耳下的对虎纹以及腹部的兽面纹、凤鸟纹、虎、鹿等纹饰,动物造型生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 刻纹铜鉴残片</p> <p class="ql-block"> 错金嵌松石铜带钩</p> <p class="ql-block"> 错金嵌松石云纹铜方豆,嵌错法是在铜器表面所錾的凹槽中分别嵌入金、银、红铜等金属丝、片或绿松石等。</p> <p class="ql-block"> 错金银铜豹镇,高11.2厘米,直径24厘米, 1958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观音堂村出土。豹曲身盘体呈圆形卧姿,中间有一长方形插孔。豹首大眼、浓眉、立耳,豹身圆润丰满,以金丝银线错出花纹。</p><p class="ql-block"> 镇为古代压物之器,其历史源远流长,多用于压帷帐或席角之用。镇大多为兽形, 发现较多的有豹、狮、熊等形制。</p> <p class="ql-block"> 羽纹铜扁壶</p> <p class="ql-block"> 兵器一组。春秋战国数百年间,中原成为诸侯列国争霸的大战场。东周青铜兵器制造技术已经臻于成熟,各国普遍建立起了兵器管理机构,兵器的种类更加齐全,性能更加完备。</p> <p class="ql-block"> 素面铜胄,镶嵌绿松石铜剑、越王铜剑和“吴王夫差”铜剑</p><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青铜剑,是春秋末年吴国以其国王夫差的名义铸制的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p><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剑用青铜铸造,剑身不同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截至2023年3月,传世和考古出土的“吴王夫差”青铜剑共有十余把,规格有所不同,但铭文大体相同,带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等铭文。</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征战最为频仍的一段历史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征战与兼并,小国相继被灭,大国则愈发强大,最终形成了以秦、晋、齐、楚四个“超级强国”鼎足相争的局面。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赵、魏、韩为诸侯,正式形成了战国七雄格局。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燕、赵、楚、齐六国,统一中国,战国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