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历家寨是个好例。”从儿时起,毛主席这句语录就铭刻在我的心中。十多年前我曾几次去过塑有毛主席雕像的历家寨广场,每次都会被历家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精神所震撼,今参观以“沂蒙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创作优秀作品展,又见展现“历家寨精神”的照片,让我再一次被沂蒙老区人民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信念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改变“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的稀粥照月亮”的贫穷局面,1951年,村党支部委员、互助组组长厉月举尝试把瘠薄的土地由两三寸表层土深翻至一尺多深,并试种0.4亩花生,当季就增产30斤。1952年,厉月举把这个做法推广到他所在的互助组,深翻8亩花生地,平均亩产增加60斤。而让时任厉家寨党支部书记厉月坤触动的是,1952年大旱,他路过村民厉永池田头却发现农作物长势喜人,经询问是因为厉永池使用了“深翻一遍地,水跑不了”这一秘籍。厉月坤立即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拿出一块花生地做深翻试验。这个试验使亩产增60多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年全村便深耕土地817亩。</p><p class="ql-block"> 通过多方搜集材料,对历家寨的发展历史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1953年,为了改善村子没有水浇地这一要命缺陷,厉月坤等村干部集思广益,想出打水井、建水库来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然而,一些干部群众对这个办法很有顾虑,不但怕费力还怕破了“脉气”。厉月坤思前想后,最后仍然下定决心,笃定地提出:“要把地下的水挖出来,把河里的水引出来,把天上的水储起来。”这个口号把村里多数人吓了一跳。这时有迷信思想的少数人就向他泼来了冷水:“厉月坤胆大包天,敢造龙王爷的反,破了脉气要遭难,山岭地打井能打出水来,我就在大山顶上掘出个渊子来。”面对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流毒,厉月坤顶着压力,带领群众行动起来,在小南湖深挖一条上宽4米、深4米、长800米的深沟,用水车提水浇地400多亩,打了7眼井,从此结束了厉家寨没有水浇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1955年,厉家寨由13个初级社合并成大山农业社,厉月坤任总支书记,厉月举任社长,继续起早贪黑带领村民挖山凿岭、修田砌井,整山治水,削梁、填沟、垫沙滩,在山沟里造出“跑马田”。经过几年奋力拼搏,厉家寨累计凿通3道岭,搬掉11个岭头,填平21个大汪、300多道水沟,改修12条小河,削高填洼上千块横七竖八的小块地,深翻整平118块大地,增加耕地面积192亩,修建小水库10座,闸山沟2000多道,整成高标准梯田1520亩。1956年,厉家寨全社粮食亩产量由互助组时的230斤猛增至550斤,提前8年实现农业发展计划纲要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师哲(曾任毛泽东的俄文翻译)来厉家寨考察,听了汇报后高兴地说:山区粮食亩产276公斤,是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读到一篇题为《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的报告时,被其中讲述的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通过整治土地、兴修水利、科学种田,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的情况深深吸引和打动,欣然挥笔写下了“此件值得一阅。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p> <p class="ql-block"> 厉家寨村民刚开始整山治水时,没有任何机械动力,没用一斤炸药,全靠每个人的一双手、两个肩头,一把镐头、一张锨,车推人挑、你追我赶地拼命干。对这“战果”,厉家寨群众感慨万分,说道:“没有厉月坤这种不怕难、敢吃苦的性格,没有这批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厉家寨就成不了先进典型。”1957年2月,由于厉家寨治山治水整地增产成效显著,厉月坤推荐生产队长厉月举参加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以后的生产中,又出现了厉日耐(后曾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厉永森(后曾任莒南县委副书记)等典型英模人物。厉家寨的事迹还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厉家寨》,以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远播全国。</p><p class="ql-block"> 历家寨精神在全国农业战线上催生出更多典型,自从毛泽东亲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示,厉家寨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整山治水的典范,“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勇争先、艰苦创业的精神良剂。为这个伟大精神所感召,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全国人民面对极端困难的考验,展开了一场同自然灾害和物质匮乏的斗争。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河南省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重新安排山河的壮举,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厉家寨人民先后实施了九龙石截潜、大战葡萄山、修大寨田等工程,建塘坝128座,闸围山河3600多米,打大口井4处,建葡萄山扬水站、电灌站,架“石人顶”渡槽,建石渠,搬运土石9000多万立方米,凿平了12道山岭,闭合了1800多条荒沟,整修土地、山岭10000多亩。1977年,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在北京听说厉家寨事迹,特地跑来参观,禁不住赞叹:“佩服你们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仅从1957年至1965年,厉家寨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50余万人尤其是基层干部,先后前来“取经”参观学习。1958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曾经带领大寨人两次来厉家寨参观、学习,体验劳动生活。陈永贵在一次报告时称:“厉家寨治山治水整地是我的老师。”按照周总理“学习厉家寨石头缝里栽树”的要求,1965年12月9日,陈永贵再次带领郭凤莲等57名山西晋中考察团成员到厉家寨参观学习。陈永贵、郭凤莲还同厉家寨的社员们一起扶犁耕地、推车运土,共同劳动。厉家寨人也到大寨学习取经。跨越两省的“两寨”结下了深厚友谊。</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高铁版图上,位于山东沂蒙老区腹地的厉家寨站显得尤为特别。像这样以村庄名字命名的高铁车站,全国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坐上高铁,我们这里的大樱桃走向了全回,也叫响了厉家寨‘中国樱桃第一村’的称号,以前地里种一般作物,一亩纯收入每年不到1000元,现在亩产大樱桃1000多斤,收入万元还多。</p><p class="ql-block"> “樱桃好吃树难栽”,对于这句话历家寨人深有体会,1998年开始种植,直到2003年才开始大规模挂果。虽然等待时间长,但他们一算账,刨去成本,1亩就挣了3000元。此后,厉家寨开始大面积种植大樱桃,并带动周边近20个村共同发展樱桃产业,连片种植面积超过2.6万亩,年产值达3亿余元。</p><p class="ql-block"> 眼下,村里“樱桃智慧工厂”已初具规模,莒南大樱桃全景产业链综合发展项目,集大樱桃等农产品交易、冷链仓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存储交易中心己经形成。</p> <p class="ql-block"> 现村中毛泽东主席广场以毛主席雕像为主题,占地约5万平方米,面积仅次于韶山毛泽东广场。对厉家寨展览馆进行提升改造,新建“毛泽东三个批示展馆”一处,将沂蒙精神传承弘扬延伸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线路。</p> <p class="ql-block"> 据《厉氏支普》记载:“明洪武年间,因战乱荒灾,历姓老人从东海迁居日照县北洪宁乡中疃里,后移居日照城三皇庙杏花屯,后又因兵荒马乱,兄弟五人各奔星居,吾祖厉服公肇基于莒县厉家寨。”厉姓在大山东侧立村,西面大山巍然屹立,恰似一座山寨,故名厉家寨。</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时针转到当下,通了高铁、住上楼房的“新愚公”们,正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历家寨精神,继续尝试着因地制宜,在青山绿水间,再造一个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好例”,为历家寨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源于网络,在此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