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静夜思”,唐•李白原作,具多种流传版本。由这些流传版本,也就涉及到后人的笔墨,有了改动的实际。通常,分别为宋版本、明版本。其中,后者流传更广。两种版本,表现出同与异,后者较前者完善。然而,又都有需推敲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此,依两种版本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讨论于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两种版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版本:</p><p class="ql-block">“床前看月光,</p><p class="ql-block">疑是地上霜。</p><p class="ql-block">抬头望山月,</p><p class="ql-block">低头思故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版本:</p><p class="ql-block">“床前明月光,</p><p class="ql-block">疑是地上霜。</p><p class="ql-block">举头望明月,</p><p class="ql-block">低头思故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共性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现出用字的重复,是主要的共性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字的重复应用</p><p class="ql-block">在这两个版本中,都存在着对“月”字的重复应用。宋版本中,第一句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为“抬头望山月”;明版本中,第一句为“床前明月光”,第三句为“举头望明月”。</p><p class="ql-block">在明版本中,又由“明”与“月”组成了“明月”一词。从而,既表现为对“明”字的重复应用、又表现为对“月”字的重复应用、还表现为对“明月”一词的重复应用。在“明月”一词中,“明”是对“月”的修饰。所以,从根本上讲,还是对“月”字的重复应用。</p><p class="ql-block">对于重复应用中的“月”字,可以进行修改。</p><p class="ql-block">笔者以为:对于宋版本中的第一句“床前看月光”,可以改为“床前看夜光”,以避免与第三句“抬头望山月”中“月”字的重复应用。夜光,涵盖了晚间诸多发光体所产生的光,并可用于指代这些发光体。其中,更主要地指向了月亮、及其所产生的光。因此,也就可用于指代月亮和月光了。</p><p class="ql-block">对于明版本中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则可以改为“床前冰轮光”,以避免与第三句“举头望明月”中“明”字、“月”字、以及“明月”一词的重复应用。冰轮,指月亮。因此,完全可用于替换“明月”。冰轮中一字冰的应用,与第二句中的霜,又有了意境上的呼应。从而,对第三、四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情志表达,共同起到推托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对宋版本、还是明版本第一句中“月”字的修改,又都没有影响到句末字“光”。须知:第一句末字“光”、第二句末字“霜”、第四句末字“乡”,押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头”字的重复应用</p><p class="ql-block">在这两个版本中,又都存在着对“头”字的重复应用。宋版本中,第三句与第四句为“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明版本中,第三句与第四句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p class="ql-block">在此,写的是望月思乡。在望月思乡的行为过程中,有一个头首的抬举而望和低垂而思的实际。因此,出现了抬头、举头、低头的词语应用。在宋版本中,用了抬头、低头;在明版本中,用了举头、低头。两者,有着低头一词应用的共同;两者,又有着抬头与举头词语应用的差别。这里,低头一词的应用,成为两者用词中的一致;抬头与举头的词语应用,在涵义上也并无大的差别。</p><p class="ql-block">然而,这里对“头”字的重复应用,却又成了肯定的实际。无论是宋版本、还是明版本中,于第三句与第四句都用了“头”字。</p><p class="ql-block">对于重复应用中的“头”字,也可以进行修改。</p><p class="ql-block">笔者以为:对于其中一句的“头”字,可以改写成“首”字。从而,宋版本中,就成了“抬首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或“抬头望山月,低首思故乡”的句式;明版本中,就成了“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举头望明月,低首思故乡”的句式。这样,造成“头”与“首”的同意而异字,带来两句的对应而不雷同的效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对重复用字的看待</p><p class="ql-block">对于重复用字,有特意用字重复者。那,就是特别表达的需要了。在此,主要是通过字的重复应用,达到对同一内容表意上的强调。也就是说:对同一内容表意上的强调,通过字的重复应用达到了。在恰当重复用字的情况下,也确实可达到对同一内容表意上的强调。</p><p class="ql-block">对于“静夜思”中“月”字和“头”字的重复应用,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由“月”字的重复应用,强调了月夜的思乡、强调了月下和夜间;由“头”字的重复应用,刻画了望月思乡中的行为变化、头部屈伸改变。</p><p class="ql-block">然而,在诗文中,用字的重复,又往往表现为语言处理上的粗糙、文字应用上的干瘪。有众多的文字备用,为什么不去采用呢?有众多的文字备用,为什么偏偏要去重复应用同一个文字呢?须知:对同一内容的表达,在取具有相同涵义另字的情况下,丰富了文采。因此,为俾语言处理精炼、为俾文采丰富,又往往总避免用字的重复;因此,在进行对同一内容的表达中,又往往总取具备相同涵义的另字。</p><p class="ql-block">在前文,于“静夜思”中的用字处理上,笔者就对重复应用中的“月”字与“头”字做出了更换和调整。须知:将重复的“月”字做出更换和调整,对月夜中思乡的强调并无大碍;将重复的“头”字做出更换和调整,对望月思乡中的行为变化的刻画也无大碍。道理很显然:“月”与“夜光”、“冰轮”,表现为相同的涵义;“头”与“首”,也表现为相同的涵义。如此处理后,消除了重复的用字。从而,不但避免了语言处理上的粗糙和文字应用上的干瘪,还丰富了文采。</p><p class="ql-block">当然,在为表达同一内容的情况下,比较重复用字与取具有相同涵义的另字的做法,又各有特点、各有优缺。前者,较后者更加强调了对同一内容的表意;后者,则较前者更加丰富了文采。这,就是各自应用中的优点了。前者,又往往表现出语言处理上的粗糙、文字应用上的干瘪;后者,则在对同一内容的强调上稍逊一筹。这,则是各自应用中的缺点了。</p><p class="ql-block">显然,在对同一内容的表达上,“静夜思”中从更加强调对同一内容的表意的角度,采取了重复用字;在对同一内容的表达上,笔者则从更加丰富文采的角度,采取了具有相同涵义的另字的做法。两者,因着眼点不同,从而取式相异。然而,又均带来了相应的不足的另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个性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首指出,明版本是对宋版本的相对完善版本。这一点,从两个版本相异地方的比较中,可以显然地体会到。</p><p class="ql-block">比较这两个版本,其中的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同。第二句,均为“疑是地上霜”;第四句,则均为“低头思故乡”。而比较这两个版本,其中的第一句与第三句则相异。第一句,宋版本为“床前看月光”,明版本为“床前明月光”。第三句,宋版本为“抬头望山月”,明版本为“举头望明月”。可见:在宋版本中把月光谓为“看”了,而明版本中只是指出了月光的存在;在宋版本中以“山”修饰月了,而明版本则非为如此。</p><p class="ql-block">宋版本较明版本的相对不完善,就出在对一字“看”和一字“山”的应用。也就是说:“看”与“月光”的谓宾构成、“山”对“月”的修饰,造成了宋版本较明版本的相对不完善。</p><p class="ql-block">此,详细分析于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看”的严格与通常概念</p><p class="ql-block">“看”,有严格的概念与通常的概念之别。对于“看”的应用,有严格概念下的应用与通常概念下的应用之别。</p><p class="ql-block">从严格的概念上讲:所谓“看”的对象,当针对了具体的物。对于非具体的物,则是个感觉上的问题,非称为“看”。具体的物,就是实物;非具体的物,就是虚象。因此,从严格的概念上讲:对于实物,才谓为“看”;对于虚象,则谓为感觉。这,也就是在“看”的严格概念下,“看”与感觉的严格区分了。</p><p class="ql-block">光,非指具体的物、非指实物。也就是说:光,属于非具体的物、属于虚象。因此,依据以上的严格概念,对于光的知晓,不是通过“看”,而是通过感觉。</p><p class="ql-block">这,对于月光也当是一样。月光,光的一种。因此,月光,也非指具体的物、非指实物;月光,也属于非具体的物、属于虚象。所以,依据以上的严格概念,对于月光的知晓,也非通过“看”,而是通过感觉。在严格的概念下,“看”到月亮的实体与感觉到月光的亮度,是有区别的内容。在严格的“看”的概念下,强调了这种区别。</p><p class="ql-block">依据这样的严格的概念,在此当是床前“看”到了月亮,在此又当是感觉到了床前月光的存在。而如果一定要将“看”与感觉联系起来认识,则当是:由于看到了那月亮,那月亮发出了光,从而感觉到了月光的存在。在此,非能直接称为床前“看”到了月光;在此,有一个从“看”到感觉的转换过程。</p><p class="ql-block">明版本中的“举头望明月”、宋版本中的“抬头望明月”,就是对作为具体物的明月的“看”;明版本中的“床前明月光”,则就是对作为非具体物的月光的感觉。这些,都是依据此严格概念的应用。而宋版本中的“床前看月光”,则就把作为非具体物的月光、把作为虚象的月光说成“看”了。所以,从严格的“看”的概念上讲,宋版本中“床前看月光”的说法也就错误了。公正地讲:在宋版本中,于对“看”的严格概念的应用上,既有遵从的地方,又有违背的地方。而在明版本中,则有着完全的对“看”的严格概念的应用。</p><p class="ql-block">在宋版本中,虽然没有完全遵从对“看”的严格概念的应用,但却遵从了对“看”的通常概念的应用。</p><p class="ql-block">从通常的概念上讲:对于具体的物、实物,可以谓为“看”;而对于非构成具体物的对象、作为虚象的对象,也可以谓为“看”。因此,从通常的概念上讲,作为具体的物、作为实物的月亮,可以谓为“看”;而非构成具体物的月光、作为虚象的月光,也可以谓为“看”。</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如此说呢?在通常的“看”的概念中,有个视觉的问题。也就是说:在通常的“看”的概念中,包涵了视觉的涵义、贯彻了视觉的涵义。</p><p class="ql-block">视觉是什么?“视”者,“看”也;“觉”者,“感觉”也。视觉,是“看”而“感觉”。在此,首先是“看”,然后才产生“感觉”。在视觉的“看”与“感觉”之间,“看”是先导,“感觉”是后继;在视觉的“看”与“感觉”之间,“看”是基础,“感觉”是构建。可见:在视觉一词中,把“看”与“感觉”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了。从而,在“看”的通常概念中,把“看”与“感觉”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了。而在“看”的严格概念中,则把“看”与“感觉”两者明显区别开来了。这,则是“看”的严格概念与“看”的通常概念间的内在区别、实质区别。</p><p class="ql-block">因此,按照通常的概念,具体的物、实物可谓为“看”;按照通常的概念,由具体的物、由实物所派生的非具体的物、虚象,也可谓为“看”。正是依据了通常的概念,宋版本中既有了“抬头望山月”句,又有了“床前看月光”句。前者,指向了实物;后者,则指向了虚象。</p><p class="ql-block">显然,对于宋版本中的“床前看月光”句,在关于“看”的严格概念与通常概念下,有着否定或肯定的分别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明版本严格“看”概念下的优良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可见:对于月光的“看”的问题的认识,基础于两重不同的概念。即:严格的概念与通常的概念。由对于月光的“看”的两重不同概念的应用,在诗中形成了相异的语式。也就是说:由对月光的“看”的严格概念与通常概念的应用,分别形成了明版本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宋版本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的相异语式。而由相异的语式,则构成了不相同的文义表达式。由不相同的文义表达式,则又导致了相异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在对相异表达效果的比较下,显现出了明版本的优良、以及宋版本的逊色。这,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在明版本中,依据严格的“看”的概念,把月光的存在谓为感觉。因此,有了“床前明月光”的首句。感觉,也就是思维和认知了。从而,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构成了一个由疑虑到惑解、由思维到认知的连续过程。庭园中,地面上的白色,被“疑是地上霜”了。从而,又想到了那是否就为明月的光的照射?那是否就为月光的铺陈?那是否就为“床前明月光”?在此,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之间,形成了一个倒装的文法。在此,“疑是地上霜”是一种疑虑,“床前明月光”则是一种惑解。在此,体现了感觉的存在;在此,体现了由思维到认知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而“床前明月光”的思维和认知、“床前明月光”之惑,又由“举头望明月”的第三句做出了证实和定论。为了证实“床前明月光”思维和认知的正确性、为了证实“床前明月光”之惑的正确性,作者“举头望明月”了。从而,由明月之见,“疑是地上霜”者,被证实和定论为“床前明月光”。可见,由被证实和定论的“床前明月光”,又着实地解读了“疑是地上霜”。显然,“床前明月光”既是对“疑是地上霜”的进一步思维和认知,又是对“疑是地上霜”者的终态解读。在对“看”的严格概念的应用下,由“床前明月光”不但带来了于疑虑的思维和认知,而且带来了连续的行为和确认的终态。在此,由“床前明月光”句、由对“看”的严格概念的应用,把诗文的前三句紧密联系了。</p><p class="ql-block">在此,还要特别指出“举头望明月”句的重要性。从地上霜之疑,到明月光之惑,再到对明月的求证,就自然地有了“举头望明月”的第三句;而由“举头望明月”,由对明月之见,就又成了对“床前明月光” 的思维的证实和定论。由“举头望明月”的第三句出现,还有了“低头思故乡”的第四句接续。在此,显然有着连续的行为变化和思维转换。而且,一环套着一环。从而,俾整个诗文紧密一体。</p><p class="ql-block">在明版本中,“床前明月光”句、“举头望明月”句,都遵循了严格的“看”的概念。不难看出,在遵循了严格的“看”的概念的明版本中,整个诗文联系密切、转换自如、彰显灵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宋版本通常“看”概念下的逊色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已知:在宋版本中,是通常“看”概念的应用。在宋版本中,依据通常的“看”的概念,把月光谓为“看”了。从而,有了“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p><p class="ql-block">由“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说明:那床前看到的月光,被“疑是地上霜”了。由此,形成了一个解惑的句式。这,也就是一个顺态的表达式。在此,“床前看月光”,就是对“疑是地上霜”的解读。也就是说:前者,是对后者的说明。由此告知:是“看”到的床前洒落地面的月光,形成了地上的白色;是“看”到的床前洒落地面的月光,被疑为地上的霜了。</p><p class="ql-block">在宋版本中,不但于“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前两句间呈现为顺态的解释,而且与“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的后两句间,也少了紧密的联系和转换。究其原因,也根源于前两句的顺态表达、也根源于“床前看月光”句对通常“看”概念的应用。在此,“床前看月光”是一个认定的实际;在此,“床前看月光”只是对“疑是地上霜”的肯定的解释。从而,“床前看月光”既不需要向第三句“抬头望山月”求证,又不需要第三句“抬头望山月”的证实和支持。可见:在“抬头望山月”的第三句与“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首两句间,少了思维和行为上的转换、少了紧密的联系;在“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的后两句与“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首两句间,也就只剩下了“月光”与“山月”的词语关连了。</p><p class="ql-block">显然,于宋版本,没有了如同明版本中那样的前三句的紧密联系。从而,“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前两句,对“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两句的起意和议论,也就减少了推显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宋版本中,首句与次句间的顺态关系,俾文义单调;前两句与后两句间的相对各自独立存在,俾文体显得较为松散。此,都由于“床前看月光”句的“看”的通常概念的应用。</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在基础于“看”的严格的概念与通常的概念下,于不同版本中所带来的相异的文义表达结果。显然,明版本基础于严格概念的对“看”的应用,较之宋版本基础于通常概念的对“看”的应用,要优。既然如此,不若把宋版本中的对月光的“看”,改写成明版本中的对月光存在的感觉;不若把宋版本中的“床前看月光”,改写成明版本中的“床前明月光”。</p><p class="ql-block">这样,也就形成了刷新于宋版本的明版本的推出;这样,也就形成了史态上的版本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山”的应用</p><p class="ql-block">宋版本中,第三句为“抬头望山月”。</p><p class="ql-block">在此,作者抬头望月了。在此,作者又把所望之月与“山”联系,作为“山月”推出了。</p><p class="ql-block">该文,是作者于秋月扬州的旅舍中写就。须知:扬州,一马平川,实际无山。因此,“山月”的推出,颇为失实,当属杜撰。</p><p class="ql-block">然而,这种杜撰也非不可。把月与“山”、与海、与湖、与塘……联系起来,是文人写作中常用的限定和修饰笔法。这样,可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有“山”有月、有海有月、有湖有月、有塘有月……的境界中去了。从而,构建起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在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去铺陈作者的文墨、表达作者的文义。应用得当,效果颇佳。在此,当是如此用意的体现吧。</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这样的望月思乡的作品中,如此的着墨又有什么必要呢?或者说:在这样的望月思乡的作品中,如此的对“月”的限定和修饰又有什么必要呢?</p><p class="ql-block">宋版本与明版本的“静夜思”,同样体现的是望月思乡的主题。虽然,宋版本较之于明版本,在望月与思乡的行文关联上,少了紧密一统、成气浑然。但是,又总归是因望月而思乡。因此,涉及到月、由月及乡,也就入道了;因此,与思乡无关的对“月”的修饰,也就不需要了。</p><p class="ql-block">文中,通过“床前看月光”,对“疑是地上霜”者做出了解惑。从而,确认了这是“床前明月光”的实际。由首两句中月光的引入,又导致了抬头望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这,就是该文的基本的行文脉路。在此,对月的“山”的限定,当无意义;“山”与月的组词,实属多余。可谓:画蛇添足了。</p><p class="ql-block">严格地讲:如果第三句一定要用“抬头望山月”、如果一定要用“山月”一词,则对第四句中“故乡”一词就要做出相应的修改。</p><p class="ql-block">须知,第三句“抬头望山月”与第四句“低头思故乡”,是基本对杖的句式。在此,那月被“山”修饰了,成为“山月”了。所以,在此也就要突出乡的特点,对乡进行修饰。</p><p class="ql-block">当然,这里的乡被说成“故乡”了、这里用一字“故”对“乡”进行了修饰。但是,比较用一字“山”对“月”的修饰,又非展示为同类型的修饰。一字“故”,是原来、从前的涵义。“故”对“乡”的修饰,是指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而“山”对“月”的修饰,则依据了两者共存的自然和地理特点。可见,一字“故”对“乡”的修饰,不能展示这样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然而,作为对应句的低头思乡,对乡的修饰,又必须依据前句、又必须依据自然和地理的特点进行。所以,当依据对与“乡”共存的自然和地理特点,重新进行修饰。譬如:乡为平原,则为平乡;乡为丘陵,则为丘乡;乡为河网,则为河乡;乡为湿地,则为泽乡;乡为森林,则为林乡;乡为草地,则为草乡……。这样,俾组词对杖、行句对杖。当然,这里的乡,又仍然具备故乡的涵义。因为只有这样理解,才符合了作品中“低头思故乡”的本意。如此,岂不妙哉。而诗中,却又未能做到这一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本文置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侵删。</p><p class="ql-block">谢谢。)</p><p class="ql-block"><br></p>