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生活

魚读鸟谈

<p class="ql-block">“找生活”一词最近越来越多的听到,操这话的大多数是说四川话来成都的打工一族。刚开始听没有立即反应过来,生活天天都在,是人都不会缺席,怎么存在“找”呢。再一想明白过来,是指来大城市打工挣钱,支付生活开销的。普通话语系“挣钱”一词好像有些直白,有些土气,没有“找生活”那么的含蓄,那么婉转,有些许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但在四川生活了一辈子,就没有人把“挣钱”称为“找生活”的。较真问了“度娘”,才知道“找生活”是上海、苏州或者讲粤语等沿海一带的方言,对应的四川方言是“找活路”。在四川为什么说“找生活”的越来越多了,我想恐怕是与沿海返川大军增多有关吧。他们返乡也把当地的一些方言、文化等带入家乡,算是一种在东部发达地区混过江湖的标签。</p> <p class="ql-block">一次偶然的路过,发现了在成都洗面桥巷“找生活”的一群人。他们以做“鬼饮食”为“找生活”的手段。他们中年龄大的60岁左右,年轻的就20几岁,以年轻人为主;性别上有男有女,以男性为主;从地域上看四面八方,有操普通话的,有回族小伙,但还是以四川农村人为主。</p> <p class="ql-block">为“找生活”他们把生产作坊与交通工具融为一体,就是一辆经过改装的普通电动三轮车,上面备好所需的各种食材、液化气罐、加热器具、一次性餐具等等,车架顶上还有个漂亮的小广告牌,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鬼饮食”的种类亦五花八门,主要是操作简单的小吃:炒饭炒面、烧烤煎饼、奶茶果汁和一些特别小众的小吃,比如广东XX、上海XX、新疆XX……。</p> <p class="ql-block">据我观察,“找生活”的人都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吆喝生意时口齿伶俐,对待客户时亲切有加;再细观他们还有较强的忍耐力,被驱赶也好,被冷眼也罢,生意冷清等等通通不惧,天冷天热对他们来说更是不当一回事。在人前总是堆满笑脸,或者擦干眼泪后表现出惊人的淡定与洒脱。但在偏僻小巷“找生活”他们,定是人人心里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都有属于自己的艰难与困苦。</p> <p class="ql-block">“找生活”很艰难,各种压力均沾边,但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不确定。明天能够挣多少钱不确定,明天下雨吗不确定,明天会被城管驱赶吗不确定,明天自己健康吗不确定,明天物价会上涨吗不确定……。那么多的不确定就是他们的“确定”,就是他们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生活的开销压力重重,每个人肩上的责任重重,对明天的期盼重重,这“重重”的一切彰显着他们一条条生命的顽强,突显着他们一个个对生活的珍视,展示着他们一颗颗心对未来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洗面桥巷紧挨着西南民族大学,7、8月学生放暑假,主要客户暂时消失,“找生活”的人们也消失在成都的掐掐角角。9月开课后一度冷清的街面忽然热闹起来 ,“找生活”的原班人马又杀回了洗面桥巷,我细看了居然没有新面孔。40多号人,20多个摊位一字排开,整整齐齐,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的生意。</p> <p class="ql-block">尽管生活艰辛,“找生活”的人们仍自强自勉。他们通过一份份不起眼的美食传递温暖,用一双双不起眼的小手点亮城市夜色,将微小摊位视为实现养活自己和在家庭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p> <p class="ql-block">看着摊位前点餐的一个个青春年华的学子,瞧着一个个忙碌而从容淡定的小老板,在我眼里这狭窄街道上就如同演绎出一台剧,一台没有剧本、没有导演、没有制片人的剧,但剧里有数不清的小演员,说不完的小故事,以及不断翻新的剧情。多么希望这“剧”就这么一直演着,一日复一日。我以为这世界的所谓和谐,所谓安宁不就因为他们在“剧”里么,在实实在在的每一盒饭、每一杯茶、每一串烧烤中吗!</p> <p class="ql-block">值得宽慰的是,今年5月洗面桥巷所在的街道城管把做鬼饮食的小摊规范到指定的人行道上(行人极少),“找生活”的人们不再担忧随时被驱赶了。这个项目我前后拍了近2年,无数次前往洗面桥巷看他们做生意,有的小老板已经非常熟悉了,彼此可以随便“吹壳子”。中秋佳节快到了,打心眼里祝他们生意兴隆!节日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