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昵称/东哥</h1><h1>美篇号/3595796</h1><h1>在我身边这位老人与我是相处了多年,我非常佩服他的能力和毅力。每天清晨六点半,68岁的虞哲申总会准时推开社区服务中心的门。理发推子、剪刀、梳子、围布整齐摆放在操作台上,这个不足十平米的空间,见证了他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h1> <h1>一、从销售精英到义务理发师<br><br>1998年,在宁波烟草机械公司担任销售经理的虞哲申,出差包里总多了一套理发工具。"那时候跑业务常去偏远山区,看到村民理发不方便,就想着顺手帮个忙。"虞师傅回忆道。每次谈完生意,他都会在客户厂区或村口支起简易理发摊,这一坚持就是十五年。随着公司业务拓展到全国,他的足迹也遍布大江南北,义务理发的服务对象累计超过万人次。</h1> <h1>2013年退休时,公司领导提出返聘邀请,虞哲申却婉拒了:"我想把更多时间留给社区的老邻居们。"他自费购置专业理发设备,在社区开设"虞师傅便民理发点",每周一、三、五上午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服务。</h1> <h1>二、银丝传递的温暖密码<br><br>走进理发点,墙上挂满了居民送来的锦旗。75岁的王桂英老人眼含热泪讲述:"三年前老伴瘫痪在床,虞师傅知道后主动上门服务,每次都跪在地砖上操作,一跪就是半个多小时。"这样的故事,在社区里俯拾皆是。<br><br>虞哲申自创"三心服务法":对高龄老人耐心倾听需求,对行动不便者贴心上门服务,对特殊群体暖心减免费用。为了更好地服务聋哑老人,他自学手语;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摸索出"渐进式理发法"。二十年来,他骑坏了三辆电动车,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8万小时。</h1> <h1>三、永不打烊的爱心接力<br><br>作为社区老协理事,虞哲申不仅自己服务,还带动了一支28人的"银发志愿服务队"。他手把手培训志愿者,将理发技术编成口诀:"推子要稳,剪刀要准,梳子要轻。"在他的带动下,服务队每月开展"爱心义剪日",服务范围扩展到周边五个社区。<br><br>去年重阳节,虞哲申收到一份特殊礼物——居民众筹制作的"时光相册"。翻开相册,从青涩的中年到斑白的暮年,记录着他为社区服务的每个瞬间。面对这份心意,老人眼眶湿润:"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大家却把我记在了心里。"<br><br></h1> <h1>如今,虞哲申依然坚持每天晨练后到理发点整理工具。他常说:"只要我的手还能拿得动剪刀,这个理发摊就不会收摊。"在这个平凡的角落里,一位普通老人用双手诠释着奉献的真谛,让温暖的阳光透过银发,照亮每个被服务者的心田。</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